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各地公费师范生相继出现缺口,是学校难考还是学生不愿考,为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公费师范生的分数要高于其它一本的学校分数,学费免,但现在有国家助字贷款,奖学金,上大学真的多数家庭能负担得起。免不免费,还真不是重点。
免费师范生毕业后6年要在基层服务,工作不用担心。但这种稳定,恰恰是部分年轻人不喜欢的,他们更爱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有挑战,薪水也高啊!
比较下耒,除了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孩子,想报公费师范生的孩子真的不多。而单纯为了一份工作,其它大学对孩子更有吸引力。
总结一下:
报考公费师范生分数高,同等分数还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国家助学货款和奖学金,加上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情况负担一个孩子的学费并不困难。免费优势不明显。从就业来说,公费师范生不用考虑就业,但同时也失去了考研和从事自己更心仪的工作的机会。从薪酬待遇来看,中小学教师工资没有优势,打工比它也挣得多。从社会认可地位来看,中小学教师更没有优势,是社会弱势群体。从职业发展来看,中小学教师一眼能望到头,一辈子是教师,最好当个校长,也还整天提心吊胆,两头受气。而其它职业就有无限可能。从现今形势来看,教师成高危职业,学生打的,家长打的,没有尊严。你敬业,也会惹出一大摊事,连退休后也战战兢兢。@悦读途中
这样说,小伙伴们觉得对不对呢?
就是鼓励学生爱国,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呢,殊不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老师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别说买房买车养小孩了
各种公费生政策的出现说明背后的一个现象:相关方面的人才缺口大,不可持续,尤其是乡村等较偏远地区。但是考生依然不买账,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行业吸引力本身就不够,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待遇;行业中的个别不良风气和现象被媒体放大,社会影响差,导致考生轻易不敢踏进行业门槛;对考生的要求过于苛刻,如:在基层工作满六年才能调动岗位,但是6年后面临结婚生子谁有精力和能力再去离开,说白了就是不让你走。考生会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待遇,生活,子女等多方面因素。
综上,仅凭公费,不用考编制来吸引从业者,起到的作用甚微,毕竟现在交不起学费的寥寥无几,而真正有能力有素质的也不在乎是不是需要考编制。我认为需要提高行业社会形象和地位,提高待遇,并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样的话不用强制,人才自然而然会留下来!
公费师范生有缺口,是我们社会的悲哀。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追求物质利益无可厚非。公费师范生是国家的付出,但也是设置了条件,必须服从分配。提升教师待遇一定要落实到实处。肯定不是学校难考,当然六所部属师范公费生还是生源质量要求很高的,省属公费师范生肯定是学生不愿报考的。国家真的应该提升教师工资,教育是强国之本,只有优秀人才投入教育事业,才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按说啊,按说老师的收入不低了。别急着说我,我是老师,虽然现在中高五档工资,但是比年青老师多就多个打卡工资,其他比如超课时,绩效工资,效能工资都是一样的。年青老师多带点课,当个班主任,总体收入多数比我还多!像我们学校是县城一中,刚刚毕业的老师打卡工资2400左右,绩效工资一年一万左右,这两年效能工资一年三万多,加一起也不少了。
那么问题在哪儿呢?一个是各种培训,考核,学习,填各种表格;一个是工作强度大,当班主任的老师每天早六点到校,上午十一点半才能下班(有课的基本上到十二点多),下午一点到校,然后晚自习到十点多,下午放学到晚自习都没有一点时间离开;社会和学生家长要求高,升学率达不到领导、社会、学生家长的要求,马上就要挨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布置的作业你要一天到晚的检查,督促甚至批评,处罚都不一定管用。学生家长又不管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你打个电话向他说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都烦的不得了。然后责任重大,有一点安全方面的问题出现,就是学生来回路上被车碰到,走在楼梯上摔倒了,都是老师的责任,不论你做的如何,都是处分。每学期结束时,都要签承诺书,要你同意他们对你的任何处分,包括开除公职!
当你怎么做都有人指责,这个职业还有吸引力。反正我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去上师范学院,当老师了。
#635分报山师624报曲师#同样是公费师范生,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报满,分别可以可以收到635分和624分的高分。
而河南师大、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等五所公费师范,却出现776名缺口。
山东河南是邻居,公费师范生山东爆满,河南缺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第一,山东是教育大省,教师待遇高,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对考生的吸引力比较大。
山东公费师范生:带编带岗到农村学校任教6年。省财政还将按照每生每年1万元的标准将专项资金拨付给高校,用于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补助,生活补助标准是每年4000元。
特别是成绩优秀的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解决了学费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大家看到了教师和公务员等工作,在大灾大难面前旱涝保收,有稳定的收入,不容易下岗。这个也是竞争激烈的一个原因。
第三,教师待遇正逐渐提升,有寒暑假。
总之,山东省公费师范生能够招到600多分的优秀学生,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吸引优秀学生学师范,到教育第1线,这是教育的福音,一种好的开始。#教育# #教育微头条#
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教育人小石头,专注教育,觉得好,别忘了点赞关注。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河南省本科提前批免费师范生再次征集志愿啦!
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这两所河南省一本院校的本科提前批次,面向农村的公费师范生。又一次征集志愿!
都说免费师范生遇冷,出现大量的缺额。可万万没想到冷到这个地步,第1次征集志愿之后,仍然有这么大的缺口,而不得不再次征集志愿。
看来要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不是难考,而是学生不愿考。为什么?这是个很难回答完整的话题。回顾近几十年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你就会有所了解教师在社会上地位变换的踪迹。解放初期,读几年私书的人,都称为“先生”,倍受社会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对“老师”有了新的认知,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老师相当尊重。所以,那时的家长,把希望的心,真诚的交给了老师,于是,老师也真心管教,甚至动用“教鞭”,孩子犯了错,老师批评教育效果好,特别是说和家长沟通,孩子更是害怕极了:因为,通知了家长,家长也不袒护孩子,有的还会再度惩罚。文革期间,教师被批成“臭老九”,拨乱反正后,国家急需科技人材,恢复高考,教育出现好的转机,恢复增添了不少师范学校,当老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改革开放,人的思想,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发展经济,成了各个行业的重点,教育也当然受到冲击,虽然国家一再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但比起其它行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那个不正之风昌蹶的时期,教师更显得提襟见肘。同龄人中,干其它的比当老师挣得太多了!当老师只能挣那几个死钱。你就是再卖力,教的学生成绩再好,奖金也就那么点点。但是,不真正的付出,想出好成绩,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成绩总是和付出成正比的!老师的付出,就是心力和青春的奉献。然而,待遇和付出,却又不对称。再往后,就是目前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变化,观念的更新,对教育教师的认知、要求也有了根本的转化,甚至,教育方针突破了传统的模式,融进了新的形式、内容和目的。无奈,在应试分数大棒面前,至使出现了家长疼孩子,还对老师高要求……老师管,怕管出事,把饭碗丢了;不管,又倍受良心的谴责,脖子上就像有条无形的枷锁,既不敢得罪家长,更不敢得罪领导,左右为难啊!在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中,老师的孩子,(特别是乡村老师)报考师范类的,十之一二,为什么?还不是父辈的工作形象,在孩子心中留下了辛悲的烙印,难以承传啊!(身有体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师范类还优先录取,现在呢?尖子生几个报师范类的?近几年,就是免学费,给补贴,也达不到录取的人数,可见真是个大问题了。
以上感触比较浮浅,不知正确与否,但还是一吐为快。欢迎交流指点。
金色夕阳
2022-11-30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偶然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城里学生是不会去农村的,他们不会去考免费生,农村学生谁不想走出农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谁还想毕业后再回去。
第二:农村环境不好,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差,生活不方便。
第三:待遇不高,杂事不少。当了老师就知道了,你这一辈子就和“难”字打上交道了。工资低,养不住家,想干点其它的挣点外挣,又这不让干那不让干。(在农村几乎不存在补课这一说,别老是说老师补课挣多少黑心钱。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只顾外出打工挣钱,爷爷奶奶在家只负责照顾孩子,几乎没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再说农村孩子想补课也补不起。)。老师看似清闲,其实很辛苦,小学还好点,没有早晚自习,中学就惨了,早上5点多去,晚上八九点回来,平时考勤,填各种表,关注各种公众号,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甚至连乡镇府的扶贫都能找到老师。还有学生的各种杂事,老师简直不是凡人,是神是钢铁侠。
第四:做老师有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你不能得批评体罚学生,家长要是说孩子在学校老师该打打该骂骂,你千万不要当真,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就连批评教育也得柔声细雨,注意用词。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自身难保。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已不是铁饭碗,一年一聘,千万不要得罪领导,否则下岗的就是你。
第五:公费生分数线太高,作为考生能考个高分谁不想上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现在一般家庭供应孩子上学还是有这个能力的,家长不在乎一年省多少钱而在乎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让大家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