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我儿子中南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考了个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是选择错误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我一个朋友本科是广东工业大学,考研考得太好了,英语考了70分,但是因为本科学校太一般了,结果只敢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毕业后,好的单位根本不接受他的本科学历,最后就业也不理想。
所以我觉得大学第一学历的学校太重要了!如果只是考了个普通的一本,或者二本,那可以说专业最重要,但对于考了高分的考生来说,学校才最重要的。朋友们认为我说得对不对呀?
西南政法,风气正,学习学术氛围好,中国政法学校中的黄埔军校
考研考西南政法大学好还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好?
答:这两个大学在法学专业方面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中南是211,部属大学;西南是老牌法学,文革后的重点。如何取舍,关键看考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果想进体制内,到公检法工作,建议选西南政法大学,因为该校恢复高考后,比中南早招生一年,即1978年,正如常言所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而早毕业一年他们的校友就把好位子占了,后面的学弟学妹,就有了较好的通道。如果想进大公司,在市场上拼搏一把,那就建议选择中南,因为后者的校友在许多大厂里当顶级高管(比如鹅厂),被录取和提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可能有些细心的读者会指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是湖北财经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时,就招收法学专业了,怎么能说比西南政法大学晚呢?此话不错,不过,当时只招了一个班,其绝大部分都到高校任职,成了学术大拿,况且,他们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对学弟学妹在就业方面的提携作用,不会很直接了。特此说明。
你还说是教育领城创作者,你对高考分不清楚吗,2018年湖南高考文科分,湖大644,中南642,湖师大621知道不。湖师大都比西南政法分高。亏大了。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操多余心了。个人认为,孩子选择正确。原因如下:
一、孩子的选择是集体意见。孩子成年了,本科毕业了,有自己的主见,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有自己的圈子,作出选择前,应该参考了学长学姐、同学、老师及其他过来人的意见。
二、西南政大的法学很强,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是A。温馨提示 ,这是官方、权威排名。西南政大的综合排名不如中南大学,但具体到法学专业却强于后者。所谓术业有专攻!孩子是学西南政大的王牌专业,与学校的综合排名关系不大。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985名校,包括清北、复旦、中科大等,每年都有学生被开除、被劝退、达不到学分毕不了业。原因固然多多,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不下功夫却是必然的主要原因。孩子自己选择的大学、自己选择的专业,没有理由不发奋努力。
四、有志者事竟成。笔者去年结识了一位朋友,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擅长行政诉讼的王牌律师,九七年没考上大学,到所在村当民办老师,后考取律师资格证,到北京发展。现在北京有车有房有家,混得风生水响。孩子科班出生,比他的基础要好吧!
所以,选择没有对错。孩子选择了,家长就要坚定不移地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支持,帮助孩子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尽量掌握更多更强本领,而不要在选择是对还是错的问题上纠结。
我猜测,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没有选择机会。
中南大学是985,是名牌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连211都不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可能不知道两者的差距。很多中南大学层次的学生考到中大,武大层次甚至清华北大层次。如果从985考到211,都脸上无光了,如果考个非211,这个玩笑真的开得太大了。
为什么没有选择机会?原因很简单,就是之前已经浪费了三年青春,现在已经回天乏力了。
现实中,拿青春交学费的年轻人还非常多,如大学生中很多人沉迷电子游戏,荒废学业。……
如果不是这样,请原谅我的错误猜测。
血亏,时代在发展,西政现在连一流学科都不是。就是一普通一本
一天,公务员石悦和妻子说:“我们有4100多万了,有钱了。”
石悦的妻子很是震惊,连忙追问钱的来源,毕竟石悦是拿着几千元微薄工资的公务员。石悦笑着说:“这是我的版税。”
2006年3月,题目为“明朝那些事儿”的系列文章,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刮起了一阵风。
不同于以往历史书籍读物古板沉闷,“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这系列文章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文章中,档案、野史、正史内容结合融洽,讲述了从1344年至1644年明朝发生的事情,用网络语言向读者讲述了明朝十六帝、王公贵族以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故事。
文章不仅忠于历史,更有着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将历史从冰冷的长河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讲述着当时发生的事情。正因如此,当时有不少人推测当年明月是研究明史的学者。
但其实当年明月的真实身份是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的一名公务员,其真名是石悦。
1979年10月,石悦出生于湖北武汉一普通家庭。
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996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系,2000年毕业,毕业后的石悦顺利考入广东顺德海关缉私局,成为基层的一名公务员。
2006年,石悦正式入党,同时当年明月凭借着明朝那些事儿引爆网络。在这之前,石悦的人生轨迹唯一可提的就是他十分热爱历史。
5岁那年,父亲带着石悦逛书店,他被《上下五千年》吸引了目光,当时年幼的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他让父亲为他买下这套书,父亲只是叮嘱他要读,不能买了就扔在一边。
石悦点头答应,同时也做到了,石悦在上中学前,就将《上下五千年》读了整整12遍。
中学之后,石悦的课外读物就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明汇典》《清实录》和《纲目三编》等。
进入大学后的石悦,虽然读了法律专业,但身边几乎都是各种“闲书”,经常在自习室读“闲书”读到深更半夜。
在开始写作前,石悦已经读过上千万字的史书了。
石悦在读史书时有一种困惑,为什么史书的文字如此晦涩难懂,也正是这样的困惑让他产生了想要用有趣的方式呈现中国的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2006年3月的深夜,石悦在电脑上打下“明朝那些事儿”,一段全新的故事由此开始。直到2009年,200多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完成。
在那4年1400多个日夜里,石悦白天在国家机关处理公务,晚上在家就翻开历史的长河,娓娓讲述那些精彩异常的故事。
石悦每天需要花费4~6小时来完成写作,静不下来心来的时候,石悦就会用洗澡让自己沉淀下来,有些时候一晚上最多要洗六次澡。
但石悦完成《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论坛刚开始连载时,因文笔通俗易懂,得到很多人的追捧,点击率很快突破300万,成为“煮酒论史”板块的黑马,很快就有人站出来表示质疑:点击率造假,都是野史。
石悦看到这些评价,也只是短暂地郁闷了一下,并未加入当时天涯最激烈的论战之中,而是转战战场,继续完成他的《明朝那些事儿》。
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准备结集出版,石悦为了感谢一直追随自己的读者,仍然继续在网上免费连载,有人劝说石悦,这样会有损失,但石悦坚信这个时代是自由的时代,有看与不看的自由,也有买与不买的自由。
《明朝那些事儿》火了,当年明月也火了。就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还要保留公务员的身份?
石悦说道:“无论出多大风头,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正因为如此,石悦在完成《明朝那些事儿》写作的同时,却丝毫没落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体制内如同坐火箭一般的升迁:2021年,年仅42岁的石悦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一职。
《明朝那些事儿》完成后,石悦再也没有新作,“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石悦取笔名当年明月的出处,当年明月不再,石悦早乘彩云归去。
《明朝那些事儿》不仅有明朝的历史,也有石悦本人的身影,他用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古人与今人、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进一步缩进。
你儿子从中南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考取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是选择性错误吗?这个问题要具体的看你儿子学的是中南大学的什么专业的,如果他学的是法学专业,他的选择失误,也不太大。如果学的是其他专业,就另当别论了。
因为中南大学虽然是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但是它的法学专业在全国排在第26名;西南政法大学虽然是双非大学,但是它的法学专业在全国排在第5名。它的法学专业的综合实力要超越中南大学。因此,你儿子如果就读的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不算什么失误。
本人西政毕业。总体客观来说,985的本科生来考西政研究生确实还是有点亏。但是如果本科是法学学生,那其实也还好。比如重庆大学法学本科考西政研究生的也不少,因为重大的文科就不行。同理,中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很厉害,但法学的存在感就太低了,毫不客气的说,我从事十多年政法工作,基本上对中南大学法学学生没有印象。综上所述,你儿子小亏,也还好。他应该努力考中国政法大学或者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秋水伊人
2022-11-06本人本科,硕士皆法学,从法学生角度分析下
如果研究生考的是法律硕士,还算不亏。只是说最好选择相对应的学校平台,比如中南考中大,考武大,这两个学校的法学一直都是强势学科,法律硕士肯定也比工科的中南大学好。但西政的法硕虽然比不上中大和武大,但肯定能超越中南大学。
如果是法学硕士,多少还是亏了的。因为以中南的资源,完全可以选人大,华东政法,中政或者武大,中大。我们单位有不少西政的校友,换言之,西政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校友多,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但是这个不能否认,在法律教学资源上,西政比不上我说的前几所学校。
刨除这些因素,西政还是很好的,不论考法检还是做律师,出来发展的空间还是很不错的,也不需要太纠结值不值得的问题。尤其是学法律,本身就很辛苦,学校只会是成功因素之一,但不会发挥决定性作用,摆正心态更重要。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