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现在有一个直博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师博士的机会,还是硕士毕业直接工作?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提到土木,有一个学校怎么也“绕不开”,同济大学。一口气“拿下”三个院士名额,五年蝉联软科排名世界第一。不高谈阔论,仅从一些真实的“小事”来说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何以如此硬核。
01、
这是凌晨3点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导师带着学生在做离心机实验(提供高倍加速度,进而使得模型实验更具真实性,通俗讲:比如50倍加速度下的模型,反映出模型50倍实体的应力、应变状态),研究生确实有些扛不住了,给导师说明情况后,选择短暂小憩。半个小时后,洗一把脸接着继续做实验。为何非得晚上做实验,白天不行吗?还真不行,即便硬核如同济,离心机实验室的资源也很有限,太多的工程实验项目得排队,为了尽早完成,很多师生选择在深夜进行实验。需要说明的是,刚才哪位研究生导师,一早还得去给本科生上课。同济的“大咖”教授们真的很低调、务实,深耕力行,传道受业解惑。
02、
拿着铲子、穿着筒靴,手指起泡掉皮,乍一看还以为是农民工朋友在“搬砖”。而真实情况是硕士、博士们在做实验。身体力行做实验,用真实数据说话,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太常见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研究、数字模拟,最终需要实验来检验。
03、
这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名“普通”研究生办公桌的日常,两台电脑同时运行,电脑后面是大量书籍,旁边还有一个篮球比赛MVP的奖杯。同济大学的学生(不仅是土木)认真、严谨、踏实,还爱好运动。
等等……
或许都是一些小事,但正是将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便成就出了完美,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与努力,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需要说明的是,同济大学是一所特别低调、务实的大学,同济大学的樱花大道真漂亮!
这要看你以后职业想怎么发展了,如果以后打算进研究所到大学当老师,做项目做研究,那就直博,同济大学博士生找个普通大学老师的工作机会还是蛮多的。如果是想到设计院做岩土设计方面的工作,硕士毕业考过注册岩土比较好一些,毕竟博士出来到设计院已经不划算,不如工作几年有工作经验的又有注册岩土证的人有市场,毕竟设计院都是面向市场的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等依据规范进行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深度要求不用达到博士那么深的深度,硕士已经足够,能看懂专业内国能外文献已经足够了,主要是工作经验。所以选择主要是看你对以后工作的定位。不过在学校里当老师只要有注册岩土证,学校没有禁止兼职也是可以,你们学校又有资质,也是可以市场上接设计工程做或做为专家进行审查评审等工作。我们这边就有一个结构方面的老师做为专家参与抗震专审等方面的工作。
注册岩土工程师补贴每年15w,三年45w一次付清,工资每年12w,弃编制进企业值不值?
我说的这是一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一年考研报同济大学,没有考上。第二年又进行一次。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大学毕业以后,没有直接参加工作。而是参加了事业编制考试。幸运的考入山东某地的人防办。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考出注册岩土工程师。这可以说是我现在所了解到的我的同学,朋友们中的第一个岩土工程师。
再后来跟他聊天的时候说,他已经从事业编制辞职,进入一家地方的岩土公司。给的待遇就是证书补贴每年15万,三年一次性付清。但是工资是每月1万,一年总共12万,培养他当个技术总工。
跟他聊天的时候觉得很享受这种生活。但是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既然已经考上了事业编制。就需要慢慢的去熬慢慢的去混。总之是要比在企业内部轻松的多的,并且还是有发展前途的。后来我又思考了很长时间,但或许又会因人而异吧,与人的性格有关系。有些人很适合体制内的工作。但是有些人会非常讨厌这种喝茶看报的工作状态。或许我这个朋友就是这种人。看得清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于是选择了辞职进入企业。
我不知道你们觉得这样做值不值得?如果说你考出注册岩土工程师来,你会放弃体制内的工作吗?#注册岩土# #注册岩土带高工现在三年一次付什么行情#
风华不减
2022-11-28#包头头条# #包头身边事# #包头##包头英才# 从包头走出去的各界精英(52)白 冰,男,1966年10月生,内蒙古包头人。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岩土工程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4.9-1988.7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
教育背景:
1988.9-1991.7 武汉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5.9-1998.7 武汉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99.7-2001.9 同济大学,土木学科,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1.7-1999.7 武汉理工大学,讲师、副教授。
1999.7-2001.9 同济大学,土木学科博士后。
2001.9-2002.7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2.7-2006.9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2006.9-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教授。
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第1作者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1篇, 其中SCI和EI论文55篇(SCI收录27篇、EI收录28篇)。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1篇, 其中SCI/EI收录41篇。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以第1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讲本科生《土力学》、研究生《土动力学及应用》课程。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
道路交通运输
招生专业:
土木工程硕士
土木工程博士
道路交通运输博士
专著/译著:
9 白冰编著《土的动力特性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
8 聂庆科,白冰等著《新近吹填土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工程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
7 赵成刚,白冰等编著《土力学原理》(教材,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8
6 白冰等著《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专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5 参编《基础工程》(教材,编写第4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4 参编《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理论与应用》(计42万字,撰写其中10余万字),科学出版社,2002.5
3 白冰等编著《软土工程若干理论与应用》(计40万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4
2 参编《岩土工程新技术》第1章“土工测试技术新进展”(计8万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
1 白冰等编著《土动力学理论与计算》(计38万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
专利:
白冰. 发明专利. 空心圆柱试样热固结压力室. ZL2011 10344514.5
白冰等. 发明专利. 温控固结压力室系统. ZL2008 10239511.0
获奖与荣誉:
入选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Single year impact)”榜单。
201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教师。
2008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2完成人。
2008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3)。
2008年获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
2006年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奖银奖。
2000年7月在同济大学获得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协学会部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1999年9月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获林维德堂优秀青年教师奖。
1999年9月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获林维德堂优秀论文奖。
社会兼职: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交通大学主任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市委委员(第十一届,2012-2017;第十二届,2017-2022)。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第13届,2021-2026)。
《岩土力学》学报编委会委员(第7届,2009-2013;第8届,2014-2017;第9届,2018-2021)。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 土的本构关系和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