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跨考211图书馆学研究生想留德是申请硕士合适还是考博士?

想咨询一下关于跨考211图书馆学研究生想留德是申请硕士合适还是考博士?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金色夕阳

    【一个无聊到只能看书的民族,为何经济却能稳居世界前列】
    文:李唐
    来源:南都在线
    转自:深马影视
    01、 无聊得只能读书的民族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夜里十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地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得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到底什么是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或是您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 
    先来看一些数据调查,告诉你德国人读书状况: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
    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
    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讲,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爱。
    14岁以上的德国人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的人看“很多”书;16%的人则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属阅读频繁者。
    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德国年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02、读书习惯
    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如果你在德国生活,你一定知道这里的图书是多么昂贵,就拿2012年的一本畅销小说《Er ist wieder da》为例,约在19.9欧(约170元人民币)。也正因为德国人喜欢阅读,德国亚马逊图书和阅读器kindle,一直销量不错。
    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他们还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03、读书氛围
    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全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地阅读。
    此外,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
    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我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家的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车的时候放下手机,拿上一本书读一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缠身,清心寡欲地读一本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而花时间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
    ……
    全文:网页链接
    【思进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侵删。

  • 最美

    冯唐谈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的描写有非常独到的地方,也有相当的开创性。劳伦斯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现代化之路上的痛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男女关系的光明、黑暗、复杂、纠缠。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人作为自然人本身对现代化社会的抗拒和疏远。
    女主康妮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对艺术、自然,对自己都有相当的兴趣。在机械工业的核心地带,康妮显得格格不入。她坚持不被同化,继续做自己,洒脱地放弃金钱、名利、社会地位等身外之物,寻找自己的爱情、灵性和神性,从而迈向新生。
    男主麦勒斯热爱自然,不修边幅,红脸膛,身着深绿色棉绒衣,打着绑腿,身旁还跟着一条灰色的猎狗。他其实读书很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毕业当过公司职员,但他不喜欢城市里毫无生气的生活,虽然那看上去光鲜无比。于是选择了独居山林,跟自然生活在一起,远离尘世喧嚣。他把孤独看作自己生命中最后也是唯一的自由。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查泰莱夫人和守林人几次交往作为整本书的主线,并用优美的、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去描写二人的接触,通灵、通神,有一定的宗教性。
    其实像他们这种远离都市喧嚣隐居山林度日的情侣在现代社会并不鲜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冯唐珠玉在前,小编瓦砾在后,简单补充几句。
    海明威说,一个“不愉快的童年”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劳伦斯也不例外。
    劳伦斯父亲识字不多,勉强能吭哧吭哧念报纸,天性是个享乐派,一旦手里有点钱便去喝酒,每天醉醺醺回家。母亲是位小家碧玉,出身于一个古老的,家境良好的市民家庭,喜欢写诗,非常聪颖,一有时间便去图书馆看书,固执而自负。
    劳伦斯从小听着母亲叫骂声和哭喊声以及父亲打在母亲身上的拳头巴掌声长大,“黑暗中有一种恐惧,让人毛骨悚然,心被强烈的痛苦噬咬着”。有一次父亲醉酒回家,母亲照例唠叨,父亲拿起衣橱中一节抽屉砸到母亲头上,母亲顿时晕了过去,血流满面。
    劳伦斯从小便感受到“贫穷带来的尊严的屈辱”。儿时记忆最深的一件事便是他非常喜欢哭,动不动就哭,母亲盛怒之下,就会连人带椅子一起搬到花园里,说,哭吧,烦人精。父亲此时必然大发雷霆,说,要是他一直哭,我就打到他不哭为止。
    劳伦斯喜欢跟女孩玩,不喜欢跟男孩玩。上学时特别不喜欢板球和足球之类竞技类游戏。他喜欢观察生活,“没有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鸟能够逃过他的眼睛”。
    15岁,劳伦斯跟着父亲去朋友家做客,认识了生命中第一个女人,也就是初恋杰茜。时年杰茜14岁,脸色黑红,长着一头又黑又短的卷发,很好看,很随意,双目乌黑,有些害羞,有些疑惑,对陌生人还有些反感。当时劳伦斯穿着学生制服,让杰茜非常羡慕,因为杰茜没能读中学。两人很快熟悉起来,关系日渐亲密。
    两人在一起除了学习就是读书。杰茜认为他是个文学天才,应该当一名作家。他们互相鼓励,互相进步。但是在母亲坚决反对下,两人伤心的分手了。后来劳伦斯说,自己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就是杰茜,杰茜是他的良知,自己用灵魂爱着杰茜。但是他想让杰茜当他的女神来保护他的文学良知,不想让杰茜成为他的妻子或者情人。
    1912年,劳伦斯来到德国,认识了有夫之妇弗力达,并且很快坠入爱河。弗力达健康有力,迷人漂亮,充满活力,积极自信,跟劳伦斯的虚张声势,神经敏感,独断自负,满腹猜疑,率直倔强正好互补。
    他们到处旅行,一直在路上。每到一个风景优美之地,就会住一段时间,虽然艰难度日,但是内心快乐,有情饮水饱。
    1925年,劳伦斯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住到农家别墅休养,医生说他最多能活两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写下了绝世名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肺结核是一种文艺气质非常浓郁的病,鲁迅说,古代雅致公子,最雅致的事情,便是下雪的冬天,由丫鬟扶着看梅花,同时咳出一口鲜红的血来。显而易见这位公子患了肺结核。《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肺结核患者,忧郁多疑,经常咳血,却成为广大文艺青年心目中风华绝代的女神。法国作家小仲马名作《茶花女》,女主玛格丽特也是得了肺结核死掉的。
    冯唐说,肉体不幸精神幸,体弱多病能够帮助作家写出好文章。肉体产生了病痛,病痛会让精神相对敏感。所以,病、酒、药,都是作家、艺术家的好朋友。
    这本书劳伦斯整整写了三年,三易其稿。他如此形容这部作品:亚当和天使吵架了,夏娃伺机重新躲进了伊甸园。本书因其大胆露骨的某方面描写而震惊文坛,被评论为:最邪恶的倾泻,兽性,下水道,龌龊的变态,脑残,英国文学最污秽的书,有毒的天才,等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影响深远,贾平凹创作《废都》便是深受此书启发,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就是仿照查泰莱夫人创作的,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便有查泰莱夫人的影子。
    冯唐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你可以躲在房间里,关上窗户,拉上窗帘去阅读这本书。
    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本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墨池文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精装无删减

  • 坏人。

    二战时期,英国之所以成功登上诺曼底,多亏了一名双面间谍,神奇的是,这名间谍最后竟然获得英德双方的信任,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拯救了英国。
     
    1941年7月,代号为“阿拉里克”的德国间谍前往葡萄牙,设法获得一个记者的身份后前往英国,为德国传递军事消息。
     
    但到了葡萄牙后,阿拉里克却改变了主意。
     
    他居然直接在葡萄牙住了下来,在寄给德国的信件上,盖的都是葡萄牙邮戳。
     
    但他也知道,长此这样,肯定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为此,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他凭空捏造了一位空乘人员,帮助他把英国的信件传递到葡萄牙,每传递一次信件收取一美元的酬金。而他向德军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信件被英国审查人员截获。
     
    德国人看过他的信件后,大加夸赞他心思缜密。
     
    而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危险的事,竟然让阿拉里克走上了人生巅峰。
     
    1941年,英国人破获了阿拉里克写给德国的信件,看完之后他们哈哈大笑。因为文中的地点与实际情况根本不符,信中的内容漏洞百出。
     
    于是,他们尝试着逮捕阿拉里克,想知道他到底是一位效忠于德国的狂热分子,还是愿意为英国效力的盟友。
     
    见到阿拉里克之后,英国人反复确认了他的身份。
     
    同时,阿拉里克也在飞速转动着大脑,想着该怎么说才好。只见他略作沉吟,故作真诚地说道:“我非常反感德国的狂热分子,我被英国人的顽强所感动,愿意为英国效力。”
     
    不知阿拉克是真的这样想,还是表演太逼真。总之,英国相信了他,还让他当一个“双面间谍”,继续给德国提供假情报。
     
    然而,随着战事愈演愈烈,德军一直催促他发送英国的情报,这让根本没有去过英国的阿拉里克,陷入了艰难的困境。
     
    要知道,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写出足以让对方相信的事实,就必须要了解英国人的个性以及城市情况等真实信息。
     
    阿拉里克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直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看英国地图、英国海军、军事术语等书籍,继续编造他的谎言。
     
    之后,他编织了第一批线人,有英国的空军士兵,有酒店的服务员,有委内瑞拉人等,居然凭空捏造了27名线人。
     
    而且,他每次写信都会喋喋不休,以少部分的事实迷惑对方,让德军自己判断情报。
     
    1944年6月,英军和德军在诺曼底海峡开战。
     
    这一次,他选择冒险的做法,直接告诉德军:英军登录诺曼底的目的是调虎离山,第二轮攻击可能在加莱海峡。
     
    很快,这封信交给了最高指挥官希特勒,一向多疑的希特勒竟然同意了这个方案,立刻停止了所有增援诺曼底的行动。
     
    发完信件的几个小时后,阿拉里克又开始丰富自己的想象力,给德军发去了一封信。
     
    3号间谍称:美军的59师抵达哈里奇地区,7号间谍称:美军第一集团军部队在格雷夫森德地区活动。第25天,四个美军师抵达,第一集团军为攻打加莱海峡做准备,第一集团军的将军是乔治•巴顿。
     
    就这样,德军统帅希特勒被他的话完全迷惑,分不清真假。阿拉里克描述得惟妙惟肖,为了保险起见,之后的两个月,德国把大量的军队留在了加莱海峡。
     
     
    如果不是阿拉克里的这番操作,德军定会重兵部署诺曼底海峡,英国盟军将无胜算的可能。
     
    德军在诺曼底海峡战败后,阿拉里克用非常内疚的语气说:“长官,都怪我没有及时提供有效的情报,才导致德军延误了最佳时机。”
     
    德军却说:“战场上的事本来就瞬息万变,也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扭转的。”
     
    为了表示阿拉里克对德国作出的贡献,德军还为他颁发了德国十字勋章。
     
    当英国得知德军为阿拉里克颁发勋章后,赶紧向上级申请也要为他颁发英国的勋章。
     
    之后,阿拉里克担心德国知道真相后会报复,便拿着两国给他的丰厚报酬,消失得无影无踪。
     
    1959年,一份报告称阿拉里克因疟疾死于安哥拉。
     
    然而,他并没有死,而是在一个石油公司悠闲地上班,他又一次欺骗了所有人。
     
    阿拉里克的一生太传奇了,他用自己精彩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拯救了英国,也让德国人对他刮目相看,这简直是双份赢家。
     
    如果不是处于战争时期,阿拉里克一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编剧。
     
    作者:candy
    编辑:剩草
     

    #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