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8

温儒敏教授有哪些学术专著,有什么学术成就?

想咨询一下关于温儒敏教授有哪些学术专著,有什么学术成就?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教育

    不知道,但是红色经典篇目大概是他删的

  • 教育

    有再多的学术专著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从他将语文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看,未来学生花在数理化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大幅减少,虽然说崇尚阅读会加深学生对数理化的理解力,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又怎么会提高数理化的能力。语言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门工具。中国能否超越西方,更多的在于科技水平,而不是文学水平。文学水平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书生误国啊。

  • 金色岁月

    温教授有哪些学术成就我不知道,只知道他要让大多数高考学子做不完题,力推大语文,让数物理化生这些理科题目的阅读量增大

  • 坏人。

    【氤氲书香】温儒敏:为什么纸质书不能被替代?
     
    摘自《人民教育》总编专访温儒敏。

          《人民教育》:您怎么看待网络阅读?这越来越成为普遍的阅读途径,对于传统的读书会有什么影响吗?

          温儒敏: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网络阅读带来便利,对这种新方式应当理解和支持。我自己也在利用网络办事,不过也要面对一些新问题。现在有了网络,人们不像过去缺少或没有书看,而是面对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读物不知如何选择,结果知道的很多,真正读进去的很少。很多人迷恋于网络,我们已经不太可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开计算机或者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大家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记忆就可能沦为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一步到位,没有感觉。
     
          在上班路上,在会议间隙,在候车时,甚至在与朋友亲人聚会时,很多“手机控”都在一切可能利用的碎片空间里,寻求一个“合适”的位置,将自身“寄存”于手机,任由各种信息摆弄,在虚拟世界里激活并积累自己的社交关系和社会资本。消费主义入侵阅读市场的趋势日趋明显,城市人由于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更希望从阅读中得到娱乐放松而非知识的增长。但应当警惕,“低头族”在享受移动设备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被抛弃到所谓资本与“注意力经济”的生产线上了
     
          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这很难说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生、初中生,阅读还是要以纸质书为主。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牵涉到思维训练。
     
          新投入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很突出的改变就是重视读书。小学低年级就有“和大人一起读”,也就是亲子阅读。还有“快乐读书吧”,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与读书方法。初中和高中则有“名著导读”和“整本书阅读”。这些都是想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读书的兴趣与生活方式。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就得靠多读书,靠长期读书过程的熏陶、感悟和思考,去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当然,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而不只是老师讲学生记,一切围绕考试。我还主张,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读哪些书的自由,可以读一些“闲书”;不要把所有的读书都与写作或者考试挂钩,那样会很累人的,也就扼杀了阅读的兴趣。
     
          有些家长不理解这个道理,抱怨新教材要求的阅读量增加,负担重了。其实,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家长读书是促进孩子阅读的动力
     
          温儒敏:家长必须明白,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也不是万能的,那种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一厢情愿,不切实际。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伙伴教育”。后两种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要想孩子喜欢上读书,起码家里应当营造一点读书氛围。

          倡导整本书阅读就是要给学生“磨性子
         
          温儒敏:应当理解学生不喜欢经典阅读属于正常现象。因为经典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与年轻人有隔阂,如果阅读口味被时尚流俗的东西败坏了,与经典的隔阂就会更大。但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经典是经过长时间筛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小接触经典等于和智者对话,可以接触到关于人生、社会最基本的问题。经典都是难“啃”的,作为完整的教育,却又是必须“过一遍”的。如果学生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难而上,跨越这道坎,慢慢读进去,喜欢上经典。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我常说“读书养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提倡“整本书阅读”,其中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给学生“磨性子”,培养阅读兴趣。
     
          经典阅读最好有导读,让学生掌握某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需要大致了解苏联的历史。同时,通过读某一本书,学会读某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读《乡土中国》就知道怎么来读社科类的著作,读《红楼梦》就学会怎么看小说,这叫举一反三。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不仅希望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传承革命传统,还希望学生掌握新闻类纪实作品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抓住特点,锻炼眼力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是纪实,但也要有立场态度,有作者的关怀与选择。

    版权声明: 本号(站)发布内容只为网友分享交流。其中源自网络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如有不妥,敬请持权属证明通知我们及时妥善处理。

  • 风华正茂

    应该是建国以来坑害学生最多的人了

  • 秋色宜人

    此人确实有能力!把许多名著重新整理一下,就变成他的了,然后强行卖给学生!!!

  • 教育

    20210818
    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教材要求对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我催促了姑娘N遍,她也静不下心来去读书。
    我就纳闷了,不就是一本书吗?平时挺爱看书的啊!怎么回事儿啊这是?
    结果等我拿起这本书来的时候,瞬间傻眼了!别说姑娘不想读,我也读不进去啊!硬着头皮读了它的导读部分,发现原来温儒敏教授都认为“《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因为这是一部社会学的经典论著。
    温教授给了以下建议:
    其一,书的“类型”决定“读法”。对于高中生来说,“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而且“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其二,读书宜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接着,就要浏览全书,不求深入,但求有整体感觉。
    其三,要紧的是“抓概念”。像《乡土中国》的后记、目录中都提到一些核心概念,要留心记下。
    其四,厘清论证理路:“对话”与“命名”。每读完一章,合上书,回想内容,想论点,进行一下小结。
    其五,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
    其六,语文学习能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论述简洁有力,值得借鉴——一是论点鲜明;二是论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三是论证的求实;四是大量引证传统典籍材料!
    总而言之,我读得非常非常之吃力,我只能帮忙帮到这了,姑娘自求多福吧!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啥好多孩子上高中之后,和父母的沟通成问题,因为压根儿就不在一个层面上[捂脸]

  • 沉稳风度

    就是那个放言要让15%的考生答不完高考语文卷的鸟人吧,他有啥学术专著不知道,至于他的学术成就应该就是“要让15%的考生答不完高考语文卷”吧。[大笑][大笑][大笑]

  • 淡定人生

    他主张的大语文挤压数理化学习时间!

    科技才能强国!背几篇古文能强国吗?

  • 金色晚霞

    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两年是学术成就了好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成家生儿育女,撇下家里的父母,在外飘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