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请问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这么样?

想咨询一下关于请问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这么样?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岁月沉香

    【“在这里开始新的人生旅程”——中外合作大学校长寄语新生】在夏秋更替的季节,中外合作大学陆续迎来了2021级新生。在各具特色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寄语新生,“争做国际化的弄潮儿”。
    充分享受国际化资源
    2021年秋季学期,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160位硕士新生。在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麦非文对在场学子说:“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国际协作,寻求人类文化和社会体系在全球、国家、地区各层面的共同之处。感谢你们选择了这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校园,你们的经历与才智将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在众多校长的典礼致辞中,“国际化”是首先被提及的关键词,它凸显了中外合作大学的最大特色。
    “希望大学教育帮助你们孕育出闯荡世界的‘和谐心智’,锻造出‘全球思维、本土理解、国际化行动’的行为范式,帮助你们成长为有能力引领未来的公民。”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说。今年,有近7000名新生经历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启一段独特的成长之旅。
    宁波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尼克·迈尔斯说:“宁波诺丁汉大学代表着开创精神、国际视野以及世界一流的教育。作为一所‘无国界’的大学,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国际化的体验。这意味着我们有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包容的校园文化,还有丰富的海外学习机会。同时,我们也在深化国际科研与教学合作,并根据新的全球需求改进课程。”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雷蒙说:“作为大学,本学期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帮助学生组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国际化大家庭。”
    据介绍,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际学生将通过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在遍布世界的校园及海外学习中心就读,或在“云端”远程开启大学生活。
    读好自我成长这本“书”
    “朝着月亮出发吧,即使不能到达,你也将置身于一片繁星之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徐扬生向新生分享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活。
    “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沟通”是徐扬生强调的两种重要能力,他希望学生“与人为善,善于聆听,懂得宽容与感恩”。
    大学,不仅是习得知识、学会思考的地方,更是自我升华、全面成长的殿堂。
    席酉民分享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一句话:“大学的价值不关乎未来几个月的结果,甚至不关乎学生毕业时的成就,它关乎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对学生说,这应该是学生在校园的缩影。
    同样,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龚新高对新生寄予厚望:“学校不仅仅是你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你们开阔视野、重塑人生的涅槃之地。”他向学生提出四点希望:积极进取,开拓视野,培养国际视野与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敢于担当,厚植家国情怀,肩负起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使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惧失败,在学校获得探索求问之心、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畏艰难,坚韧进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直面未知的挑战。
    据了解,为了帮助新生尽早明确人生方向,踏上“寻找自我”的旅途,上海纽约大学给新生安排了一门全新课程——“规划上纽大生涯”(“Design Your NYU Shanghai”)。全体大一新生将在线上同步上课,进行小组讨论,彼此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碰撞思维的火花。此外,还会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师生员工及校友分享他们的个人故事与职业生涯体验。
    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新一代大学生要向前辈学习,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
    “在毕业以后,为国家甚至为世界作出贡献。”这是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希望新生确立的目标。
    徐扬生对学生提出殷切期望:“百年来,一代代青年学子以民族兴亡、国家命运为己任,以热情、勇气、志向与决心,共同缔造了今日的中国。今天在座的你们正如旭日勃发于东方,饱含着蓬勃的朝气与希望,未来在等待着你们的描绘。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始终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立志向、开眼界,脚踏实地、不负初心,承担起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表示,新生成长于建党百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好时期,也面临疫情席卷全球、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结构的大变局,未来更应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时代使命。详见原文:“在这里开始新的人生旅程”-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萌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16日第9版#教育##教育微头条##中外合作办学#

  • 教育

    不听我(高Sir)的言吃亏在眼前,2020年6月,我早巳识破英国奸计,在英领馆向世界的人撕毁没有用的BNO,亦多番在不同场合呼吁,结果? 还是有一些港猪会中招,其实,让人民感到幸福的,就是生活美好,如何让人民生活美好? 有一个负责任、时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一个好制度的政府,而不是像西方国家般满口吹嘘自己有多好,有多自由,结果?近半数香港BNO移民在英国处于失业状态,在语言及文化差异方面面临困难?

    持英国国民(海外)(BNO)护照移居英国的香港人就业情况如何? 一项针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显示,截至8月底,近一半人仍处于失业状态,仅有18.5%的人找到了全职工作。

    许多人在语言方面遇到了困难,而其他人则发现职场文化的差异令人生畏。 那些能够找到工作的人,往往不得不放弃他们作为专业人士的高薪职业,转而从事体力劳动的轮班工作。

    举例来说,一位40多岁的梁女士今年6月离开香港,前往英国诺丁汉。 离开前,她辞去了一份高薪的人力资源工作,然而现在,她已经来到英国4个月,仍在努力的找工作。

    而她丈夫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 他曾是香港的一名航空工程师。 来到英国后,他只能从事体力工作,他现在在一条仓库生产线上工作,收入比以前要少得多。

    这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通过这种方式移居英国的香港人都意识到,离开香港意味着接受一份收入较低的工作,并变换行业。

    近期,英国政府频频借"护照问题"摆出所谓"救港"姿态。 今年4月,英国政府宣布拨款4300万英镑资助持BNO护照港人在英就业、居留。

    对此,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表示,英方违背自身承诺,为有关人员在英居住入籍提供路径,严重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已多次表明坚决反对并采取有力反制措施。 无论打着什么幌子、进行怎样的操弄,都掩盖不了英方背信弃义、假仁假义的虚伪面目,都蒙蔽不了真心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都动摇不了中方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 我们敦促英方放弃殖民旧梦,尊重历史,认清现实,停止插手香港事务,否则必将进一步损害自身在港形象和利益。

  • 墨香


    进入大一,从第一门专业课Historiography开始,我就立刻意识到了和之前高中泛泛所学的文综史政相比,宁诺IS的独特性所在。即使当时教授这门课,且富有一定争议的老师早已离校,但我仍然不能忘记这门课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什么是Independent thinking和Critical perspective,从此我渐渐从高中文综死记硬背的程序化思考中走出,能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用批判辩证的思维来理解课堂上的知识,也可以坦荡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再背过任何内容。辅以CELE英语学术写作、听力、口语的教学内容,大一一整年英语水平真的进步飞快。至今还记得让自己当时有点小骄傲的RWAC老师评语:You are the Lionel Messi in the area of time-writing。虽然我自己很清楚,自己至今也是远远配不上这个称号的,每次time-writing时慌乱的手脚,杂乱无章的结构,浅薄的用辞都暴露了我限时写作能力的严重不足。

    大一结束的暑假,我去了一直心驰神往的国内最高学术殿堂北大上夏校,且选了两门国关课程。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国关都和宁诺一样,北大的学生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做pre时的内容明显感觉到informative多过argumentative,仿佛我在听学术新闻而不是学术讲演。在我自己组做pre时我就和其他组员商讨,有意地把内容变得更加能体现批判性多元的立场,也得到了北大教授的赞赏。

    从大二开始,所有的课程都变成了专业课,宁诺IS的不足也从此有所暴露。即可选课程过少,且课程时长和所占学分比重不匹配等。昨晚我和最近一起实习的斯坦福大学,还有乔治城大学国关专业的美国同事一起吃饭聊天时,就更加感觉到了宁诺距离世界顶级国际关系专业差距仍然非常非常大。斯坦福韩裔小哥表示,他们从大二开始选课的空间就已经非常的大,既可以兼顾国际关系、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还可以学习传播、经济、管理等等相对不相关的课程,可选数量也十分可观。而坐拥DC的Georgetown学术课程资源就更不用说了,我DT大篇幅引用的巨无霸级学者正是这位同事的supervisor(羡慕嫉妒没有恨)。

    当然宁诺的资源虽然比上严重不足,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引用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在某次学校论坛结束后私下里讲的话,“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能力和资源来开设国际关系系的”。首先IS系是全校唯一一座全外籍教授配备的专业,老师背景极为丰富和多元,多数也均为国关和历史名校PhD出身。当你想深入研究中国及中国历史相关事务时,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系在我校的强大资源还是能有所体现。对于占必修课程很大比重的欧洲史部分,我个人还是认为是了解西方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尽管某些教授水平实在要画问号,但整体教学level还是毋庸置疑的。而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国际关系本体的课程,对个人能力最大的提高在于只要你不赶ddl,用心去完成每一篇Essay和Coursework,辅以平日里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们点滴指导,你的社科类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总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这点对于想做Research Master,PhD和在市场研究等领域发展的同学绝对能够打下一个强大的基础。当然宁诺IS另外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地缘劣势过于明显,毕竟宁波是一个以进出口贸易作为生命线的城市,外资和合资企业很多,但真正能够参与国际关系本身活动的机会非常之少,除了每年的例行中国中东欧会议系列及校内的亚太研究所外,在不离开宁波地区的情况下很难找到相关志愿活动机会甚至是实习机会。

    但如果你真正热衷于参与国际关系活动及实习,那么显然你的眼界不会只放在宁波这座城市。可以说,我大学四年做了四份实习(目前正在做第四份),没有一个是和国关无关的,这点据我所知应该很少有其他人能够做到,大多数人还是会放宽自己的实习领域到更加主流的就业市场,例如银行、传媒、咨询、猎头、marketing等等,增加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试错的机会。而固执的我则选择一如既往坚持国关的道路(虽然生活所迫,研究生也要半转行了,但我还是很热爱国关的lol)。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大二学期中帮助诺丁汉市政厅的老师在初创的新媒体平台上做运营推广,每周都要固定产出不同主题的文章,说来惭愧,到现在还欠了蛮器重我的老师去年就选题好的一篇文章没交稿TuT。第二份实习是在北大中国社科学调查中心做负责实地采集和整理数据的Field Researcher,蛮多同学都做过同样的项目而且门槛不是很高就不赘述了。第三份是在国社下属的一个智库机构,平时主要的工作就各种国际关系问的热门新闻进行搜集,选题,主题研究,写稿,校稿,总共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三篇文章都是当天就达到了十万加的阅读量,其中一篇上了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的文章热门榜。虽然因为体制内机构的缘故,研究及发表等会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我依然十分感激这份实习,因为有了这份智库工作的经验我才能有机会能进入当前实习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即世界上最好的智库之一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北京中心,我个人认为不出国门,国际关系领域无可争议最高端的国际组织之一。

    今年清华卡内基总共从三百余名申请者中选出了十五名实习生参与暑期实习暨青年大使项目,除了我以外其他十四人都是美本、美研top30的背景,三分之二左右是美籍,其中不乏Stanford,Yale,Chicago,宾大,哥大,Gerogetown等国关顶级名校及文理学院的学生,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任何美国背景,甚至连美国都没去过的纯种“土鳖”真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peer pressure,让我无时不刻都感觉到自己仿佛是走后门乱入进来的,尽管我的supervisor一直坚定地告诉我说我是她的top choice。刚来实习的时候感觉中心隐匿在大厦中,狭小的办公面积其实小到有点和名头不符,但很快当我来到这里两天后的panel就把我一切疑虑全部打消。从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到特朗普总统的助理国务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幕僚们短短几分钟都进了会议室坐在我面前,开始和对面的清北教授们展开专项问题的研讨,让我第一次有了参与国际关系高端活动的真实体验。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私下里和来自世界顶级国关专业的同事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宁诺IS的诸多不足。但与此同时,当讨论到具体国际关系学术问题,尤其是我做过专项课题研究,写过Essay,做过coursework的主题,例如朝鲜问题、二战期间犹太人问题,以及时下热门的BRI,Trade War等国际关系问题时,我的知识储备量并不比他们差很多,甚至有时还能提出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知识盲区的观点。所以说,在UNNC IS的四年能学到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毕竟到了一个这样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不会有人再逼着你灌输知识,学校的学术资源摆在那里,选不选择去获得、能够对你无论直接工作还是选择学术生涯有多大帮助、以及你未来有多大建树往往只和你自身相关。

    我相信虽然有些UNNC IS或许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它也或许永远无法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国际关系专业,但它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境内高校设立的国际政治类专业,已经做到了最好,也在尽力做到更好。无论未来我是否还会选择国际关系这条路,我都永远感激在这里的四年时光。

  • 岁月如梦

    美国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便认为我国实力的上升破坏了它的影响力。当然在美国眼里破坏其影响力的还有俄罗斯。事实上,美国一直在追求世界霸权所带来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却施加给其他国家和人民。直白的说,就是想用影响力来操控别人。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愿意被操控,所以美国过度强调自己的影响力反而引起了很多国家和民众的反感。
     
    最近,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和德国智库“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民调报告显示,拜登执政的三个月并未让美国的影响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有1/3乃至50%的欧洲人不再认为美国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大国;欧美民众对中国的正面看法则进一步加强,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据悉,该调查于3月29日-4月13日在线上进行,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和美国11个国家的各1000名成年人参与了本次抽样调查。

    路透社报道称,关于“谁是最具全球影响力国家”这一问题,民调显示,有56%的法国受访者和55%的德国受访者认为美国最具全球影响力,该数据较去年新冠疫情初期有所下降,相比疫情之前更是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而对中国影响力认可的人数在进一步增加。认为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比例最高的是意大利,达到了32%,其次是法国的28%。在美国,中国的形象改善最为显著,认为中国影响力正面的比例从去年的20%提升到现在的31%,甚至高于疫情前的29%。

    除了认为美国影响力下降,欧洲人对美国的信任度也在降低。51%的德国人认为美国是可靠的伙伴。然而在土耳其,仅有不到25%的人信任美国。即使在英国,也有超过30%的人认为美国不可靠。

    媒体认为,美国政府应对新冠疫情不力,致使近60万人死亡,这导致美国的声誉持续下滑。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巴黎办事处副主任昆赛斯表示,这一民调结果表明“拜登效应并未发生”,“美国影响力的下降仍然与特朗普执政时相同”。

    本次民调有一项结果特别值得关注,就是欧美年轻一代更看好中国。在回答“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一问题时,18至24岁年龄段的欧洲年轻人对中国普遍持正面评价,他们更愿意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当然,同一年龄段的美国年轻人也有61%对中国持正面评价。

    另一方面,在德国,只有42%的年轻受访者认为美国最具全球影响力;在英国,仅47%的年轻受访者持同样观点。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国际关系副教授巴顿表示,“尽管存在贸易战等的影响,我认为西方的一些年轻人看好中国,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中国是未来世界变革的潜在领导者”。

    日前,拜登在英国演讲时表示“美国回来了”,但是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的影响力其实并不怎么样,究其原因,本质上并不是美国出了问题,而是美国的媒体出了问题。

    第一,美国这个国家是诞生不了伟大总统的,每一届美国总统在其执政年代都是挨骂的,但是后期人们经过总结经验,发现这个总统比较好,所以就把林肯和里根以及华盛顿还有罗斯福形容成“伟大”的总统。如果懂历史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华盛顿执政的年代,他宁可去种地也不愿当总统,就是因为遭到太多的非议。

    因此,在每个总统执政时期都会遭到世界各国民众的批评,在此情况下,每一位美国第一夫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丈夫连任。可见,在美国当总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既然美国总统在自己执政年代都会遭到非议,那么他就不可能领导美国变得更伟大。

    第二,美国之所以受到很多人崇拜,主要原因是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给一些国家提供安全保护。有些人信仰宪政共和精神,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够给他们带来财富,特别是那些喜欢竞争、有能力的人。可以说,强大的造富能力才是美国的核心和基石。

    第三,现在的美国总统和以前的伟大总统相比是不公平的,因为所谓以前“伟大的总统”在自己的执政年代也是被嘲笑的,只不过后来人把他们的形象拔高了。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其执政年代就经常被批评,甚至因为肤色被嘲笑。但是后来有了更不靠谱的特朗普,于是奥巴马才变得更伟大,居然排名第八。

    所以,美国所谓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过是人们经过后期对比,给他们贴上的标签。即此而言,拜登想重塑美国的“伟大”,想让美国“领导世界”,本质上是美国媒体操纵出来的一种幻觉。

    现在拜登有了炒作自己的新方法,那就是挑战另一个伟大人物,让自己看上去形象很高。所以他这次决定和普京会晤,而且像一名拳击赛选手一样在欧洲表现出挑战普京的姿态,这明显是一种炒作行为,利用普京来拔高自己的形象。但是这种操作手法太荒唐可笑。

    人们更关注的是“拜普会”究竟能达成什么样的战略成果,而不是看他们两个去吵架,因为拜登和普京身上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这和拳击赛完全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