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介绍?_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介绍

想咨询一下关于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介绍?,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介绍,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中国传媒大学介绍简单,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中国传媒大学视频介绍,中国传媒大学介绍ppt,中国传媒大学介绍作文,中国传媒大学师资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各学院介绍,中国传媒大学面试自我介绍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岁月沉香

    【为思政教育找寻专业落点——中国传媒大学课程思政“双师课”探析】“埃德加·斯诺为什么来中国,又为什么想去陕甘宁边区采访?”“斯诺看到了红色中国的样子,他的迷惑解开了吗?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发生变化了吗?”
    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节“新闻采访与报道”课上,一连串有关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红色中国采访的问题被抛出。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堂课的问答双方不是师生,而是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而在实践层面,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课程思政难以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问题普遍存在。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9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双师课”育人模式的探索,为思政教育找寻专业落点,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
    双师同上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
    “双师课”,顾名思义即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同时授课。两名教师同上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都需要精心设计。
    了解到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后,学生们都对党的早期历史很感兴趣,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闻播音系系主任翁佳便想到以《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内容为基础,把1936年斯诺的传奇采访作为教学案例。
    “斯诺的故事不仅是一名记者的故事,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中国发展的故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波看来,斯诺虽然不是大人物,却用他的作品让当时的世界了解了真实的红色中国,这对大学生学习“四史”、树立责任感使命感都具有积极意义。
    建设课程思政“双师课”的想法在翁佳和赵波之间一拍即合。
    经过反复讨论、磨课,她们决定在课堂构建一个采访场景,围绕斯诺来到中国后的经历设计采访问题,由专业教师提问、思政教师作答,让学生从提问中体会采访报道的方法,在回答里了解党的历史和红色中国的样貌。
    为了把课讲活,她们通过专业渠道找到了50幅高清修复的老照片,这是当年斯诺带着两部照相机和24卷胶卷拍摄的。课堂上穿插播放的影像资料,有动漫、电影,还有翁佳采访蔡树藩将军(斯诺书中人物)女儿的片段,鲜活的内容、多元的形式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形式新颖——有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授课。老师在教学中碰撞的火花让我们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也能结合其他专业的视角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容新颖——契合当下‘学党史’的热潮,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引子,结合历史故事和影像资料,这对于我们增强政治素质、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贺熠坤在课后总结中写道。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各有规律,怎么融合?
    翁佳与赵波的合作不是偶然,而是中国传媒大学长期探索推进“双师课”的结果。
    2019年,学校从思政课切入先行先试,在思政课堂加入专业课教师讲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广告学院的合作,逐渐摸索形成了成熟的双师思政课模式。今年以来,学校继续在专业课堂探索双师教学,除“新闻采访与报道”外,“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人像摄影”等专业课都被纳入进来。
    谈及“双师课”建设中的难点,翁佳和赵波都提到了“融合”。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各有其规律,究竟该怎么融合?
    “我们的融合主要分四步走。”翁佳介绍,一是双师交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互相了解对方的专业领域、专业特点。二是师生沟通,提前了解学生在专业和思政方面的兴趣点、困惑点。三是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反复研讨,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契合点,确定“双师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度。四是课程的具体设计,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诚然,比起传统的教学准备过程,这样的融合会增加授课教师的工作量,但在赵波看来,付出是值得的。“‘双师课’不仅育生,而且育师。”赵波总结道,不论是哪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都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学生通常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从他们的专业兴趣点入手挖掘思政素材,能为思政课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能通过“双师课”提高政治站位,实现从专业知识的“教”向全方位“育”的转变,有利于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双师课’让‘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得到解答,也让‘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方式发挥实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说。
    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教务处正在制定方案,将思政“双师课”的经验全面推广到专业课,同时建立业界导师库,邀请一批海内外优秀的一线记者、文艺工作者走进课堂,形成课程思政双师体系,建设一批案例型试点课程。作者:本报记者 刘亦凡 通讯员 陈艺文 #教育# #高等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 风去了无痕

    国内八大传媒高校及其特色详细介绍表,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大学、河北传媒大学、辽宁传媒大学、南京传媒大学、武汉传媒大学和四川传媒大学,全都详细整理出来了,看完之后,不得不说非要做一个选择,推荐大家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直属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信息传播领域的最高学府,其次学校地址在北京,毕业就业广,非常具有优势。家有孩子的,保存下来,没事让孩子多看看,高考填报志愿随时都能用上,非常具有参考价值。#2022高考季#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头号周刊#

  • 秋水共长天

    校名:中国传媒大学,简称广院(原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北广)

    英文校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缩写为CUC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 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龙头,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近年来,有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有22人次进入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工程”,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7人次荣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30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增强。同时,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