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一月联考也是可以免试进校学习的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一月联考也是可以免试进校学习的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岁月如梦

    #西安头条#优师计划和公费师范生有哪些区别?大家好,这里是燕子聊幸福!
    “优师计划”是从2021年起开始实施的,是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做定向培养的,每年在全国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的优秀教师进行定向培养专项,由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这6所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来承担招生以及培养任务,被优师计划录取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
    那又是计划与公费师范生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共同点:
    1、公费师范生与优师计划均为单列志愿、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入学前都要签署协议;2、都是入编入岗,任教服务不少于6年;且违约都要承担责任。
    3.优师计划和公费师范生都享受两免一补。
    4.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也都是有一定受限的,考研的一个受限,是不能够去报考这个全日制的研究生的。可以上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个在学业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不同点:
    1.就业地域不同,公费师范生的就业地点是生源省份就业,只要在生源省份的任何一个中小学就业都符合条件,都符合政策要求,而优师计划则是生源省份的定向县县域中小学任教,毕业之后,是要回到定向县的中小学任教六年。入学前,要签订协议的,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回本省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6年。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到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6年。
    从这点上来说,公费师范生的就业范围要大于优师计划的学生。这个也就是优师计划与公费师范生最大的一个区别,毕业后,他们就业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2.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不同,2021年起参加免试认定改革高校公费师范生,不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而此前未按规定时间,取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均按违约处理;优师计划则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这些信息在商品橱窗中的优志愿卡当中都能找到,你在首页点击查大学,输入北京师范大学,就会出现优师计划,就能查看这些信息。
    朋友们,在分清优师计划和公费师范生的区别之后,您家孩子明年是报考优师计划呢,还是公费师范生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留,关注我,让您的孩子少走弯路,选择最理想的大学和最理想的专业,我们下期不见不散,拜拜!

  • 坏人。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试点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即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每年公费师范生计划北师大招生在150人,华东师大在700人,西南师大在2200人,陕西师在2100人,华中师大在1600人,东北师大在1000人,招生计划面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从2012年开始免费师范生叫法改成公费师范生,履约期限从10年调成6年,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期限调整为1年,公费师范生按协议履约任教满一年期即可免试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公费师范生考生在入学前是要和录取学校、生源省教育厅签三方协议,在校四年期间学费、食宿全免,每月600元生活补贴,公费师范生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措施,本科生毕业后全部在编在岗,采取双向就业,毕业后回原籍省份,有部分学生入学后如果不想回原籍可以选择在校期间和学校解约,把学费和补贴补上,转成非公费师范生,千万不要在毕业后毁约,一旦毁约,是要计入个人诚信系统,五年内不允许参加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招聘。

  • 岁月留声

    一月联考从2015考研时已经改到了12月底考试,一直持续到现在都是12月底考试。

    你说的免试进校学习的方式是同等学力申硕,要参加五月份的考试(考外语和学科综合),考试合格后写论文,答辩通过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没有硕士学历。

    12月底的考试现在叫非全日制,不能免试入学,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被学校录取后才可以入学,与全日制考试流程一样,考上后边工作边上学,待完成学业、论文答辩通过之后,学校会同时颁发硕士学位证和学历证,含金量要高于之前的在职研究生(之前是十月联考,只有硕士学位)。

  • 静以修心丶

    【切莫让孩子在“艺培”上赶场】
    “双减”政策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源头治理泛滥的校外培训,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让学校回归育人初心。然而,就在学生周末、假期告别学科类培训之际,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正热火朝天、走俏兴起。

    一项关于“双减”之后家长是否继续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家长愿意给孩子报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培训班,而前往芭蕾、器乐、国画等艺术培训机构咨询的家长更是络绎不绝。学生刚从学科培训机构出来,又赶场走进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双减”背景下,“艺培热”的新现象迫切需要冷静思考。

    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参加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孩子全面成长,本无可厚非。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比起学科类培训,我更希望孩子能培养一门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未来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是如果艺术类培训演变为孩子扎堆赶场、家长盲从攀比,就有问题了。

    其一,存在艺术类校外培训脱离孩子兴趣,受功利化心态驱使的现象。艺术类培训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脱离孩子的兴趣,过分追求艺术考级就变了味道。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生艺术考级问题热议不断。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冲上热搜。艺术培训的初心在于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但是让孩子终日反复练习固定的考级曲子、舞蹈或者画作,培训目标、内容与方式围绕考级设计,这种功利导向的艺术培训,对孩子的发展危害很大。

    其二,不少艺术类培训机构为抢占发展风口,制造焦虑。“双减”政策从源头上全面规范校外培训,但是一些培训机构却将“双减”政策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的内容,曲解为“双增”政策。许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借机更名,快速切入素质教育赛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营销平台,推广美术、舞蹈、音乐等培训。在此过程中,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乱象横生,免试包过成为常用伎俩。

    其三,部分家长盲目跟风,为孩子的未来过度加码。很多家长还是摆脱不了“抢跑”思维。从原来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到现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很多家长的育儿焦虑并没消失。特别是不少家长没能理解国家逐步推进艺体改革的初衷,一味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没有基于兴趣和科学规划,不少孩子的艺术培训之路最终面临学也难、放弃也难的尴尬。

    这些“双减”后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携手共进、合力破解。

    政府要提前预案、统筹部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注定是一项长期工作。针对“双减”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赶场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新情况,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调研、提前预测、出台预案。“双减”政策已明确规定: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浙江、天津等地已出台相关文件,开展专项整治,规范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经验可供借鉴。

    学校要发挥好美育的主阵地作用,“五育”并举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我国部分中小学校长期存在着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落实“五育”并举,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此而言,学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发挥美育主阵地作用,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不断提升师资专业素养,完善评价机制与方式,启迪青少年梦想与兴趣,让孩子真正能够掌握受益终身的技能。

    家长要尊重孩子意愿,平等协商、量力而为。家长要放平心态,理性看待当下火热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加强亲子之间的平等协商,选择培训前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培训过程中多肯定与鼓励孩子的进步和成功,侧重发掘孩子的艺术兴趣,不要刻意追求结果。用平常心看待这个问题,也许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感受学习艺术的乐趣。

    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继续强化行业自律,回归教育初心。遵守教育规律、不一味向钱看齐、办出质量,培训机构发展才会长远。因此,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坚守公益属性,自觉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与其过度逐利,不如潜心钻研,努力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孩子在培训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进而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18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观察
    作者:刘世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