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科院物理所自主研发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成功实现绝对零度以上0.01度极低温运行,这一成就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去年中科院物理所报道开发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时,我并没有仔细去查阅。
今天在调研国内100%无氦磁共振技术突破时,翻阅了一下,这份资料读上去很是振奋:
1,虽然中科院物理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湿式稀释制冷机,实现了34mK(零下273.116度,即绝对零度以上0.034度)的极低温。
但去年攻克的是超低温无液氦技术:
制冷机原型机成功实现10.9mK(零下273.1391度,即绝对零度以上0.0109度)的连续稳定运行。
2,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员姬忠庆表示:
新研制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原型机在解决量子计算“卡脖子”的问题。
3,姬忠庆表示:
正在建设中的新一代制冷机将在易用性和稳定性方面达到进口产品水平。
我对这个工作非常有兴趣:
1,国际上大国都在量子计算领域开展竞争,如果量子计算机依赖的基本制造工具和组件都无法保障,那将是一个隐患。所以,实际上,当下是技术产业化的最好的风口。
2,对其产业化,有必要对供应链的核心材料和硬件进行广泛的调研。
3,此新闻已经过去半年,值得追踪一下进展。
大家认为其产业化的可行性如何?欢迎留言探讨![握手][握手][握手]
在人造太阳上助力,更具突破性。实现三维空间模拟成为可能,对人体太极,天人合一互相平衡机理上,用于人机结合成为可能。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布了“自主研制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实现10 mK以下极低温”的新闻。在一堆术语中,这条新闻的重点何在?我来给大家指出一下。一,无液氦。其实是仍然要用到液氦,但大大减少了消耗,因为可以循环回收了,不像以前需要不停地灌入液氦。二,为我国的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提供低温条件保障。这话是因为大部分氦气资源在美国,这是一种潜在的卡脖子资源。现在,你看明白了吗?
原新闻如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实现10mK以下极低温
2021-06-25
文章来源: 物理研究所
稀释制冷机是当前超导量子计算、拓扑量子计算等国际上竞争异常激烈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必需的低温实验设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中国低温实验技术和低温物理研究的发源地,老一辈物理所人在70年代末就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湿式稀释制冷机,实现了34mK的极低温(绝对零度以上0.034度)。面对新一轮量子信息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又再一次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在自主研制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上率先实现10mk以下极低温环境。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姬忠庆等人组成的团队,攻克了稀释制冷机热交换器的制作等多项核心技术。2021年6月24日晚,完全自主研制的无液氦稀释制冷原型机已经实现10.9mK的长时间稳定连续运行,单冲程模式可达8.7mK。该技术突破将为我国的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提供低温条件保障。
昨天,中国超导量子计算机迎来“奇点时刻”!阿里云即将落伍,“云计算”即将进入国家队主导的“2.0时代”。
传统的“云计算1.0”,依托的是x86架构的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提供算力,其运算效率的提升非常缓慢,耗能十分巨大,需要堆积大量的服务器资源,中国每年用于云数据中心的算力已经逼近全国用电量总量的3%。
新兴的“云计算2.0”,依托的是超导量子计算机提供的算力,目前只有美国的IBM、谷歌、霍尼韦尔公司能提供商用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算力,相比传统服务器,算力实现了指数级的提升,而能耗也显著降低。
就在昨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首次对外披露,其突破了一项研发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成功实现零下273.1391℃(绝对零度以上0.01度)极低温运行,这为超导量子计算机稳定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众所周知,中国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芯片、光量子计算机等量子技术上遥遥领先于全世界,但唯独在超导量子计算机赛道确是一个例外,美国一家独大,原因主要是中国在超低温设备上被“卡脖子”,此次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技术突破,彻底打开了中国的超导量子赛道,让中国“云计算2.0”的发展迎来“奇点时刻”。
未来10-20年里,人类将很快进入数智经济的“算力即权力”时代——谁掌握了最高的算力,谁就掌握了商业世界的最高权力,而超导量子计算机在算力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云优势”,将成为中美科技竞赛的胜负手。
科技创新需要“国家队”,云计算需要“国家队”,算力安全需要“国家队”。滴滴事件前车之鉴,资本没有国界,资本也没有祖国,越是在关键时刻,商业公司越可能被资本裹挟而背叛,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而不能是资本手里。
沉稳如松
2022-09-19以后用在核磁上,就再也不用买液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