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6

大学扎堆“赶制”医学院,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啥?

想咨询一下关于大学扎堆“赶制”医学院,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啥?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沉稳之选

    “汤飞凡若在,何至于此!”当年非典肆虐时,一位卫生系统老干部痛心疾首地感叹道。如果他不是过早去世,中国将早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897年出生的汤飞凡,17岁进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学习。当年学医,是个淘汰率很高的专业,到了最后毕业,班里只留下汤飞凡和其余9名学生拿到了毕业证。而汤飞凡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被继续推荐到哈佛读书。
     
    哈佛想把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留住,而当时国外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也的确很适合搞科研。可就在此时,汤飞凡收到了老师颜福庆的一封信。
     
    在信中,老师告诉汤飞凡,现在的祖国正需要他回去为国效力,因为太过贫穷和落后,祖国的强大只有通过他们这些学有所成的人才能得到改善。
     
    读完信,汤飞凡沉思良久,毅然带上妻子回到了中国。
     
    那时候的中国是真穷啊!
     
    没有细菌实验室,没有研究设备,就连显微镜都没有一台像样点的。
     
    汤飞凡自己掏钱购买设备,把心爱的显微镜也给捐了出来,在他的带领下,从此打开了我国病毒研究学的大门。
     
    在他的努力下,两年内,二十多篇关于传染病预防的论文写了出来,让当时仍很落后的中国,在世界病毒研究学中竟开始占有了一席之地。
     
    抗战爆发后,为了生产出急需的大量血清和疫苗,汤飞凡开始着手重建中央防疫处。
     
    那是怎样一种局面啊,想想都让人摇头。
     
    几间异常简陋的土坯房,一台每天都需检修的锅炉,一套旧物重新利用的废琼脂设备,再加上一条做透析用的破木船。
     
    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汤飞凡硬是研制出了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而当时,全世界除了中国,只有六个国家能研制出来。
     
    在汤飞凡不眠不休的日夜研究下,此后又陆续研制出了10万份牛痘疫苗,并推动了牛痘疫苗的全国普及,使天花在国内绝了迹。
     
    冀北爆发鼠疫,他带领科研人员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
     
    为防止国外恶势力的细菌战,汤飞凡又承担起对黄热病疫苗的研制任务,成功制成中国自己的黄热病减毒活疫苗。
     
    而这些,都还不是汤飞凡最大的成就。
     
    1954年,我国沙眼病泛滥成灾,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八人感染,致盲率很高。
     
    汤飞凡心急如焚,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成功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使其得到了显著控制。
     
    而这株病毒的分离,是以汤飞凡自己的眼睛作为代价的。他将沙眼病毒接种在自己眼里,引起了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随后再从自己眼中分离出此毒株。
     
    汤飞凡的这一成果,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被誉为“汤氏病毒”。
     
    除此之外,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的研制成功中都有汤飞凡的身影。
     
    这位中国“疫苗之父”,为了祖国和人民殚精竭虑,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因为岳父曾为国民党重要人物而遭受牵连。
     
    在无数的唾骂和侮辱下,汤飞凡选择了自缢,结束了自己61年的生命。
     
    莫待国难思良将,常使英雄泪满襟。国士无双!
    #历史##人物#

  • 教育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曾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先后担作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1950年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
    汤飞凡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汤飞凡和秦瑟利用砂棒滤器、普通离心机等简单设备,用物理方法证明了病毒是可过滤的、能离心沉淀的、能自我复制的、有生命的颗粒,是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他们还研制成第一代微孔滤膜(火棉胶膜),并用它测定出各种病毒的大小。[4]
    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和中国眼科专家周城浒合作,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自我试验,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发表了《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杄菌”的发现。[3]
    1938年,汤飞凡带领工作人员成功地回收利用废琼脂,采用乙醚处理牛痘苗杂菌,改良马丁氏白喉毒素培养基。
    1943年,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种,生产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有关人员赶制出10万份牛痘疫苗,支援解放区。后来改进生产方法,制出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
    1950年,察哈尔北部鼠疫流行,他带领一个突击小组,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后来,为防止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他承担对黄热病疫苗的研制工作,领导易有年等解决了病毒毒力变异问题,并制成中国自己的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为1960年天花病在中国国内绝迹做出了贡献。
    1951年,汤飞凡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中国从此才有了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的统一体制。
    1954年以后,汤飞凡致力于对沙眼病原体的研究。此项研究,从19世纪末以来,即有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但都未能得到证明。1955年,他和助手黄元酮一起,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他将沙眼病毒接种在自己的眼里,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随后又从自己眼里分离出这株病毒。1956年,他发表分离沙眼病毒成功的报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被誉为“汤氏病毒”,并推动了对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病原的研究。由于有了病原体可供系统研究,微生物学界才正式确定沙眼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从而在微生物分类学中又新增添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原体被命名为沙眼衣原体。

  • 金色晚霞

    要弄清楚大学热衷于办“医学院”后让大众担忧的因素,就需要先认清大学扎堆申办“医学院”的出发点是什么?

    首先,大学热衷建设医学院,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驱使。我国的大学,尤其是一些省部委共建院校,很多都想成为综合性大学,而要成为综合性大学,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和“基础设施”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尤其是“学科专业”和“科研水平”这两个要求,设立医学院是最佳途径。对有志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来说,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只要经费充足,在短期内就可以解决,而学科专业和科研水平设立医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性。

    其次,设立医学院后,不仅完善了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医学院可以设立附属医院,而医院不仅能向提供师生实习、教学和科研的环境,而且有收益。

    最后,临床医学现在越来越热门,大学凭借医学院容易出论文、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学校综合排名的时候,是很容易刷排名的。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纷纷开办医学院,包括不少理工科院校、文科类院校也都开设了医学院这个版块。

    厘清了大学开始医学院的初衷,真正令人担忧的就是:新开设的医学院数量很多,但质量却普遍性的不高。造成医学院或附属医院“多而不强”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的准备不足,有些新开办的医学院师资力量、附属医院水平“不堪入目”,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标本都没有,实在让人担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