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研究生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牌子重要?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谢邀。
考研到底优先学校还是优先专业,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同学,毕竟考研和高考不一样,只能考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甚至一个方向,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去选择。你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学科维度。我说过很多会,如果是社会人文学科,比如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等,最好是优先学校,因为这些专业理论性比较强,但是实践起来一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出不同应聘者的差距,所以招聘方会优先看学历。如果你是自然科学学科的话,那就比较推荐你选择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排名比较靠前。因为对于工科来说,如果这个专业是学校的优势学科,那分配到的资金就会更多,所涉及的项目、科研等硬软件设施就会更好,你的发展前景也会更高。
其次,特色类专业。因为在211学校设置的时候,其实是相对偏重理工类学校或者综合类大学的,所以很多特色类学校并没有评到211之内,比如很多的师范类学校、语言类学校、经济类学校、管理类学校、医学类学校。举几个例子吧,浙江师范、天津师范、四川外国语、西安外国语、浙江财经、江西财经、天津财经、东北财经、北京工商、浙江工商、首都医科大学等。所以如果你考这几类专业的话,其实不用太看重211学校。
再次,学校的王牌专业。比如天津工业大学的纺织、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首师的数学、燕山大学的机械、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的土木、广东外语外贸的国贸等。这些学校整体实力可能并不强,但是对应的这些王牌专业,可考性非常高,算是良心推荐。
最后就是看你是否有名校情结了。有的学生可以完全忽略学校的专业,考研目的很单纯,就是要考211,甚至985,就是冲学校名头去的,如果你是这个想法的话,你就可以优先学校的冷门专业了,比如文科类学校的理工科,理工类学校的文科类。
归根结底,你要考什么级别的学校还是需要看你的考研目的和个人基础的,目的越明确,基础越好,可选择性就越高。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让我知道你来过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张雪峰,一个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考研老师
考研其实是你本科专业的一个延伸,如果你要想换专业的话,那么就要难度就比较大了,首先你的专业已经确定了,那么就要选择一个,基本上你能考上的学校,如果不换专业的话,那么你就要考一个比你现在学校要好的学校。
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来考虑:
一、研究生毕业就业专业重要。本科可以改行,做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并且很多,但是研究生不可改行,做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甚少。专业还要看排名。排名反应专业水平高低,意味着导师水平的高低。
二、研究生毕业考公(选调生),学校重要。
让我们再来了解下选调生的分类,也就是选调生的三六九等。
第一等:中央选调生。
选调生中的VIP级别,由中央各部委办局接收,相当于古代的翰林院级别。报考条件相当高,基本上只接收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全国排名靠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
第二等:定向选调生。
定向选调生中的定向包括定向学校、定向专业、定向地区、定向部门等,比如学校只针対北清复等全国前十的高校,专业为紧缺型专业,部门和岗位都不错,比如省委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的相关职位。定向选调生的待遇较高,一般本科享副科待遇,硕士享正科待遇,博士享副处待遇(个别省份不一定能兑现),且基本上每年都会组织去名牌大学进行宣讲,以吸引优秀毕业生参加考试和面试,定向考生一般需经学校推荐。
第三等:普通选调生。
也就是全省统一发布的选调通知,因为要求在基层做满相应年限,对学校的要求不高,一般本科应届毕业生都可参加,优势是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竞争小,机会大。但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对比了解往年的相关情况,别掉坑,毕竟万一选调到了艰苦的地方,一呆就是好几年。
个人理解:研究生阶段学校更重要,理由如下:
1. 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研究生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阶段,更是开阔自己眼界培养思维方式的阶段;
2. 名校的资源更充足,平台更广阔,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一个专业方向一直走下去的,好的平台和资源让你的见得更多选择更多,无心插柳的事情也很常见;
3. 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就业时,名校的加成会很大。
但是考虑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如果你觉得自己能意志坚定的在某一方面走下去,而且确定在专业考前的学校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和靠谱的导师,选择该学校也不失为合适之选。
这个问题不仅考研时存在,本科时也同样存在。应该说学校、专业都重要,但是如果考虑毕业之后对于找工作的影响,所在学校的专业知名度更被HR关注。想不纠结,只有天赋加努力考上名校加优势专业。你有选择权时就会主动,反之就会比较被动、纠结不断。
看学科类型
文科学习的知识大多都一样,毕业后知识上不会有太大差异,差别在学校名气和大师,具体会体现在就业上。因此,文科生来说学校更重要。
理工科的话相同名字的专业课程也可能相差很大,科研设备和经费差别可能是天壤之别,老师的知识和水平差别也是巨大的,因此,理工科的主要是看专业排名/水平,其次是学校名气。
当然专业水平相当就选名校大的,名气相当的就选专业水平高的!
小时候,老人常说“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做什么”,而我的经历真的印证了这句话。本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研究生保送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博士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咬着牙学完教育学。最终,跟教育这个“成就人”的事业纠缠了近二十年,目测还会无限期继续,直到生命不允许。表面看,我从求学到职业和事业的探索路径是曲折的,但正是这种“曲折”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实面貌— 受教育不是为了谋生,而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没有终点。正是这样的视角转换,让我在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来自内在驱动的学习力,而不仅看升学这个结果。
很幸运的是,我的工作允许我跟成千上万的中外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不断实践、验证和加深对教育的思考和认知。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其说是刻意选择,不如说是兴趣加偶然。我和两个姐姐在从上学到事业的转换上,都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甚至可以说是“黑路”,因为我们没有方向,也没有视野,只能靠直觉、机会,带着点乐观精神,横冲直撞,摸索前进。虽然我从一个小县城走出来,上的都是国内外的名校,也有幸周游了小半个地球,但我一直处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分享的状态中,因为害怕辜负了前半生走过的珍贵的弯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使命,只是有些人更幸运,早早找到了激发自己天赋的使命,而有些人也许终生都在错位中生活。一个孩子是否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只是,如果一个家长陷入负能量的魔咒,那么孩子也许就会长成那个被家长不断描绘的模样,完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最终,你反复说的话变成了孩子生命中的“诅咒”。当然,反之亦然,如果你经常说积极正面的话,那也会成为现实的预言。所以,我必须想办法让家长们从焦虑的泥沼中挣脱,多听些美好的故事。我对“学习动力来自哪里”“优秀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有成就且有爱心的人有什么特质”这种话题特别感兴趣。先说明一下,我理解的“优秀”和“有成就”的人,是兼具成就和德行的人。每每遇到一个有故事的人,我都会刨根问底地追问他们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探讨不同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学生是如何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力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成长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讨论广义上的“学习力”——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我希望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接受不同的教育模式: 他们有的在国内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在国内就读大学; 有的选择到国外接受大学教育; 有的小小年纪到国外从中学上到大学; 还有的是在国外长大的华裔。总之,我们是在一群五彩缤纷的名校学子成长故事中寻找值得借鉴的共同点。我也希望学生们作为主笔,有细节有总结,有成功经验有失败故事,把自己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了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我写好了邀请函,发给近百位学生和家长,还有近三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邀请他们推荐优秀学生。经过一次次的电话沟通,最终选定十六位学生,其中的五位学生家长和一位校长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从地理区域方面说,这些学生有来自江苏、浙江、广东、上海、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还有在美国、加拿大长大的华裔学生。他们的教育背景有传统中国公立学校、中国民办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美国寄宿中学等。他们的家庭背景也各自不同,家长的职业有工人、农民、国企干部、企业高管、教师、民企老板等。他们中有的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小小年龄背井离乡; 有的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自强不息; 有的历经挫折,依然充满信心; 有的凭借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挑战; 也有的在温室中长大,品性纯良。总之,他们会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亲子关系、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待人处世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组编策划这本书的过程给了我更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在这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无私支持,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万科双语学校顾问校长陈舒女士、浙江省浦江中学陈建浦校长、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庞英军校长、山西汾阳中学武松校长、青海湟川中学郑颂校长、协和高级中学陈洁妮校长等。没有他们的引荐,我无法接触到这么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感谢原民办进华初中副校长王旭华女士对于部分文章的修改建议,优你教育的学生丁宁和傅楠对于英文文章的翻译、排版和修订的协助。
畅读本书,你一定会被书中生动的小故事吸引,也会发现这些学生的共性是什么。我相信每一位打开此书的人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愿我们在书中看见生命不同的生长形态,对教育充满信心!
黄兆旦 2021 年10 月6 日
自驱型学习力——名校学子成长手记
#萨老师考研辅导#
提问:
本人是广播电视学学生,请问考研能考戏剧与影视学吗?考研想考戏剧与影视学,城市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我的回答:
看到你的来信了,其实是2个问题,就一起回答吧,
第一,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考研跨考戏剧与影视学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二,考研先挑城市,这是我一直的观点,所以我的建议是考北京的学校。至于你说到考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研究生,那你是想拿这个专业毕业后去就业了,如果是这样想的,那还是选北京,能就业的公司和地方很多,可以挑选。
问题是你学的这个专业准备跨考戏剧与影视学,那你的文笔怎么样,发表过文章没有,既然想跨考,那就准备些东西来证明你的积累吧,不然复试的时候对你而言就是个大坎儿,其实我更担心的是,你先难的还是初试,如果你外语不好的话,那很难通过初试,为什么这样说呢,很多学文学专业的学生也会考研的时候考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那你和这些学生比,你的优势在哪里呢,
决策需要慢,还是认真地做个决策吧,
好好加油![赞]
#普通二本学校考研还是考教师编制#
我就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本科的时候也是师范专业,当时没有选择去找工作,而是选择考研。通过两年的时间,我觉得这还是得看个人的选择:
1.考研,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也可以逃避就业,毕竟现在考研没有找工作难(只要不一味地想考名校)。
2.教师编制: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还可以,假期比较多。但竞争很大,不一定很顺利的考上。
我的建议就是两手准备,如果研究生和教师编都能考上,就选择教师编,毕竟研究生后,还得找工作,还得考。
编制得不了,私立学校也是不错的,与我本科一起毕业的同学,在一所私立学校,工作两年,目前工资8000+,满满的羡慕!
风华绝代
2022-11-28肯定是学校更重要,如果你是名校毕业,你学什么专业有什么关系,名校的专业就没有一个是社会完全不需要的,或者很烂的。
一般来说,名校是跟名师挂钩的,一般学校的师资根本就没法和名校比。
所以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先挑学校,后挑专业。
何况,考研,专业挑选空间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