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新乡有没有兽医学校?,有没有学兽医的学校,河南有没有兽医学校,新乡有没有士官学校,有没有教兽医的学校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老人的故事##农村#
外祖母去世半年了,一直想为她写点东西,因准备法律资格考试的原因,没有动笔。现在动笔,也许更能平复情绪,认真写一下。
外祖母生于1935年,属猪,和我一个属相:这是她生前经常提起的——在她的儿孙辈中,只有我和外祖母是一个属相。她的娘家,我的曾外祖父母的家位于我们县西部乡镇一个具有史前文化遗址的村子里,村子临近涧河,有可以浇灌的土地。她家里有水浇地十几亩,家里只有四口人,家庭条件在村里属于好的。我外祖母在家里是老大(她的妹妹我的姨外祖母比她小起码10岁),外祖母在家里是大家闺秀,从小学习女红,针线活做的很好。以前不像现在,农村人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需要纺花织布后,将布裁剪后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不论是单衣、棉衣、外套还是鞋子。外祖母给家人做出的衣服都是合身得体、样子周正,穿出去令邻居们交口称赞的。
解放前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幼儿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外祖母为何只有姊妹两人,我没有问过,但是从我祖母也是只有姊妹两个,而且祖母告诉我是因为幼儿夭折的原因来看,外祖母仅仅姊妹两个的原因幼儿夭折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家里人口少,好地多,生活条件自然不差,外祖母年轻时长相漂亮,个子高,身材好。我想她的个子高与家里小时候生活条件好,营养好是有很大关系的。我的姨外祖母与我外祖母一母同胞,她的个子却很矮,我觉得这与解放后外祖母家被定为富农成分,家里的地被分,生活条件下降,姨外祖母从小营养不好有很大关系。我外祖母、外祖父身高都不低,我母亲及几个大一点的姨妈身材都一般,甚至有的还没有我外祖母高,对此,外祖母经常说,“我的几个孩子身高不高都是因为给饿得啊!”这话确实不假,解放后农村过大集体生活,生活条件差,吃不饱饭,孩子们给饿得长不高,在那时还是普遍存在。说这样话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外祖母心里对孩子的心疼和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丝丝抱怨。
外祖母嫁给外祖父是在解放后,但是那时豫西农村都是包办婚姻,而且还是双方年纪很小时都定下的婚约。那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我外祖母家里条件不错,我外祖父家里条件也不错,地很多,解放后也被定为了富农成份,好在文化大革命前,在农村对成份不好的人的歧视压迫还不是很严重,他们还是能正常继续完成以前的婚约的。
外祖母性格刚强坚毅,敢说刚当、为人大方,做事麻利爽快,干活不肯输于人后。外祖母与外祖父结婚时,外祖父还在新乡上畜牧兽医学校、后来毕业了也一直在外工作,她在家里需要侍奉公婆、照顾子女,下地干活。婚后的家庭重担都压在她身上,加上家里成份不好,在外受歧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脾气不好。外祖父为人勤俭节约,刻苦向学、钻研专业学问,与外祖母性格大相径庭,婚后生活中磕磕绊绊也是难然的。
外祖母共生育5女一子,个个聪明伶俐、健康成长,这是外祖母的骄傲(因为在豫西农村,以前医疗条件落后,子女众多的家庭,说不定那个就会出这样那样的意外,不能健康正常的长大)。外祖母不识字,对女孩的教育问题,也是落后保守的。那时我外祖父在外上班、不能分担家务,我大姨还有我母亲因为在家里是大的,家里那时孩子多,需要大的的带小的,还要帮忙做家务活。外祖母对大姨及母亲的上学也就是更多的横加阻拦。母亲说,她和我大姨上小学时,上学前需要在家里干家务,上学时还要带个草篮子和镰刀,放学后去地里割草,得完成家里为队里集体交草的任务。经常责骂大姨和妈妈的话就是上学去的早了、放学回去迟了,总之一句话,去上学就是没有用处。但是,就是这中情况下,大姨和妈妈的学习成绩也很好,越是学习条件艰苦,越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人唏嘘的是,我的三姨、四姨、小姨还有舅舅,他们几个小,后来条件慢慢好了,都随外祖父转商品粮到县城居住生活,有条件上学了,但是他们四个的学习成绩却一般般,只有我四姨考上了大专。后来外祖父经常说,家里就老大、老二学习有天分,还给耽误了!其实,我外祖父是典型的重男轻女,虽然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专生,说起来也是文化人,是上学才跳出了农门,但对于自己闺女的上学却并不重视。我大姨和妈妈都是在上到初中后上了两年就被外祖母强行喊回家,不让继续上学了。妈妈说,她初中被外祖母强行中段学业后,班里的班主任还到家里做我外祖母的工作,说妈妈学习成绩很好,不上学太可惜了,还是坚持一下让孩子继续上学吧,但是外祖母最后还是没有答应。过后看,那时确实家里负担太重,外祖母一个人操持家里太辛苦,她又没有文化,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明白女孩子上学的作用,从她当时的所处境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外祖父是明白上学的作用的,不过他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上不在家干活,不能过多分担家里活,他也不好过多做主,最终,大姨、妈妈的学业中段,初中都没有毕业,提前回家为家里干活,挣工分了。
未完待续
悲催的新乡医学院:升大学多年没成功,申请博士点被以前的医学专科学校超越!
2020年河南推荐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公布,看了好几个自媒体的文章,都是对这个推荐名单提出质疑的,原因就是,里面没有新乡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是除郑州大学医学院之外,最早升本的医学院校。无论是河科大一附院,还是河南大学医学院,说白了都是占了大学合并的光,距离新乡医学院距离还是有的。
没想,这俩学校的医学院都有了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今年河科大更是兽医和临床医学同时被推荐新增博士授权点,新乡医学院却没有。
难怪这么多网友为其鸣不平!是新乡医学院这几年跟不上了,还是政策影响,刻意把好政策给了所谓的大学而忽视了学院?
难怪那么多学院拼了命的要升级为大学,哪怕闹出丑闻,也要争取。
百泉农专,民间也称为豫北农专,河南曾经的3所农专之一,即今天的河南科技学院,也算是老牌本科院校了,因为以研究小麦育种起家,别称为“河南小麦大学”。出生于50年代之前的新乡人,骄傲的称百泉农专为育种界的“黄埔军校”。
看起来名不见经传,但是底蕴却是十足,可惜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更快速进步的路。百泉农专这个名字,在学校整体发展的83年历史中,共存在29年,也是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名字。当年它虽以所在的百泉乡镇为名,但实力却远远超过国内众多地市级大学。
曾经的百泉农专在农业口是绝对的强校,1986年即有农学、植保、兽医、畜产品、果树、农机、农业情报和乡镇机电等八个专业。百泉农专前身为1939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后迁至晋冀鲁豫边区重镇长治市办学,历经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长治分院、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等发展阶段。
当时在百泉农专工作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黄光正教授,主要研究小麦。心怀让农民吃饱饭吃好饭的梦想,黄光正教授先后培育出多个优良的小麦品种,均以百泉农专四个字中的“百农”冠名:百农221、百农3217、百农792等小麦良种。
其中1983年,黄光正培育的百农3217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认可,第一次打破了外国麦种的垄断地位,让黄淮地区一亩地多打300多斤小麦,被确定为我省小麦的主要推广品种之一,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黄淮地区的普通百姓因该小麦品种的高产而结束了几乎全年吃粗粮的历史。
最近几年学校获得了河南高校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了一大批优质高产的小麦、玉米、棉花等新品种,被誉为育种界的“黄埔军校”。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矮抗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新乡没有专门的兽医学校。
但,河南科技学院下边有:動物科技学院。兽医学和作物学,园艺学,食品学为省一级重点学科。
兽医学不但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还招收硕士研究生。
教育
2022-11-19新乡没有,河南共有畜牧学校,一: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二: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三:河南农业大学 四:中牟也有个畜牧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