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如果当年重庆大学兼并西南政法和重庆医科成功会是全国前十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完全有可能!
以前高校学习苏联,以专业院校为主,如财经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理工大学……等等。
这样的好处是学科精度高,用较少的经费迅速培养了一批专业扎实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但缺点也明显,就是专业融合度不够,很难培养出跨专业的复合性人才。
于是在世纪交替时,效法英美为主的国际主流,致力建立综合性大学。
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大合并”。
许多高校把握了这次机会,实现强强联合,后来在高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如,浙江大学(4校合并),武汉大学(4校合并),华中科技大学(4校合并),中南大学(4校合并),四川大学(3校合并),吉林大学(5校合并)……
当时重庆也想合并,打造一所一流高校。
而重庆手上的牌也不少:
重庆大学:在四川管辖期间,按规划,四川大学以文史类为主,重庆大学以理工类为主,所以重大的工科实力非常强悍,被称作“西南小清华”,全国重点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老八校,全国重点大学。
西南政法学院:法学黄埔军校,法学半壁归西政,唯一政法类重点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袁隆平母校,全国重点大学。(后来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进入211,双一流。)
当时全国一共才88所重点大学,重庆就占了4个。(如今的双一流142所,许多还是合并后的,或者照顾性质的,含金量远不如重点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虽然不是重点大学,但由上海医科大学(现属复旦大学医学院)援建,实力雄厚,至今仍在独立医学院里排名前十,超过大半985高校的医学院。
所以,如果能将重大,重建,西政三所重点大学合并,再加一所实力雄厚的医科大学,进入前十完全有希望。
可惜,西政和重医都拒绝了,重大只能与重建2校合并。
作为没有985,211,双一流光环加身的省属高校,西政与重医大幅衰落,虽然仍在专业领域名列前茅,但不论与行业顶尖比,还是跟过去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而新重庆大学,念念不忘打造综合性大学,明明一个理工大学,却从零开始,耗巨资重新建造法学院,医学院,甚至文学院、影视学院……结果新的学科优势没建起来,原有的优势学科也衰落了(如建筑学本是以前重建的王牌,单凭这个专业就让重建晋升重点大学,可新一轮学科评估却仅为B+,令人大跌眼镜)。
而重庆高校的学科重复建设非常严重。
以重庆五大顶尖高校对比(重大,西南大学,西政,三军医大,重医)
法学专业,五校全有。
医学专业,重大、三军医大、重医、西南大学四校都有。
文学专业,重大、西南大学、西政有。
……
学科设置、学校定位如此雷同,把原有的优质资源都稀释了。
学科评估,参评同一专业的一大堆,内卷严重,评下来却全是二三流,顶尖学科稀少。
如果当初四校合并,凭借985、一流高校的光环,继续发展西政的法学,重医的医学,重大的工科,重建的建筑几个优势学科,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聚集,多出几个顶尖学科,成为一流名校不是不可能。
再如,经费。
西安交大和川大都排进过全国前十,他们也是西部唯二经费超百亿的高校,也在激烈争夺西部第一的头衔。
而重庆大学的经费,只有区区67亿,差了一大截,只能与电子科大,西工大并列西部二流高校。
但重医的经费是16亿,西政近10亿,三校相加,已达93亿,距离百亿级,仅一步之遥。
如三校合并,重大完全可以成为百亿高校,与西交、川大争夺西部第一,全国前十的位次,即便不能如愿,位次也差不到哪去。
可如今,只能一声叹息。
这个问题是假设,结果也会有两种。首先不可能进入全国前十,1+1不一定大于2,当年的高校合并中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多校合并后学科无法有效整合整体得到提升,依然是强者恒强,弱者仍弱,例子很多。其次是进入前十,重大借助另两所学校的优势学科法学和医学,科研水平和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好多名校至今发展后劲不足,关键是缺强医学学科或医学弱势,导致和同城原来实力相当甚至还领先的有医学院校并入的高校拉开了差距。
争半天,都不了解情况,重大能合的只有重建和西政,西政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合并,说实话,西政要是合并分数不用讲能上一大截,成为重大王牌。重建如果不合下场就是西建,最多211分数。重医不可能合并,因为重医是市里唯一能管的医大,不会给教育部,不像四川,还有泸医和南医。
不可能啊。
看看现在全国前十是哪些大学?清北+华五就占了7席。再加上人大,西交大,哈工大,
武大等,前十早就供不应求了,重庆大学即便是兼并另外两所大学,综合实力也比不上上述这些名校。
西南政法大学2021预算经费9.8亿,落后重庆师范大学,曾经的五院法学院校排名第二,四轮学科大学A 类,重庆唯一的A类学科,相继落选211和双一流学科,现状真是令人唏嘘。
当年高校合并潮流,重大有意兼并,西政兼法学半壁之傲娇,看不上重大,错过了与重大985强强合并的机会,接着一连串错失发展机会。
设想西南财经如果在重庆,合并成西南财经政法,西政也不会落单到现在的境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重庆头条# #西南政法大学#
很难很难。不妨参照合并多所院校的吉林大学:1.就法学来说,吉林大学本身就是“五院四系”之一;2.就医学来说,白求恩医科大学比重庆医科大学要强;3.就工学来说,合并的吉林工业大学当时就是211;4.就理学、文史哲学来说,吉林大学自身也比较强。
当年武汉校改,我提出的部直属高校改革方案(保留12所高校)没有批。
昨天与一位教育界的老前辈座谈,老人说他起草提出的武汉保留1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改革方案,当年没有通过审批,在今天来看,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老前辈的方案如下:
武汉大学(兼并江汉大学、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管辖湖北省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兼并城建学院)
武汉水利水电大学(保留原来名称,兼并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
武汉信息技术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合并湖北医学院,管辖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合并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保留原来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保留)
中国地质大学(保留)
华中师范大学(保留)
中南财经大学(保留、扩大)
中南政法大学(保留、扩大)
#怀念以前的专科类大学#如今,绝大多数大学都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以致于仅从一个大学名称,已经无法判断其鲜明之特征。
有些保留了特色名称的大学,又往往被人误会。比如一说到师范类大学,有人就想到是当老师,可是现在很多专业已经不是师范类了;比如一个特征非常明显的理工类大学,其中有着许多文科专业。
记得当年的医科类大学是比较多的,如今基本上被合并了,但这种合并,却给一些大学以强大的专业支撑。我一直纳闷,为什么不能保留一部分独立的医科类大学?这样不是更有特点吗?
我以为,综合性大学应该有所限制,否则就可能只是“大”,而不是“强”,这有点像过去有的企业不断进行兼并而做大集团,“大”了不一定就是好的。
关键还是要在于做强,做强就要走垂直性道路,还得要专而又专,否则何以出一批创新成果。比如我们熟悉的师范、政法、交通、农业、林业、化工、钢铁、理工、工业、医科等等,不能只是保留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垂直性发展,不要总想着做“大”,而是要做“强”,走细分之路。
我是重大统招本科生,这么多年看到重大的排名止不住的往下掉,高铁不成刚呀。也真心觉得重大应该有所作为!这排名,还能继续往下掉吗?已经985 里面垫底了
还想全国前十?只能比现在的排名更糟。重庆建院的牌子当年可是响当当的,尤其是三大学科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学不但是整个重庆最好的学科(重大自身的机械专业实力也不弱),即便和清华相比也不逊色。而其他两校只有西南政法大学只有法学专业稍有名气,而且还和工科为主的重大格格不入,再怎么说,3肯定大于1,只是自身发展不如其他院校的相同专业,导致优势不在,即便合并后法学依然强势,也不会比现在的土木工程评估更强,何况沦落到B+的建院其他优势学科
黑白
2022-11-28不可能。因为他们合作的前景最多是提高名次20名左右的水平,不可能进入前十,还不如现在的名次,自己努力前行,争取突破,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