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填报高考志愿时,好学校、好专业和好城市之间该怎么选择呢?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考生性别,身体素质,性格等因素,确定考生未来从事的职业。2.根据职业推出专业。3.根据专业和考生模拟成绩,设定高考成绩范围。然后根据去年的专业录取分数,找到拥有这些王牌专业的高校。4.给高校招生办打电话问6个问题(1高校在本省录取方式2专业调剂方式3专业就业率4专业就业薪资5来专业招聘的企业名称6高校换专业的政策和限制条件)5.等高考成绩发布后,做目标专业的录取分估算。6.最终填报!
填报志愿应该选专业还是选大学所在的城市?哪个更重要呢?
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会不一样。
我们那时候还是先填报志愿,后考试的模式。
当时也很纠结,本来想填报东北的一所大学,但是担心考不上,所以最后选择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大学其实还可以,但是专业其实不是很喜欢,当时北京这个城市对我的诱惑力比较大,所以最终选择了北京的一个大学。
从结果来看当初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想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又是自己喜欢的城市的,只能是那些学习成绩特别特别优秀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吧?
对于一个技术性特质考生
对于一个想学技术的考生
在三者关系中专业更重要
对于一个学科偏文科考生
对想学人文社会学科考生
院校及地域对考生影响大
这个其实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对于很多高考结束之后的朋友来说,填志愿是优先选城市、学校还是选专业确实很棘手,但是以过来人身份给你们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看,这三者的选择主要可归为两类选择:第一类选择城市和还是学校?第二类选择学校还是专业?
对第一类选择我的建议:一个学校在一座好城市现在看来是一件很令人羡慕的事情,这个选择也要区别看,如果分数达到双一流高校,第一类选择区别不会太大,跟着自己心去哪座城市读大学吧。然而对于广大普通的朋友来说,我建议还是选择城市重要,理由很简单如果你呆在一座发达城市学习生活4年,无疑能让你更加开拓眼界,走向更高层。
对于第二类选择建议:如果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我是优先建议你选学校。原因有以下:
1、我们都是社会人,毕业后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首先看重的一定是你的学校再是你的专业与能力,就像人看人,首先看的是外貌,性格成绩等等再好而外貌不行别人都没有意愿与你深谈下去。
2、如果你也有想读研的想法,那就更要先选学校了,如果在大学期间你实在对你选的专业不怎么感兴趣,完全可以读研换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且读研更看重学校。
3、很多专业并非你想的那样美好,现实中很多大学的专业其实是虚有其表。
当然,如果自己非得某某专业不学,并且这个专业的学校与自己的分数又恰好那么相对应,那再最好不过了,祝好运!
#高考##填报志愿# #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哪个重要# #建议#
这几天,各地高考成绩和分数线陆续出炉,不少家长和考生,纠结于首要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还是选城市,是冲击还是求稳,提几条建议,或许有助于家长和考生冷静思考而后选择。
对于分数很高,在985、211类院校里选择的,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目标专业将来毕业后可以在大城市工作的,要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优先选城市。之后,目标专业具有技术、学术性的,先选专业再选学校,重视专业实力;目标专业是偏于通用型,如市场营销,先选学校再选专业,推崇学校名气。二是目标专业将来因行业问题难以在大城市工作的,比如某些只适合在偏远乡村山里的制造业对应的专业,专业实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先选专业,再选学校,其次考虑城市。三是本科之后目标考研的,尤其还要考博的,学校的重要性很明显,城市不过是一次驿站,所以优先选学校,其次专业,其后考虑城市。
对于分数比较低,只能在普通本科甚至第二批次选择的,由于学校的名气已经不能为民众周知,非有一定研究的人分不清哪个学校好于哪个学校,所以学校的总要性就弱了,也大致分三种情况吧:一是目标专业将来毕业后可以在大城市工作的,先选城市,其次专业,之后学校。二是目标专业将来因行业问题难以在大城市工作的,比如某些只适合在偏远乡村山里的制造业对应的专业,专业实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先选专业,再选学校,其次考虑城市。三是本科之后目标考研的,尤其还要考博的,也是专业实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先选专业,再选学校,其次考虑城市。
对于分数在第三批次及以后的,所能够得到的学校,不少有招生地域限制,所以想跨省域选好城市好学校好专业的难度比较大。这个层次的学校,除了当地人或许能分清,一般人不会知道学校有多么优秀,所以,基本不用考虑学校的名气。目标专业能在较大城市里找工作的,优先选城市,否则就优先选专业;想专升本或考研的,优先选专业,毕竟再次考试需要实力。
至于冲击高目标还是求稳保住较低目标,因为志愿可填专业数多,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冲击高目标,这一层面的选择不要多,有二至三个就够了。第二层面是“门当户对”,但万一有意外也有录取不了的可能,这时选择学校专业时,要避免卡着目标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报。要看清目标学校这个专业的往年录取最低分,将自己的分根据两年段位排名与之对应,要让自己分略高于目标的去年录取最低分5-10分。比如,成绩为580分,省内排名12000,对比去年12000排名的分数段是590,目标去年录取最低分数是585-580比较合适。分差低于5分,不被录取的可能性增大,高于10分,浪费较大。这个层面的目标还是以较稳妥为要,可以多填几个专业。第三个层面的是托底的,好歹有学上,不需要填太多志愿,有两三个就够,将可填志愿的数量多留在第二层面上。
最后,祝学子们都能梦想成真!
很多人都说考得好不如报的好,甚至说3分考7分报,说的有些夸张,但每年填报失误的大有人在。怎么去填报一份相对合理的志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觉得还是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学科特长以及家庭人脉,选择合适的专业,城市的话看尽量选择稍大一点的城市,学校定位是由你的分数决定的。说实话,没有十全十美的志愿,只是适合就可以。
最经典的话题,莫过于“是选一个北京上海的211,还是兰州大学”?
坦率地讲,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考虑,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北京,儿子要考大学,我可能更愿意把他送到兰州大学,不仅为985的招牌,更希望他去历练一下,不宜让他在“舒适区”里待着。但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可能更愿意让她到苏州大学,体验吴侬软语等不一样的东西。
但如果我来自一个欠发达地区,我会更愿意把儿子送到北京上海的211高校。当然,如果上不了,我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兰州大学。女儿的话,我更愿意让她去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哪怕不是211学校,因为我对女儿的定位是不同的。
其实,高考分数已经给了我们最大的限制,三个原则卡下来,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就更少了,在平行志愿下,还有什么难题吗?
最后,提醒两个重要原则
第一,要从生涯规划角度出发考虑志愿填报,而不是算计分数的最大化。在这人生的关口,首先需要仔细想想,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去算计分数是我们在志愿填报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市场商家的噱头:“如何用600分上一个602分的学校”?
但记住,我们不是买白菜,需要先清楚朝哪个方向走,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否则再沾光的事都是吃了大亏,背离核心目标就南辕北辙了。
第二,孩子第一的原则。我反对在孩子的教养上“孩子第一”,但在填报志愿时,务必要坚持“孩子第一”,因为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家长的人生,在这最后一程,我们需要也必须放手。让孩子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他想要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的父母需要引导,但一旦有冲突矛盾,务必以孩子的意见为准,即便他选错了,他也不会有怨言,未来也会渐渐回到自己的轨道上,这一段弯路就是他最好的成长。
因为有一种现象叫“归因”,即把遇到的问题全部归为他因,一旦未来孩子有不适应,可能会抱怨父母“都怪你当初让我学XX”,“都怪你让我上XX学校”……这种情况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良心宝贝
2022-11-28只有侧重,没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