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人大是中国最有人情味的大学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人大是中国最有人情味的大学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岁月如梭

    2大落选世界冠军获安慰奖!女排国家队有人情味,郎平人品靠得住
    中国女排国家队马上就将开始自己的奥运会卫冕之旅,对于女排姑娘们来说,东京奥运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女排作为卫冕冠军,我们身上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虽然全国的球迷都希望中国女排能够再次夺得冠军,但是体育比赛不仅需要靠实力,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球迷们也希望中国女排能够有好的运气。
    中国女排国家队已经确定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12人大名单,这12名选手都是经过主教练郎平精挑细选之后确定下来的选手。让球迷们感到有些惋惜的是,中国女排的两位世界冠军林莉和郑益昕都没有能够入围最终的大名单。她们两个人被淘汰出局,让很多喜欢她们的球迷都感到有些伤心,毕竟林莉和郑益昕为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立下过汗马功劳。
    两大世界冠军虽然无缘东京奥运会的比赛,但是中国女排国家队非常有人情味儿,林莉和郑益昕两个人也获得了安慰奖,这个安慰奖就是在八月份她们将会代表中国女排参加亚锦赛,这个安排也让球迷们感到非常暖心。看来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人品靠得住。
    郎平这么安排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因为林莉和郑益昕两位选手无法参加奥运会的比赛,对于她们来说肯定会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两位选手都为中国女排国家队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教练组也希望她们能够和中国女排国家队一起站上亚锦赛冠军的领奖台。这对于她们的职业生涯来说,同样是一次非常美好的回忆。
    林莉和郑益昕两位选手都来自福建女排,她们都为中国女排国家队付出了很多,但是由于中国女排国家队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最优秀的选手才能够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由于在自由人和副攻这两个位置上,中国女排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林莉和郑益昕没有出现在郎平的大名单之中,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她们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
    虽然林莉和郑益昕两位选手无法跟随中国女排国家队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比赛,但是作为中国女排国家队的一员,相信她们一定会默默地守在电视机旁为中国女排加油呐喊,期待着中国女排能够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冠军。如果中国女排能够拿到冠军,相信军功章里面也有林莉和郑益昕的一半,相信林莉和郑益昕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 墨香

    2000年,一个78岁的美籍老人从中国山东飞往美国洛杉矶,这是他自1954年以后第3次离开中国回美国探亲。

    很多人都以为他这一去便不再回来,结果他去了不到半年,他就回来了。而且回来后就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甚至申请加入党组织,要求死后埋在中国。

    因为那里没有老白干,没有大鸡香烟,没有茉莉花茶,没有煎饼卷大葱;那里的人没人情味,万事只认钱;更主要的是那里没有他的退休工资和医保。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的前半生为美国军队出生入死,后半生在中国成家立业。但在美国却没有退休工资和医保,而在中国却享受退休工资和医保,不合逻辑,但却又是事实。

    他的经历和无数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一样,他在山东济南造纸西厂当过工人;被造纸厂工友推荐中国人民大学读过书;在特殊时期受到过工友们的庇护;后来恢复高考后,在山东大学当过教授,享受公有住房、教授待遇。他在中国前后娶过两次老婆,生了两个娃。

    他无论生活习惯、说话方式、思维逻辑都是地道的中国范,曾经在济南的大街上,大家习惯称呼这个蓝眼睛鹰钩鼻的老外为“老温”。

    但是他为什么会呆在中国,经历和见证共和国坎坷而光荣的岁月,这就要从1950年11月的抗美援朝二次战役说起了。

    “老温”原本是美国陆军的一名步兵,二战期间随军到过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跟日本鬼子打过仗。二战结束,原本已经复员的他,却因为经济困难,再度参军去了朝鲜,结果刚到朝鲜1个月,就被志愿军俘虏了。

    这个曾经深信俘虏营就是虐杀屠宰场的美国兵,一开始也深深恐惧,结果在战俘营却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温情和善待。这导致了1953年,他拒绝了自愿遣返美国,虽然他只是4300名美军战俘中,作出同样选择的23人中的一个。

    更夸张的是,为了争取他“主动”回美国,有人登报告诉他有一笔巨额遗产等他继承;还有一个大美女说要嫁给他;还有富豪主动说要给他提供70万美元年薪的工作……

    结果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去了中国这个陌生国度,因为他更相信那些自己吃着炒面和雪,却把粮食省下满足他们这些战俘的中国人说出来的每句话更真心更靠谱——我们没有钱,也没有优厚的物质条件,但我们可以一起靠双手和努力去创造美丽的明天。

    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叫爱德华·狄更生和克劳德·贝奇乐的两个美国战俘在牧师虔诚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决定回美国。结果回到美国,牧师的承诺没有兑现,而冷酷的军事法庭的审判却等着他们,两人因“私通敌人”罪,一个判了10年,一个判了终身。最后虽然经过不断申诉,3年后他们都被放出来了,但是青春已无,工作就业受到歧视,最终生活潦倒。

    1954年2月,来到中国的“老温”,当时的选择有4个,分别是:上大学、进工厂、下农场、闲居。老温选择了进工厂,被分配到了山东济南造纸西厂当工人。在这里,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不但有了工作,还结了婚。10年后,妻子病故,经人介绍,他又再娶了一个,并且生了一对儿女。

    1966年,很多和他一样留在中国的战俘选择回去美国,而他且毅然选择继续留下,因为这一年他续娶了一个32岁的山东姑娘,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1976年,“老温”第一次回美国探亲,那是中美关系虽因尼克松访华而破冰,但尚未建交。他回到美国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美国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强烈碰撞。一些媒体称他是“民间大使”、“和平使者”;另外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则称他是“被社会主义‘洗过脑’的变节者”、“叛徒”、“疯子”。

    但无论媒体怎么表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老温”作为一个战俘,在中国定居后不但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这一点,彻底改变了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1983年,“老温”回美国看望自己96岁的老母亲,也作出了自己老了将会埋在哪里的决定。“老温”虽然一张西方脸,却已经是地道的中国心,落叶归根的思想是深筑内心的。

    回到开头的一幕,2000年,“老温”再度去美国,很多中国邻居街坊,都以为他这是要落叶归根了,不再回来了。结果,“老温”的根已经扎在了中国。

    2004年,“老温”因为一个跟头摔断了腿 ,老年人最怕摔伤,最终引发并发症,病故。虽然“老温”要加入中国国籍,要求入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但是最终埋在中国的愿望还是实现了。

    “老温”原名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1950年11月28日在朝鲜战争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后拒绝返回美国,定居中国,一直到死。

  • 温铁军教授:“坚持生态文明,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家庭农场+小农户”的自耕农业生产是具体模式。

    在当年知青的岁月里,一位满腔热情的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这个集体大环境感受不一样的人情味。

    一开始,让他疑惑不解的问题是,农民怎么一天到晚都骂骂咧咧?在历练一段时间后,他融入了这个集体,跟着大队干部赶着大车往公社送粮,听他们聊,才理解了他们的情绪何在。

    那时候农民往城里送公粮,送的都是好粮食,那些瘪的、坏的就自己留着吃。如果遇到年成好,小麦丰收了,农民多分两斤麦子也不行,超收的部分得交给国家。也许是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却那么少,所以才有怨气。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农民的热情、无私、纯朴的精神。

    温铁军的知青经历,可以说是让他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经验,他没有用“伤痛”“耽误”这样的词来评价知青岁月,而是感慨“基层的生活教育让他真正懂得了农民”。

    很多年后,温铁军在自己的研究中,补上了这段岁月的历史底色:“我们要搞工业化,就得积累资本,这就得让一部分人作出牺牲,经过反复讨论,只好让农民作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的闫瑞珍教授研究认为,城市产业通过剪刀差提取的‘三农’剩余大约是8000亿元人民币。那时全部工业固定资产还不足1万亿元。”

    温铁军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这种坚持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一种信念,但是他自己却一直认为自己做了最平常的事情:“我们这代人,是和国家一起成长的,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待人和事也难免多强调应该尽责任。这可能是一种民族情怀。

    “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所以我能做的,现在的大学生都能做。”他鼓励大学生冷静思考,不要盲从一些所谓的理论。他说有很多同学脑子里事先接受的都是老师在学校灌输的一些概念,比如要建立现代什么制度,因此下到农村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很大。


    他还希望在校的大学生们按照学校和老师规定的课程,老老实实学习,把学分修满,把毕业文凭拿到手。他真不希望大家以为有了这么一个突然打开的眼界,就以为学业不重要了,“哪怕是你将来要批判的东西,你也得先将它搞懂,千万别因此荒废学业!还得对得起家长,对得起亲友啊。”

    同时,温老师也希望学校的老师们更多地从事一点调查研究,更多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因为青年们的热情和行动更需要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京。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人称“温三农”。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温铁军教授因常年深入农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为国家三农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温铁军所著的《我们的生态化》、《乡建笔记》、《从农业1.0到4.0》被称为“温铁军农村农业三部曲”。

    温铁军总结了20年的工作阅历及经验写出了《我们的生态化》。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百年乡村建设的实践案列,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整理而成。

    在《乡建笔记》中记录了他十年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学员从事乡村建设的故事,展示了当代背景条件下,在乡土情怀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农村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以书之名#


    《从农业1.0到4.0》阐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的关系,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


    可以说阅读三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三农问题,也对于立志于从事三农产业的人们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以前感受到从农村到城市有很多的机会,现在也注意到农村也大有机遇,不妨看看这套书,从中找到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