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高校对部分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这样做法有什么利弊,你赞成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感谢邀请。
高校对于本科生也有劝退的处理,当然这批学生主要是因为成绩太差,在老师多次教导后,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的情况,思想品德或者其他行为方面较为恶劣,整体影响较差,因而学校会做出劝学生自动退学的办法。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引起什么非议。而对于研究生的退学处理,我以为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主要理由如下。
研究生也是学生,如果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学业,一味延长毕业年限,对于他们个人未来发展是不利的。很多人都觉得研究生是混出来的,只要能完成毕业论文,通常情况下都能毕业,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的严进宽出现象的发生,一部分研究生没有经过严格的要求,最后毕业时,其实已经变得非常水。
学校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通常会要求研究生至少要公开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有的要求的论文级别高,有的要求的论文篇数多,如果完不成其实代表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与其让你毕不了业,一味延长时间,不如节省大家时间,直接做退学处理,这对于研究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逼迫他们做的更好。
我认为这种政策无疑是一种杀鸡儆猴,可以通过个别人来警示大部分人,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既然考上了研究生,也一定好好学习,争取顺利毕业。
#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被清退#【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江西财经大学清退125名研究生#!还有“双一流”高校也出手了】近期,多所高校对超限研究生进行了清退,其中时间最长的竟然已经读了18年博士仍未毕业!日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对125名研究生作自动退学处理,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其中博士11名,学制均为3年,10人的入学年份在2012年至2015年间,1人为2004年入学,距今已有18年时间。
据了解,根据规定,该校博士研究生最长的学习年限为6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延长1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延长两年。对于超过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学校已通过各培养单位在本学期通知学生办理退学,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联系上或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因此,该校研究生院决定对上述学生采用公告方式送达退学决定。
1月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网也公布了最新的相关公示信息:因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拟清退32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每经,希隆)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这所大学清退125名研究生!还有“双一流”高校也出手了 | 每经网
赞成。研究生阶段并不是混日子的阶段,也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拿个毕业证。研究生是国家为了培养人才的,对于想混子日的人必须给予应有的教训,这样才不会浪费国家资源。
善待学生,家国情怀,得饶人处且饶人,退学处理学生,请谨重对待好。
赞同学校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退学,长期以来中国的高校都被认为是严进宽出,上了大学就在等毕业,在宿舍里睡觉,玩游戏,逃课。学校严抓教学质量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作人单位的负责。
研究生不能按时毕业被清退或许成为常态。这两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20名研究生被自动退学,其中有1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据学校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的公示》,学校将对即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20名研究生作自动退学处理。在学术透明时代,想混学历学位教育的不容易了,各高校扎紧培养出口已经成为常态。#教育微头条#
深圳大学清退317名研究生:“前半生偷的懒,后半生拼命还!”。不久前一则新闻引发热议,根据深圳大学日前发布的官方公告,深圳大学将对校内317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退学原因为:218人至今未表明原因为何还未注册,挤占学位;共89人为学习年限超期,依据相关规定应予退学;另有10人是因成绩不合格而被退学。
这次事件再次说明一个事实:严进严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趋势。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入学后不履行学生职责,将不再有机会混迹大学校园,挤占公共资源并对学位资源造成浪费。
大学陆续清退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让这些在最好位置上偷懒的人付出沉痛代价。这不仅是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肃清,更是全社会的要求和呼声。
一直以来,人群中都流传着这样的看法: “小学苦,中学熬,上了大学就能混”。
尽管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异常惨烈。但是千辛万苦过了桥的学子们,脱离了家长老师的督促之后,多数都如出笼之鸟,脱缰野马开始在大学里混起日子来。
不是沉迷玩乐游戏,就是白天逃课,夜晚嬉戏;即使是学术论文也是东拼西凑、胡乱粘贴了事;而更有人甚至于打着“60分万岁”的旗号,临到考试才抱佛脚,心态上只要不挂科,就万事大吉。
这当然不是大学生应有的学法和做法,而作为国家高等学府,大学主要负责培养的,不仅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储备和培养能够做出贡献,能够打硬仗,能够应对国际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混日子的大学生、研究生、混文凭的博士生,当然成为不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却又占据着紧俏的社会教育资源。
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标志的高等教育,显然不应该允许这种状况发生。
大学生培养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国家之间实力竞争的层面。它的成败,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科研工作能否得到新鲜血液,劳动者队伍是否能够匹配社会需求的高度。
没有一流的人才,一个国家就没有未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几乎就没有任何出路。
若只是建设一流大学、拥有一流教师和校舍,却不对就读学子进行要求,国家的未来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严进严出”这一趋势,其实就是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青年学生的人生规划应尽早不读书就会被时代抛弃,不奋斗就会被同龄人赶超,人生前半生偷的懒,后半生一定会去还。当上一代人以亲身经历和血泪教训,谆谆教诲下一代时,很多年轻人尚且不以为意。
他们对此普遍嗤之以鼻:时间还早,青春正好,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待我玩够了体验够了再学不迟。殊不知时间不等人,在迅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在当下环境之外获得自己的发展。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在时间里迅速汲取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才有可能成为改变时代的人才。
成为改变时代的人才,最需要什么?
第一, 需要聪明的大脑。
无论天生与否,聪明的人都比同时代的人更能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只有抢先看到发展趋势的人,才会先于他人做出最容易取胜的决策。学习学科知识,能够让人变聪明,无非就是因为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打量这个世界,而不是以有限的眼光和眼界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二, 需要敏锐的反应。
所谓反应能力,不是肢体动作上的反应,而是指头脑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走一步想十年,当下做的事情,一定是给未来铺路的,否则做了就毫无意义。
而在做的过程中,就要敏锐地觉察出行与知之间的距离,经常进行精准调节和调度,而不是陷入常态常规。
第三, 需要勇气与毅力。
成功者多半比常人更多坚持与自我鼓舞,在抓住机会和环境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见这样那样的困难,胸无大志者往往沉溺于小我,拖沓慢行;胸有乾坤者往往披荆斩棘,排除万难也要奔赴自己的目标。
而成功者往往垂青于这些敢于突破常规,经常进行自我挑战的人。
聪明的大脑不见得人人都有,但勤能补拙;敏锐的反应若非天生,就只能来自天长日久的训练;勇气和毅力更不是人人所能具备的能力,它往往源自一个人对成功的渴望与行动中的坚持。
当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放飞自我,沉溺于眼前享乐,而忘记了自我规划;当一个研究生读了四五年都因为不能沉心静气做学问,而中途被迫退学;当一个博士生为了混文凭而挤占了原本极有天资却缺乏机会的人的机会……
对于这些不懂得珍惜最好位置的部分年轻人,高校不应再为他们保留位置和资源;对于那些拿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以及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的良好资源开玩笑的年轻人,时代不会等待他们成熟和清醒。
而对于那些以自己的年少无知和短视,辜负青春与人生的人,必然会遭受社会的毒打。时代不言不语,它只会在恰当的时候,对自我放弃和浑水摸鱼者以狠狠地一击。
我们经常说有些失败是命中注定的,这句话直白而有力,因为它清晰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我们在小学就学习过的道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527
2022-09-21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问题,关心高校发展。
对于这个消息,我是要大声叫好的,这种做法,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为什么现在才来做,为什么才这几所学校做?不合格学生退学,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去年,教育bu大力抓本科教学,叫停清考制度,让欠大量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既然对本科生都已经下手了,为什么不能对硕士生和博士生下手呢。
不难发现,这两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态度就是一个“除”字,除水分、除泡沫、除杂质。
之前大学里开了不少“水课”,自然也出了不少“水货”,长期以往,只会让更多的大学生变“水”,所以,要及时挤掉水分,让大学教育真正成为“干货”。
之前大学评价唯论文唯奖励唯职称,所以论文数就像泡沫一样鼓起来了,现在要把泡沫扎破,留下高校和人才真正的水平。
之前大学里有一些“斯文败类”,还有一些吃社会主义饭砸社会主义锅的人,现在要把这些杂质清理掉,让人才培养保持正确的方向。
通过这三个除,真正让高校回归育人本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让大家知道在中国高校混是要凭真才实学的。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各级学位的含金量,没有了水货,大学生才真正有大学生的口碑,研究生才真正有研究生的价值。
当然,也要泼一盆冷水,高等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更多高校,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以不姑息不妥协的态度,把这个工作做到底,严格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