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菁英班考研到哪所大学合适?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有网友发文说了一些大连王府高中的传言,我比较了解,更正一下。
王府高中只有周五和周六下午4点半接学生放学,门口的豪车并不多,因为王府高中不论国内高考或国际生,都需要凭真成绩入学,考上的学生家里并不都是土豪,我倒是觉得中产阶层居多。
6点多下班的你不必绕道,因为5点半前大部分孩子都被接走了。
王府高中国内菁英班的孩子,每年学杂不到6万元哦,王府国际课程班的孩子学杂费一年不到20万元。
王府高中国内菁英班2021年录取分数线是609分以上。#大连头条# #大连明说#
哈
北大
成都多了一所“国字头”大学,准备在2022年9月招生。不知不觉,同一“血脉”的院校已经遍布西南、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六个大区,仅有华中地区还是空白。成都的这所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遍布六个大区的这一系列大学,都顶着“中国科学院大学XX学院”的帽子。
今天,缪老师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聊起,说说遍布全国的国科大XX学院,谈谈这些学院是怎么来的,有那两种不同形式,建立的目的是什么。
①成都学院刚诞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坐落在西部科学城,总共也就只有500亩地,其中一期260亩,目前已经开始招生,初步打算在9月份正式开学。有人可能会问:怎么现在就开始招生了,高考明明还没考呢。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这所高校招收的是研究生,不是本科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共建的一所大学,办学资源主要来自于中科院成都分院。类似性质的学院,还有哪一些呢?
②异地院校真不少
东北地区,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西北地区,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学院;西南地区,有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华东地区,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华南地区,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华北地区是国科大本尊。
此外,上海科技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独立于国科大系统之外,但与中科院血脉相连。
③建设模式有规律
国科大能源学院(图2)坐落在大连,由中科院与大连市共建。国科大西安学院(图3)坐落在西安科学城,目前还没有完工,3月24日中科院西安分院还去现场了解过项目进展;国科大重庆学院(图4)坐落在重庆两江新区,由中科院与重庆市共建,比较特殊的是它与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三所高校联合培养三个本科生菁英班,每班每年只招30人左右。
国科大南京学院(图5)坐落在南京市麒麟高新区;国科大福建学院(图6)坐落在福州市,由中科院与福建省和福州市共建;国科大广州学院(图7的位置)由国科大、广州市、黄埔区和天河区共建,有黄埔和天河两个校区。
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于中科院,是中科院做大规模的重要一步。各地的中国科学院大学XX学院,多是中科院联手地方,借用中科院当地的科教资源搞出来的实体。这些学院的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办学规模很小;第二,与当地共同建设;第三,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第四,当地都有中科院的分院或者研究所。
例外的是上海科技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上海的上海科技大学(图8)已经在2022年入围了“双一流”,这所学校由中科院与上海市共建,从本科生开始招起。深圳理工大学(图9)由中科院与深圳市共建,,正式校区还没有建设完成。在早些时间进行宣传的时候,用的是“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名头,近几个月以来,在官媒的报道中,“中科院”三个字不见了。
中科院目前有11个分院,上海分院、广州分院、南京分院、成都分院、西安分院都已经加入到“建设当地国科大学院”的行列中,兰州分院曾经有参与建设国科大兰州学院的新闻,但近几年似乎并没有什么进展。沈阳、长春、武汉、昆明、新疆五个分院,并没有类似的消息传出。
④背后目的我来猜
二十多年之前,科研院所相较于大学是更加能够吸引人才,提供更好待遇的地方。但随着大学大规模进行科研投入,中科院的岗位就没那么“香”了,甚至有不少人才从中科院出走,去大学任职。
中科院拥有正式职工近7万人,硕博研究生近8万人,编制多、岗位多、体量大、很惹眼。近些年对中科院进行改组(仿效其他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的呼声几乎没有停过。中科院与时俱进,兴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各地建设国科大XX学院,与地方合作开办独立的大学,都能让自己的根系扎得更深,更瓷实,同时也能够从各地取得更多的资源。
稳定队伍、获取资源,是中科院想要的;兴办教育、做成项目,是各地想要的,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当然,以上纯属我自己瞎猜,没有任何实锤。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你如何评价?你认为中科院联手地方,在各地建设国科大XX学院,是否是明智之举?来评论区聊聊吧。
更多教育观点,请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原来你是这样的大学#
台灣問題根源。 台灣文化之三
一個獨立的文化要被學術界承認,最重要的條件是本身要有特立的特色,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旁枝,是誤入歧途的旁枝,是被日本強暴過的旁枝,好的部份與中國文化雷同之處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成長的過程曾經是中輟生,又是轉學生,根本沒有機會發展出獨立的文化,所以世界上根本沒有台灣文化一說。
許多綠色學者搬出台灣近代史硬掰出台灣文化,說台灣曾經被西班牙、荷蘭、日本統治過,所以台灣文化是多元化的、是國際的、是海洋的;沒錯,台灣確實被西班牙、荷蘭人統治過,但是對台灣的影響早己煙消雲散,無論好的、壞的,在目前台灣社會連一丁點西班牙、荷蘭影子都看不到,何值一提;日本文化由於殖民地的教育政策,日本人留下的盡是毒素。
綠色學者最大的盲點,一談到文化問題就扯到是西班牙、荷蘭、日本,但是對國民黨1945年光後台灣,1949國府遷台這一段歷史略而不提,國府遷台在台灣文化史上的意義如下:
一、國府遷來約兩百多萬人,其中包括黨、政、軍、學、商等菁英份子,充實了台灣社會的結構,台灣從一個單純的農業省,只有單純的農民、工人、階級變成了有士農工商,管理階層,中產階級等充實了台灣社會結構。
二、由於來台的外省人不少是中國菁英,如國府有計劃的把許多中學、大學全校師生,一流學者撤退來台。
三、國府在台推動提升整個文化水準的教育政策,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到九年,成立大學、研究所、強化中央研究院,其成績效果與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自有天壤之別。
四、不管綠色學者多會瞎掰,國府遷台以後的文化發展,可用深度中國化,全面中國話來記述,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這是事實。叫囂去中國化的綠色學者,每個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國語、寫很流暢的中文,想把中國部份從記憶中抹去已不可能。
台灣曾經被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統治過,就硬說灣文化是多元化、海洋化,是昧於事實的胡扯,中國在清末,知識份子發起洋務運動的自強運動,由政府派遣大批留學生出國學習,各地紛紛開辦洋學堂,派大臣到各國考察學習,民國成立,更是大規模學習西方的文化。中國甚至廢掉傳承千年之久的大清律例,所謂六法全部參考自日本、歐美,我們的憲法也是在張君勵主導下參考自西方憲法。青島、大連、天津、上海都有租借區;上海、廣州、青島、大連、天津等都曾經是國際都市,中國近代與西方接觸其規模、深店與台灣比都有過之,接觸的對象也比台灣多,但是接觸是一回事,影響又是一回事。完全不能因曾經被外國人統治過據以論斷台灣文化高過,中國文化。
不少綠色學者如李筱峰之流用統計數來證明當年台灣文化高過大陸文化,以小學生、中學生就學比例,平均每人分配到用電量來證明台灣文化比較進步。這種說法充分證明李筱峰對文化慨念的錯誤。
一、文化高低豈能量化?豈能只根據統計數字?請問中小學生就學比例高就代表有文化嗎?請問台灣當時有北大、清華之類的一流學府嗎?有胡適、趙元任、蔡元培之類的學者嗎?請問台灣有中研院之類的高級研究機構嗎?當年台灣留美博士僅林茂生一人而
二,台灣是個小島,又被日本 人殖民五十年,社會結構單純,無論屬中國或屬日本,都處於邊陲地區,在文化上屬中國文化的旁枝,中國文化像一棵大樹,連日本都是這棵大樹的旁枝,只不過是比較粗壯的旁枝,而台灣是細小的旁枝,請問一個旁枝如何跟大樹做比較?用邏輯學的說法是犯了「機械類比」或「荒唐類比」的錯誤。用統計學的原則是犯了「不同分母,不可以做比較」的錯誤。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歷史悠久,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國勢有盛有衰,文化有優點也有缺點。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動力,是知識份子勇於承認中國文化有許多缺點,於是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現代化運動,從晚清的自強運動到五四運動,到共產主義的實驗,到國府在台灣的現代化,中國文化迭經劫難,但卻在劫後浴火重生。台灣在中國歷史與地理上本無足輕重,但是陰錯陽差地因為國共內戰,國府遷台,台灣非但在中國,而且躍上了國際舞台;非但在政治上,而且在中國文化、經濟上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離開中國,台灣算個屁,台灣本是個粗俗、野蠻、貪婪之島,根本談不上文化,今天卻無中生有的掰出個台灣文化,而且企圖與中國文化對抗,甚至企圖去中國化,這種說法之幼稚、之膚淺,比夜郎自大還蠢十倍。
國民黨當初對民進黨的去中國化,不但不予糾正,且有馬英九推波助瀾,如今台灣去中國化成功,許多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選票怎麼會投給國民黨?國民黨怎麼可能與中國脫離關係?
但是馬英九以來國民黨的領袖竟沒有一個人關心過文化台獨。
國民黨之愚駑,之麻木真的是史所罕見。
清北复交浙南科,中山,厦大,山大,湖南大学,武大等
淡定人生
2022-11-20大工化学已经是全国顶级的了,要是喜欢大连念就本校或者中科院大连研究所,想去南方就去考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