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点儿,证书是有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它的考试难度上,考过的人少,就价值高。比如说岩土可以说是工程领域最有价值的证书,难度不言而喻,毕竟是开卷考试。
其次,证书最本质的价值是国家实行注册制,证书就是你的准入资格,以后干这一行,没有证书是不行的,证书就是一种资格体现。
最后,以我个人看法,证书真正应该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你能考过试,拿到证书,说明你有了这个能力。国家以后再出题时候,就应该引导人们培养对一个学科的理解能力,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去记忆背诵。
国家目前已经取消了一大批证书,那种通过培训获得的证书就应该废除,完全没用,还成了负担。
真正能考的就是国家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几种注册证书。选一个和自己行业有关系的或者以后想从事这个行业的证书考下来,对你工作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老年人最喜欢的“证”是什么?
现在社会无数的人每天奔波在上班考证的路上,各种岗位证、资格证、职称证、注册证,层出不穷,有了一个证的还不甘心,还要考第二个,第三个,还诞生了专门的考证一族。大家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拥有更多的证件获得更好的收入,把日子过得更好。
数来数去啊,我发现还是下面这个退休证最管用,最有用,是妥妥的铁饭碗。
不用上班,不管刮风下雨,不用看老板脸色,不用看客户脸色,不管经济形式好坏,到点工资总是到账。而且每年还可以按比例继续增长,真是想不到还有哪个证比这个证更有用的了。
有没有比这个证更好用的证呢?
深圳本地宝都在推,考这俩证真有用吗
看到深圳本地宝说这俩证考了有补贴,2000左右
其实相当于没有花钱就学了,还拿个证
健康管理是因为自己老生病,而且以前想过学医,觉得可以去试试,但是公共营养师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报了的讲一下
#深圳# #考证#
都是职业规划论的遗毒。
美国的某些跳的很高的反华议员最近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比方说禁止理工科留学生留学美国,而文科生不限制。
为啥?理工科增加中国竞争力,文科生只是给美国学校增加收入,那是增加美国竞争力——要是多培养出几个自由主义精美,那可不就更妙了。
文科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伟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里谈的东西现在也有用,而真正的文化产品也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但不意味着绝大多数文科生有核心竞争力。
私企的新媒体运营和文案编辑之类的岗位就是我说过的那种典型“文科生垃圾桶职业”,这里不是说文科生是垃圾,而是每个找不到工作的文科生,无论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新闻/广告,哲学文学,最后大多数时候你得到的尊称都是“小编”。
为啥呢?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文科生,老百姓对那些高大上的东西的兴趣不足以撑起巨大的市场规模。
老百姓不喜欢,你喜欢,你算老几?
这个东西其实不赖文科生,而是文科扩招的恶果,研究岗位就那些,大量的文科生卷入社会,只能互相压价,你要一万我要八千,最后那个3000的赢了。
不管你们学了什么,做后落到用人单位这里你们并没有太大区别,你就是个更新活动信息的。
这时候你唯一的竞争力就是比别人更便宜,你的不可替代性是0,被剥削价值都快没有了。
要我说就该从源头掐掉这些,文科录取分数线提高100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年年缺技术工人年年用工荒,一个月拿一万多不香么?
当然这也不能全赖社会,你为什么就觉得坐办公室比厨师高级?白领蓝领之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些年流行了一个新词叫“新穷人”,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定义就是,他们没有无产阶级,尤其没有自己是工人的自觉,与此同时把单位的牛逼当成了自己的牛逼。
落到手里的才是真的。
当然,大多数人转行那是肯定来不及了,那你记住两点。
1:文化事业,如果走不了研究岗位,就要走市场化,放下你的架子,把你脑子里的优越感和看不起都放在一边,就算要阳春白雪也得学白居易把话用老太太都能说明白的方式说出来。
与此同时,完全可以把趣味,可读性等等考量进去,记住你是服务人员,你不是在那教育大众呢,你是娱乐大众的精神生活。
2:给别人干不如给自己干,真正的出路是创作,无论是虚构创作(出版/网文)还是非虚构创作(自媒体/投稿),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你真的想发挥所学,永远不可能在就业市场里找到你的位置,因为市场对你的需求就不是这个,你永远有挫败感,但是你可以发掘市场,自己寻找定位。
天桥卖艺,茶馆说书说相声,测字算命,代写书信,说了难听,但角就是角。真成角了,你也未必不能引领潮流,但千万别眼高手低,想着一步到位,你不是主角,没有龙傲天光环。
如果不能进入体制,你作为一个可替代的岗位,时间很多做副业,虽然自媒体和网文也是红海,但是你要是放下架子未必不能做个斜杠青年。
最起码这样无论如何,你成也好败也罢,全凭本事,各显其能,不用再卷到文科生地狱里去了,届时即便是失败,知道自己不适合吃这碗饭而不是在茫然中被卷死,起码也是个不后悔吧。
ps:职业规划什么的真算了。
我之前的答案里说的很清楚
由此职业规划也更像是自我催眠。你怎么可以想像未来的职业?职业在当下是剧烈的变化的,每天都会出现新职业,死去老职业,没有什么是铁饭碗。当下的规划只会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安心被剥削。
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结论:自己是最好的投资。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言论兴起自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和培训学校兴起的双重背景下就可以理解国家希望你多读几年书,晚一些进入市场,而培训机构则希望赚你的钱。所以我们发现,个人不是主体,组织不是主体,甚至国家也不是,而是所有一切在市场的逻辑下形成了统一的结构--形成了结构性暴力。
企业文化也是这样的逻辑,我曾经讲过一个段子:一次早会的是脑残创业公司,一次早会加一次早操的是我爱我家和链家,一次早会加一次早操加一次晚操的快报警,这是传销组织。创业公司和你谈情怀而不谈钱你可以轻易发现这是在耍流氓,但是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在不提供任何实际支持的情况下增加虚假的认同感,增加凝聚力,降低成本。
网上的那些职业职业规划师,就和职业理财师一样,你真能规划个康庄大道来,何必去给人规划,直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不就完了?
说白了,他们确实能规划职业,但是和教人炒股一样,他们只能规划自己的成功,你们,都是韭菜。
当然有用,技多不压身,也是为了自己以后铺路发展
考证是对你知识和能力进行的一种考验,我们从现实角度出发。别人有相关证书,而你没有,那上级用人一定用他而不是你。而你的上升空间从这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考证的的过程会让你很难忘,真的是学习的过程,每个人考证的初衷都是不一样的,要看自己怎么对待这件事了,如果没有想过要从事这么方面的工作或者不指望考证来挂靠,那就真的没必要学习了。
大学都流行考证,其实这玩意真没有必要,考一堆证真正有用的可能一张都没有,比如教师资格证,你毕业又不打算做教师,你考它干嘛呢?你毕业干网络去了,这证在那里吃灰。你要是做教师那考它没毛病,也就是说你以后准备干什么就考它相关的就行了,没必要弄一堆证,看起来很厉害,但是毛用没有啊#2022开学季#
沉稳风度
2022-12-01俗话说得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我国人民自古就有这个觉悟,可偏偏到了现在还有人崇尚以量取胜,觉得多就是好,而且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是这种想法,在上学期间拼命考证,却没有特别擅长的专业领域,毕业后拿着这些证书面试却屡屡碰壁!
记得我们班当时就有一个人,人送外号学神,从大一到大四,英语四六级证书、会计证、各类人才证、教师证统统考到手,大家都佩服这个人,觉得他以后必然大有作为,可是天不遂人愿,毕业后他找了几份工作都没做长,要么嫌弃工作无聊,要么自己不能胜任,手里拿着的那些证书除了英语四六级证,其他证书似乎都失灵了,并没给他带来实质性帮助!
还有我的三天同事也同样奇葩!她刚一毕业就来我们公司了,面试时手里拿着厚厚一摞证书,聊天时侃侃而谈非常活力,可上班第一天她就迟到两个小时,最后还是经理打电话叫醒才来公司上班的,迟到理由是忘记要上班,还以为放假在家!这还不算奇葩,第二天她来公司上班,中午看到人事部门的小妹在分零食,因为没分给她,她冲上去一顿数落,从社会主义说到了八荣八耻,眼看就要说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被人事主管一句话灭掉了,主管说“这是我带来分给大家的,跟你有什么系!”她讪讪地走了,但她的事迹已经远近闻名,这也直接导致她第三天来公司办离职手续,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同事们都松了口气,从此人事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证书太多的应届生要考察考察再招聘!”有时候有个好心态,有正常为人处世的能力,都比一大堆证书有用!也不能说证书没用,就比如有些公司就是要求面试人员有英语六级证书,有这个证的人就有机会去面试,没有的人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人也不是万能的,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术业有专攻,做好自己擅长、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好。
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并不是查看他考到的证书数量,而是看他是否在生活与工作中尽职尽责,是否在工作领域有所建树!所以还在想广考证钓好工作的人们醒醒吧,你们需要的不是一堆证书,而是选择一个感兴趣且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