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照片作为一种史料,和文件、档案、回忆录相比有什么优劣?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照片,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证历史的依据。
比如说当时报纸上的照片,经过当时报社的认真编辑才得以见报发表,所以其真实性是很高的。
另外照片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还原历史场景。比如说重庆谈判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影,看照片除了可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他们的着装和样貌表情。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不单单从字面上了解到重庆谈判,还可以获得立体的人物画面感,感受到这一事件真实发生了。
还比如说慈禧太后的旧照,现代科技发达了,甚至可以还原出年轻时候慈禧的样貌。让我们离这些历史人物更近了一点。
以上都是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请各位大神指点。
曹县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关于征集党史史料的启事
各个时期的党史史料是党的宝贵财富,是记录和反映党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1949年至1978年,在党的历史上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曹县人民在中共曹县县委领导下,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革命精神,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为抢救史料、珍藏记忆,把曹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和所反映出的奋斗精神、时代风貌、英雄风范,全面细致的载入史册,发扬光大,现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有关回忆录和史料。
一、征集范围
重点征集1949年至1978年间,但不限于该时期。发生在曹县或与曹县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点工程的史料。比如:曹县平息会道门始末,太行堤水库建设与移民,曹县化肥厂建设等。
二、投稿要求
主体明晰准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如引用必要的文件和数据,尽量注明出处。体裁不限,字数2000以上。征集的回忆文章和史料将遴选编辑为《曹县党史回忆录(1949—1978)》(暂定名),一经采用,均付稿酬。
三、投稿方式
1. 回忆录资料交(寄)至曹县县委党史中心或发至邮箱。
2. 来信来电联系,由党史研究中心派专人上门征集。
联系人:朱青 联系电话:0530-3211923 15964690621
电子邮箱:dfz923@163.com
邮寄地址:山东曹县青菏街道城投集团835室 邮 编:274400
彻底反驳对敌后抗战的污蔑4污蔑言论之四:共军见到敌人就避战,可见其态度消极,是消极抗日。
美国人爱泼斯坦的《历史不应忘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121页“访问过新四军的外国人说,农民们对他们讲了这样一些情况:‘以前,两三个日本兵就可以来村里要女人。现在他们不敢来了,除非大批人马带着机枪来。……当小股日军来时,农民自卫队动用全部力量,包围他们。当日军来的人很多时,农民游击队便分成小组活动,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使村里的群众有时间转移,运走所有的食物和个人的财物’”
——[美]爱泼斯坦:《历史不应忘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121页
(评: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中共的“国际友人”写的,那么请看下面。)
“强而避之”,
“不若则能避之”,
“锐卒勿攻”,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
“八路军的战术是,如果看到日军拥有优势兵力就撤退回避,发现日军处于劣势时,就预设埋伏,全歼日本士兵,然后夺走他们的武器装备。”
——[日]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4页
(评:看清楚了,共产党军队不是见到敌人就避战,是见到敌人太强大才避战。古老的中国兵圣教育大家得这么打仗,可共军这样做就被说成消极作战了。啥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的解释。天下也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得这么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然而在我们面前有几种不好打的情形:第一是当面的敌人多了不好打;第二是当面敌人虽不多,但它和邻近敌人十分密接,也有时不好打;第三,一般地说来,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巩固阵地之敌都不好打;第四是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再继续打。以上这些时候,我们都是准备走的。这样的走是许可的,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承认必须的走,是在首先承认必须的打的条件之下。红军的运动战的基本特点,就在这里。”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230页
(评:看清了这篇文章的时间了吗?看清文中“红军”二字了吗?从内战到抗战,共军的游击战术是一脉相承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毛选中共官方史料,是靠不住的,那么请看国民党战史的描述吧。)
“(匪军)战法运用灵活,采游击战法,不与国军主力决战。伺机击灭国军之较小部队,状况不利时则迅速脱离战场,故能到处流窜,牵制国军。”
——王多年:《国民革命战史•反共戡乱》第二卷,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民国71年6月25日,17页
“(匪军)能利用复杂之地形,适时逃窜,以保持不被国军所围歼。孔匪在湘鄂赣边境,盘踞甚久,故对当地之地形熟悉。当国军进剿时,有利则战,不利则转移他窜,或者化整为零,俟国军去后再图回复,故能始终保持未被国军全部歼灭。其战略指导,就匪军当时之状况而言,甚为适当。”
——同上书,125页
(评:以上是国民党对红军时期“围剿”战的总结。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经常出现我小部队被全歼的惨状”(《冈村宁次回忆录》),“经常有小部队被八路军全歼的事例发生”(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何其相似?八路军避实击虚的流动战术,早在红军时期就成了以弱胜强的法宝。就连国民党都不得不承认这种打法“甚为适当”。同样的战术,为何放到红军时期就是共军太狡猾,放到对付日本人时就是消极作战了?)
照相自出现,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唯一可贵的是,人们对百年前发生的事情触手可及,毫无距离和违和感,让枯燥和想象的文字记载生动饱满。
文字不同,先人用字用词裁史,往往言简意赅,大的历史事件,历史风云人物,用简短文字表述确需高手,但也有词不达意之处。
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会有不同的身心感受,就如一埸大屠杀,相机可以展现累累寃死者的白骨,文字却要润笔描述-番,一个视觉震撼,一个需要想象,高下是不是有分晓了?
风华不减
2022-11-24#今天读书了吗#编辑推荐:巴士克回忆录中展现了19世纪90年代卡夫卡家庭及其商店里不同寻常的场景,极大丰富了卡夫卡研究的史料素材。小卡夫卡是回忆录中的一段插曲,作者显然也不知晓当年的小卡夫卡,日后会成为奥地利著名的文学大师,写出《变形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卡夫卡的《致父亲》在世人眼中生成了神秘的“父亲”形象,然而在巴士克文本里保留了赫尔曼·卡夫卡人性的维度。巴士克回忆录的价值在于,它原始而真实,没有受到为成名后的卡夫卡进行另类诠释和粉饰的影响。内容简介:《我在卡夫卡商店当学徒》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回忆了自1892年起在卡夫卡父亲赫尔曼•卡夫卡位于布拉格的服饰用品商店(即卡夫卡家里)近三年的学徒生涯。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作者以鲜活的语言书写记忆,细致精微地描述了卡夫卡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商店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整体环境。作者简介:弗兰基谢克•科•巴士克(1878—1963),捷克邮票鉴定专家。在读完小学和市民中学之后,巴士克于1892年进入赫尔曼•卡夫卡在布拉格的纺织用品商店当学徒,1895年出徒,此后,曾任会计、推销员、厂长。徐伟珠,译者,北京外国与大学捷克语专业副教授,出版译著《洪水之后》《终极亲密》《严密监视的列车》(获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提名),2019年被捷克外交部授予扬·马萨里克银质奖章,捷克总统泽曼颁授“一级贡献勋章”,表彰其为捷中关系发展和捷克文化传播做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