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立达中学高中部为普通水平。它位于上海的松江区,是一所普通的高中,既不属于市重点,也不属于区重点。虽然每年也有很多毕业生进入好的大学,但比例相对较低,中考成绩要求也不高。 该校前身为立达学园,1925年由匡互生及丰子恺、朱光潜、陶载良、刘熏宇等人创办,初期校址设在当时的“美租界”上海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俭德里10号(今罗浮路东侧),校徽由丰子恺设计,校歌由李叔同创作。因时局动荡,学校辗转迁址多地。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学校前后两次毁于日寇炮火;上海沦陷后,为抗拒日伪奴化教育,于1941年西迁四川隆昌;抗战成功后,回迁松江包家桥;1953年,学校由上海松江区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松江县第三中学”;2023年9月,学校复名为“立达中学”(附属于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2023年6月学校更名为上海松江区立达中学。
每学期7600元/生(不含住宿费、杂费),代收费据实收取。...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2024-12-15上海松江区立达中学高中部为普通水平。它位于上海的松江区,是一所普通的高中,既不属于市重点,也不属于区重点。虽然每年也有很多毕业生进入好的大学,但比例相对较低,中考成绩要求也不高。 该校前身为立达学园,1925年由匡互生及丰子恺、朱光潜、陶载良、刘熏宇等人创办,初期校址设在当时的“美租界”上海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俭德里10号(今罗浮路东侧),校徽由丰子恺设计,校歌由李叔同创作。因时局动荡,学校辗转迁址多地。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学校前后两次毁于日寇炮火;上海沦陷后,为抗拒日伪奴化教育,于1941年西迁四川隆昌;抗战成功后,回迁松江包家桥;1953年,学校由上海松江区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松江县第三中学”;2023年9月,学校复名为“立达中学”(附属于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2023年6月学校更名为上海松江区立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