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你如何看待西安科技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给贫困生偷偷打钱的做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河南一高校悄悄往学生饭卡里打钱,“象牙塔”内真情在】
众所周知,家境贫寒的孩子,最直接的困难就是伙食水平低。
在大多数00后大学生,每月能够享受1500元左右生活费的同时,很多来自农村和贫寒家庭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尤其是伙食费,很可能只有500上下。
甚至有些家庭,从孩子大一开始就申请了助学贷款,来支付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至于生活费,只能靠孩子在校园里勤工俭学去筹措。
也就是说,约等于没有生活费。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让贫困大学生吃饱吃好,又能够精准过滤掉某些“骗取补贴”的富裕学生,就成了许多高校扶贫助学的关键。
如今,河南科技大学建立了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让学生大呼暖心。
据悉,该校学生工作处联合信息中心,以学生校园卡的消费状况为样本,启动了对全校3.6万名在校本科生的大数据分析,将当月食堂就餐60次以上,月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贫困学生列入分析清单,通过比对困难生信息库和学生综合表现,最终核算出来3506名亟需资助的同学,无需申请,河南科技大学就在这些同学的一卡通里总共充值了72.12万元,堪称是贫困生的“榜一大哥”!
不得不说,该校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既用心又用力,给予了更多困难大学生以助学资金的暖心支持。
值得点赞!
不久前,我在视频《利用大数据给贫困生饭卡打钱,这所大学好暖》中,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创的“隐形资助”制度。
学校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统计,对每月在食堂就餐60次以上、平均费用在4元以下的学生,自动发放160元生活补助。每个月有400多名同学受助。跟许多学校让学生“比惨”来获得资助的做法相比,高下立见。
大家都称赞这是非常人性化的制度,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这里我们来集中回答一下。
问:如果有人故意少在食堂吃怎么办?
答:请注意,前提是一个月在食堂吃的次数达到60次。
问:如果有人和别人分着吃怎么办?
答:为了精准筛选,科大还会综合考虑学生家庭状况、各院系负责人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在发补助之前也会先找班主任核实。而且说到底,各种各样的奇特情况毕竟是少数。即使多发给了一些人,关系也不大。真正重要的,是让所有该拿的人都拿到了。
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想清楚自己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为此在什么地方该严格,什么地方该宽松,就是一种智慧。
问:一顿4元的上限是不是太少了?
答:那是2004年刚推出时的标准,资助门槛在随着物价相应调整。
问:有很多其他大学也在这么做?
答:是的,他们是借鉴了科大的做法,这种善举得到推广也是大好事。
“隐形资助”是我的朋友、当时的科大学工部长董雨老师推出的德政。我在科大多年,竟然一直不知道这个制度。直到2015年,才从微博上知道,可见它“隐形”到什么程度。每当想起这件事,总是令人热泪盈眶。
科大最核心的文化之一,就是“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八十年代开暖气的时候,也是首先为学生宿舍开通的,常年传为佳话。
一个人年轻时被世界温柔对待,以后会向世界贡献出更多的温暖。有同学第一次接到补助的时候,跑到角落哭了很长时间,决心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许多人常常以为科学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大众媒体往往把科学家描绘成不通人情的怪人,甚至一心毁灭世界的疯子。实际情况正相反,科学家不但富有人文关怀,而且有科学的方法去实现人文关怀。当你身处困境时,请记得,有人在默默地关心着你。
科技袁人袁岚峰的视频
#扶贫##中科大#
风华不减
2022-09-25必须点赞!
有关于贫困生补贴发放,其实一直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第一个是就是:诈贫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有些县城,能够拿到贫困户指标的都是那些有钱人,正在的穷人恰恰未必能拿到“贫困户”指标。
原因大家都懂。
学校里呢,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一些人其实有钱,用着苹果,泡着妞,到处旅行,同样要去申请“贫困生”助学金或者其他补助;相反,一些正在的贫困生,反倒是脸皮薄,不好意思去申请。
所以,补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自尊心和面子的问题其实人都是有自尊心的。
这很正常,并不是什么虚荣不虚荣,大家都年纪轻轻的,如果你非要拿各种材料证明,而且有些甚至还有贫困生“评比”,这个真的让人很难以接受。
而采用大数据,这个就不好隐藏和欺骗了。
如果你从来不去食堂吃饭,好家伙,都是去外面吃或者点外卖,我不相信你家里很贫困;
如果你去食堂一顿都是十几块、几十块,那也不太可能很贫困。
相反,那些天天都去食堂吃饭,但是每顿就那么几块钱的,一般家里条件都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这种行为,必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