2022-09-27

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留学,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心态?

想咨询一下关于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留学,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心态?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3 个回答

  • 9527

    说个 好有一比 的真实故事:

    我,长春人。那一年,我同事去北京,我让他给我捎个铝锅。打开一看,是长春铝制品厂出的。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把我的那个同事尴尬得够呛。

    这时,偏偏有人说:这事干的――你咋也不看看哪儿出的呀――人家从长春运到北京,你呢,又从北京把它又整回来了,价格比在长春还贵了不老少!这去了趟北京,身价就涨了?

    其实,去英国读“中国文学硕士”学位。比上面的故事可笑得多!

    这是因为,我买的铝锅虽然是贵了许多,但起码还是长春的原装正品。但去英国拿“中国文学硕士”的人是怎么想的――我实在是整不明白――难英国的中文師资比中国本土的还厉害吗?

    人说“偷来的箭法射不死本人”――我以为然!从中国学的英国的中文就一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不一定!

    呜呼,我的“北京铝锅”!

    呜呼,英国的“中文硕士学位”!

    嘻嘻!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说白了――这都是来源于一个叫做“自轻自贱”的病态心理――包括当时的我在内!不过还好――聊以自慰的是――我还没有像一些人那么地崇洋媚外!

  • 风去了无痕

    到英国拿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就是个笑话,说明他在英国啥也没学到,唯一还没忘记母语中文,学渣中的学渣,百无一用。

  • 教育

    这事儿让我想到了《剑桥中国史》,这部史书在史学界评价是很高的。另外,日本的汉学研究也很发达,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日本对中医典籍的掌握和研究,我觉得不比国内顶尖的学术水准差。

    就是说,去英国留学拿回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回来,本身并不见得这个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低。而且,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学的视角不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赞同去英国拿一个中国文学的学位回来,如同不赞同英国人到中国拿一个英国文学的学位回去。

    因为母语这东西,是流在血液里的,在中国,到处都是中国文学,随便迈出一步,随便抬抬头,都可以吟出一句诗词名句,比如,床前明白光,比如,洗手做羹汤,比如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有外面墙上到处涂鸦的,小儿口中吟诵的,无不浸润着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文学。

    每一句诗,都能找到出处,都有历史的脉络和痕迹,比如大江东去,哪条大江?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在中国课堂上,小学生甚至幼儿园都能听懂,到了英国,可能要在大学里讲上几天,还会让那些外国孩子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道为什么去了英国拿个中国文学的硕士回来,我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容易一些?

    再大胆猜测一下,这位同学,拿这硕士回来,竞争力如何?

    再大胆问一旬,为了这出口转内销的硕士,花了多少银两?

    再大胆说一句,值得吗?

  • 沐馨

    网上一个黄瓜的新闻报道,引来的却是全部网民对贾浅浅副教授的评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该报道说,在英国汉普郡南安普敦,有一名男子,种出了一根长113.4厘米的黄瓜,实在了得。经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工作人员认证,这根黄瓜成为世界最长黄瓜。

    就这么一个关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黄瓜,网民想到的却全是贾浅浅教授。

    原来贾浅浅要入作协,以前写了首《黄瓜,不仅仅是吃的》,其内容很简单:

    寂寞的时候
    黄瓜
    无疑是
    全天下最好的

    贾浅浅乃大作家贾平凹之女,有其父,必有其女,所以贾浅浅的文学造旨想必应该很深厚。

    所以面对这首16个字,还换了4行的诗,我们没上过多少学的人,也不敢随便评论,害怕人家说我们不专业,丢不起这个人。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荣光启,这个人是专业的,人家就对贾浅浅的文学素养褒赏有佳。所以我们这些非文学非专业群众,就更加不敢妄加评论了。

    不过,黄瓜我是见过的,也是吃过的,可以凉拌,也可以炒肉,但还是不明白这大作家的含义,黄瓜怎么在寂寞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了,而且还是全天下最好的。

    寂寞的时候不是应该找人聊天吗?

    黄瓜又不能说话,它怎么解除你的寂寞?莫非是寂寞的时候,就吃黄瓜?大口大口地吃?

    这就是女人说的,伤心的时候,填饱胃?

    算了,诗人的意境,我们永远不懂。人家还写了好多屎啊尿啊的诗,我都避之不及的东西,她却如获之宝,非常人所能及也。

    #贾浅浅# #央媒评“贾浅浅争议”:文学不该世袭# #贾平凹之女拟入中国作协 官方回应#

  • 教育

    这是中国的耻辱,中国的教育应该尽快改革,一个国家的自身语言与文学的教育还比不上英语课程,英语课程排在了本身语言之上,这个不觉得好笑吗?

    外国学汉语是在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学或文艺,他们在学习中国的精髓,所以他们会比国内要重视很多搞的会更好。

    但我们只是学会说话应付而已,

    我国学英语的为了会他国语言准备移民,这是两种概念,学到的东西有着价值的区分。

    而我国的教育是在学国外的东西,而不是自发扩展,这是教育与科技落后的表现。

  • 岁月悠长

    冯唐谈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的描写有非常独到的地方,也有相当的开创性。劳伦斯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现代化之路上的痛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男女关系的光明、黑暗、复杂、纠缠。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人作为自然人本身对现代化社会的抗拒和疏远。
    女主康妮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对艺术、自然,对自己都有相当的兴趣。在机械工业的核心地带,康妮显得格格不入。她坚持不被同化,继续做自己,洒脱地放弃金钱、名利、社会地位等身外之物,寻找自己的爱情、灵性和神性,从而迈向新生。
    男主麦勒斯热爱自然,不修边幅,红脸膛,身着深绿色棉绒衣,打着绑腿,身旁还跟着一条灰色的猎狗。他其实读书很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毕业当过公司职员,但他不喜欢城市里毫无生气的生活,虽然那看上去光鲜无比。于是选择了独居山林,跟自然生活在一起,远离尘世喧嚣。他把孤独看作自己生命中最后也是唯一的自由。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查泰莱夫人和守林人几次交往作为整本书的主线,并用优美的、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去描写二人的接触,通灵、通神,有一定的宗教性。
    其实像他们这种远离都市喧嚣隐居山林度日的情侣在现代社会并不鲜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冯唐珠玉在前,小编瓦砾在后,简单补充几句。
    海明威说,一个“不愉快的童年”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劳伦斯也不例外。
    劳伦斯父亲识字不多,勉强能吭哧吭哧念报纸,天性是个享乐派,一旦手里有点钱便去喝酒,每天醉醺醺回家。母亲是位小家碧玉,出身于一个古老的,家境良好的市民家庭,喜欢写诗,非常聪颖,一有时间便去图书馆看书,固执而自负。
    劳伦斯从小听着母亲叫骂声和哭喊声以及父亲打在母亲身上的拳头巴掌声长大,“黑暗中有一种恐惧,让人毛骨悚然,心被强烈的痛苦噬咬着”。有一次父亲醉酒回家,母亲照例唠叨,父亲拿起衣橱中一节抽屉砸到母亲头上,母亲顿时晕了过去,血流满面。
    劳伦斯从小便感受到“贫穷带来的尊严的屈辱”。儿时记忆最深的一件事便是他非常喜欢哭,动不动就哭,母亲盛怒之下,就会连人带椅子一起搬到花园里,说,哭吧,烦人精。父亲此时必然大发雷霆,说,要是他一直哭,我就打到他不哭为止。
    劳伦斯喜欢跟女孩玩,不喜欢跟男孩玩。上学时特别不喜欢板球和足球之类竞技类游戏。他喜欢观察生活,“没有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鸟能够逃过他的眼睛”。
    15岁,劳伦斯跟着父亲去朋友家做客,认识了生命中第一个女人,也就是初恋杰茜。时年杰茜14岁,脸色黑红,长着一头又黑又短的卷发,很好看,很随意,双目乌黑,有些害羞,有些疑惑,对陌生人还有些反感。当时劳伦斯穿着学生制服,让杰茜非常羡慕,因为杰茜没能读中学。两人很快熟悉起来,关系日渐亲密。
    两人在一起除了学习就是读书。杰茜认为他是个文学天才,应该当一名作家。他们互相鼓励,互相进步。但是在母亲坚决反对下,两人伤心的分手了。后来劳伦斯说,自己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就是杰茜,杰茜是他的良知,自己用灵魂爱着杰茜。但是他想让杰茜当他的女神来保护他的文学良知,不想让杰茜成为他的妻子或者情人。
    1912年,劳伦斯来到德国,认识了有夫之妇弗力达,并且很快坠入爱河。弗力达健康有力,迷人漂亮,充满活力,积极自信,跟劳伦斯的虚张声势,神经敏感,独断自负,满腹猜疑,率直倔强正好互补。
    他们到处旅行,一直在路上。每到一个风景优美之地,就会住一段时间,虽然艰难度日,但是内心快乐,有情饮水饱。
    1925年,劳伦斯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住到农家别墅休养,医生说他最多能活两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写下了绝世名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肺结核是一种文艺气质非常浓郁的病,鲁迅说,古代雅致公子,最雅致的事情,便是下雪的冬天,由丫鬟扶着看梅花,同时咳出一口鲜红的血来。显而易见这位公子患了肺结核。《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肺结核患者,忧郁多疑,经常咳血,却成为广大文艺青年心目中风华绝代的女神。法国作家小仲马名作《茶花女》,女主玛格丽特也是得了肺结核死掉的。
    冯唐说,肉体不幸精神幸,体弱多病能够帮助作家写出好文章。肉体产生了病痛,病痛会让精神相对敏感。所以,病、酒、药,都是作家、艺术家的好朋友。
    这本书劳伦斯整整写了三年,三易其稿。他如此形容这部作品:亚当和天使吵架了,夏娃伺机重新躲进了伊甸园。本书因其大胆露骨的某方面描写而震惊文坛,被评论为:最邪恶的倾泻,兽性,下水道,龌龊的变态,脑残,英国文学最污秽的书,有毒的天才,等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影响深远,贾平凹创作《废都》便是深受此书启发,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就是仿照查泰莱夫人创作的,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便有查泰莱夫人的影子。
    冯唐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你可以躲在房间里,关上窗户,拉上窗帘去阅读这本书。
    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本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墨池文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精装无删减

  • 点石成金

    “如果你能够赤身裸体在大街上走一圈,我就降低赋税!”1040年,一位英国伯爵赌气对妻子说出这话,妻子的回答让他惊掉下巴。
     
    这位英国伯爵叫列佛瑞克,是英国考文垂市的第一任领主。他的妻子戈黛娃夫人出身名门,为人谦逊善良。
     
    不同于妻子的善良,列佛瑞克伯爵十分贪婪,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呆在屋子里数钱。
     
    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考文垂市的税收,为了能收到更多的钱,列佛瑞克伯爵给考文垂市的老百姓们规定了五花八门的税收项目:房屋税、过路税、地毯税等等,无所不有。
     
    繁重的赋税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戈黛娃夫人对百姓们非常同情,却又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因此整日闷闷不乐。
     
    伯爵对妻子的表现很是奇怪,于是问她:“咱们有那么多钱,你为什么还是不开心?”
     
    “百姓们因为繁重的税收,过得水深火热,我怎么能开心?”戈黛娃如实相告,她的内心十分期盼伯爵能够减免一些赋税。
     
    谁知,伯爵却满不在乎地说:“他们都是一些无知又愚昧的贫民,你没有必要为他们担忧。”
     
    伯爵的这一说法引起了戈黛娃夫人的不满,两人因此争吵起来。
     
    后来,为了让妻子打消让自己减免赋税的念头,伯爵竟然出了个馊主意:“如果你能够赤身裸体在大街上走一圈,我就降低赋税!”
     
    戈黛娃夫人只是沉思了一会儿,就坚定地回答:“好,一言为定!”
     
    “天哪!你这样胡闹是要受审判的呀!”列佛瑞克伯爵压根没想过妻子会答应,他几乎抓狂了。
     
    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妻子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肯定不敢这样做,大概只是想吓唬自己一下。如果我现在就把这个消息公布出去,那么她肯定会因为羞耻心而打消这个念头。
     
    于是,伯爵立刻向全城市民宣布:三天后,我的妻子戈黛娃夫人将会一丝不挂,骑马通过考文垂最繁华的一座广场。
     
    伯爵以为这样就能够阻止妻子的疯狂行为,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三天后的早晨,戈黛娃夫人脱掉自己的衣服,放下瀑布般的秀发,轻纱一般盖住了裸露的身体,不顾伯爵的反对,骑上一匹白马穿过了广场。
     
    令人惊讶的是,那天的考文垂市异常安静,家家户户都闭门不出,每天都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广场,也是空无一人。
     
    原来,考文垂的百姓们在伯爵发出通告之后,四处打听,获悉了戈黛娃夫人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他们,感动万分。
     
    为了维护夫人的尊严和名誉,百姓们决定全体非礼勿视。
     
    戈黛娃夫人和百姓们的行为,让列佛瑞克伯爵羞愧不已,他很快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减免了百姓的赋税。
     
    就这样,戈黛娃夫人用自己天使一般的行为,帮助考文垂的百姓们过上了轻松的日子。
     
    后来,为了纪念戈黛娃夫人,人们在考文垂市的中心文化广场上,矗立了一尊骑在马背上的裸体女性青铜雕像。
     
    因为戈黛娃夫人裸体骑行的那天是5月31日,从那之后,这一天就被考文垂市列为一个重要的纪念节日“戈黛娃节”。
     
    如今,这个节日是英国中部地区的最大盛会之一。每年5月31日,人们都会在考文垂的战争纪念公园里,举行为期三天的盛大纪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戈黛娃夫人的英雄事迹,几百年来在英国广为传诵。英国甚至欧洲很多油画、雕塑和文学作品里,都出现过她的身影。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画家约翰.柯里尔创作的油画《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也就是本文的配图。
     
    现在这幅油画收藏于英国考文垂博物馆,成为了考文垂市的一张名片,也永远歌颂着戈黛娃夫人的善良与勇敢。
     
    作者:曼陀罗
     
    编辑:剩草
     

     
    #国际##文化#

  • 秋水共长天

    这是一种为了镀金而镀金的心里,殊不知,在外国拿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只要是在英国比较好的大学,未勉不是好事,因为英国好大学也不容易进去,如果进去了,学习毕业后在国外找一份工作也是不错的。

    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去国外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如果是“中国文学硕士文凭”再回到国内就业,那就有点不划算了,优势不特殊。

    总之有钱怎么花?那都是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只要自己高兴就好。无论是什么心态,必竟把钱用在了学习上,无可非议!

  • 教育

    我有个阿姨的女儿,在国内上的是贵族类中学吧,这个阿姨性格很极端,控制欲很强的,她女儿16岁就自己要求出国,然后自己办了手续去了英国,在英国住寄宿家庭,大概四年左右吧,据她外婆说花的钱都上千万了,这个消费水准不是我等普通大众可比的,什么买个包几万背几次就不要了,买包对她来说和买白菜差不多;买双鞋一两万当雨鞋穿;护肤品都是几千一瓶的;吃顿饭七八千上万也不眨眼的;她在英国和当地人几乎没什么接触,玩在一起的都是些国内富二代,几年混下来学位证书我是没看到,反正全身上下穿戴连一些明星都比不上的,消费观大大增长了,他家里人每天吹牛,说她女儿多厉害多厉害的,小小年纪自己出国读书,去过哪些国家旅游什么的,问题是她毕业后一天没工作过,马上结婚然后生孩子移居国外,所有花费都是她妈赚的,可以说她是要啃老啃到她妈干不动那天为止的!

    所以,不管什么心态,有钱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我们普通大众不同,有的只是去镀镀金,有的是去消磨时光,有的纯粹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有的可能只是去学英语,至于什么专业什么证书,根本不是他们的第一考虑要素!

  • 金毛大汪汪

    说一个真实的事例:我的生物学老师,浙大早期毕业生,畜牧学博士(“文革”中受到冲击,造反派蔑称其为“母猪博士”。现在看来确实是大不敬!)他这个学位也是在英国获得的。上世纪50年代,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参加了一次国际畜牧兽医年会,得到一次宣讲论文机会。为此他回国做了充分调研。当时外国人只会阉公猪育肥,不知道阉母猪,这是一个在英吉利无人知晓的冷门课题。于是他详细做了统计,以广东潮汕地区为蓝本,列表分析了某年度仔猪繁衍总量、其中公猪数量、母猪数量;阉割总量、其中母猪仔数量;阉割成功总量,失败数量,其中失败原因分析(现场死亡数量、伤口感染致死数量、结扎失败数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论文一宣讲,国际畜牧兽医界大开眼界,权威人士赞誉有加。自此以后,阉割母猪仔用于育肥的技术从中国走向世界,我的老师也迅速戴上了博士帽。这个成功范例说明,科研的方向选择很重要,选择对了事半功倍。现在回到头条的话题,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拿了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这是聪明人设计的终南捷径: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国内研究到硕士水平确实不易。但是英国教授有多少中国文化底蕴呢?随便背几首冷门应制诗,来几段八股文,之乎者也焉矣哉,“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矣,千杯未醉嗬。”然后象三味书屋的老学究,把头拗过去,拗过去,几下子就把参与会审的金发碧眼教授给弄晕乎了。别说硕士,博士都止不住。总之,这个研究方向选对了。这位同事独具慧眼,高!高!实在地高!

  • 黑白

    我想起一件往事:大约在1990年左右,我们学校一个嫁给某电厂车队队长的女同事,买了一个小天鹅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在那个时代,这是一般家庭无法想象的事情,我们全校老师谁都没见过这种洗衣机,更别说使用过了,但是,这不是我们全校所有男女老师的唯一的共同点,我们看法竟惊人的一致,那就是:这种洗衣机根本洗不干净衣服!衣服不靠手洗怎么能洗得干净呢?那时的我们闲时就议论着这个话题吧。等到现在再来看,家家户户都有了全自动洗衣机,我们才知道,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酸啦!原来人人都是会有吃不到就说葡萄酸的心理的呢!葡萄到底是甜还是酸呢?要等你亲口尝一下才知道!出国留学到底好还是坏呢?要等你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吧!

  • 教育

    我一个同事就把她女儿送到国外了,国内成绩不好,肯定考不上好的大学,就二类本都没戏,但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就送出去了。国外有那种野鸡大学,花钱就能上,在国外混了几年算是给自己镀金,现在回国了。但英语口语和听力都很一般很一般,也不知道学了个啥。虽然知识没增长,但脾气好像长了不少,牛皮的不行。

    估计很多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混个国外的学历,再回来可能好找工作吧!但不能否认,我们也有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自己考出去的,都是一流大学,有的还能拿奖学金。

  • Zhang123

    外国的中国文学环境和国内的文学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基础不一样,在一个竞争不一样,去外国读更容易一些。

    另外现在国内还是有些人站不直,总觉得国外留学的更香一些。

    拿回来这个学位,人家一听说是国外拿的,别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反正人家就觉得厉害。

    不是酸,事实就是这样,这也是很无奈的。

    另外就是国内现在的学术环境,用乌烟瘴气······一言难尽啊。

    总之家长算聪明,就是不知道拿到学位的这位真实水平行不行。

    要是混出来的,当我没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