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考研数学一复习需要哪些书?推荐几本实用资料?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考研数学怎么去选择辅导资料?
现在考研一年比一年难,占考研150分的数学真是拉分的关键。如何学好数学就成了考研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像应该听哪个老师的课,用哪本资料,刷谁的习题,这种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界考研人。
其实对于考研数学课程及资料选择的最好的方式是:听几个老师前面1-2节课,看看他的讲课风格你是否喜欢,是否适合你,对比选择,然后进行名师组合。习题资料也是一样的方法,先做几道题看看,每本习题的优秀题目可能在不同的学科,我们然后进行组合使用。像A习题册高数不错,B习题册线代不错,C习题册概率论不错,那就做其中不错的部分,其他的不要做了,考研就是争分夺秒,不要做意义不大的事情。
我考研数学复习时高数部分主要跟的是刘喜波和武忠祥老师,线代当然是李永乐老师啦,概率王式安老师,题的话刷的是660,选这本书主要还是它配有晓千老师的详细题目答案的讲解视频,可以对自己难以理解的题目,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其实,选哪本资料都可以,只要适合自己就行。
#考研# #考研建议#
考研数学的最后一公里,660刷题全复盘和使用经验?
考研数学是考研中最重要的一科,而作为考研数学界最有名的老师,李永乐老师的660题可以说是考研数学练习册中编写最好的一本书了,因此,学长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如何榨干660的价值。首先在学习完复习全书基础篇后,就可以开始做660题了,这个时候切记不要求快,要求细,求认真,每一道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下笔,做完一遍以后,一定要听一下配套的视频讲解课,不要以为自己每道题都会就可以不听了,因为老师的解题方法要远远优于我们的方法,在听课时尽可能把老师讲过的每一道题的做法及其拓展的知识点记在题的下面,当把660道题全部听完并把老师讲的方法全部记住以后,你会发现考研数学不过如此。当然,在考前两个月内一定要在刷一遍660,在考前把里面每一道题都要牢牢记住,一旦把660题全部学会了,考研数学120+也就不难了!
考研全书选基础篇还是提高篇
最近有不少学弟学妹来问我,说学长我们高数基础内容复习完了,但线代以前没学过,该怎么学习,选哪本资料呢?好像李永乐老师团队有两本考研数学复习全书,一本基础篇,一本提高篇,我们该选哪本呢?
第一个问题,没学过线代,该怎么办?哈哈,拿出资料来学了。学弟学妹也提到了李永乐老师的两本书,这两本书非常好,我去年3月底这两本书都买了。这两本书都把考研数学知识点罗列地非常详细,所选题目也是非常经典的喽。
第二个问题,选哪本的问题。选择哪本资料要看你基础和期望的考研分数。如果如果你对于一些本身数学基础较好的,数学课考试成绩能达到80分以上的同学,建议直接使用考研数学复习全书(提高篇)。如果你数学基础一般,大一大二高数挂科,甚至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都没有学过的话,那最好还是从基础篇学起吧,一步一个脚印,先打好基础吧。后面强化阶段可以入手考研数学复习全书强化篇。#考研# #考研数学# #23考研#
教育
2022-11-02这里我们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阶段、强化阶段以及最后的冲刺阶段。
1. 基础阶段:5月——暑假开始
完成高数、线代、概率论的第一轮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1)看基础班视频+做笔记
2)浏览一遍课本(官方标配: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上下两册、《线性代数》以及浙大出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做完对应复习全书(第一本必备考研书籍)
2. 强化阶段:暑假——九月中旬
加深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慢慢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掌握解题技巧,从而不断去提升自己的解题速度。
1)看强化班视频+做笔记
2)第二遍刷复习全书(是时候去串联知识点了)
3)增加做题量(做强化班对应的习题集,比如《张宇题源探析经典1000题》、《汤家凤接力题典1800题》(二选一)等)
3. 冲刺阶段:十月——十一月上旬
这个阶段赶紧要开始做真题(网上买历年真题)了。
1)对于在真题中出现的错题,要认真记下来,对于解题思路、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技巧都要熟稔于心。(这可是第一手资料!)
2)再次回到复习全书,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以及依然不会做的题再次回顾,确保完全掌握。
4.模拟阶段:十一月中旬——十二月
1)这个阶段,各个老师都会出真题卷和模拟卷,选择哪一本其实不太重要,选择其中一本就可以,只需要注意,每一道真题都务必认认真真完全弄懂!
2)而模拟题,作为考前的练手即可。无需因为错得多而气馁,这毕竟和真题有差距。
Attention!
1)看教学视频的时候,边看边记录,之后整理笔记的时候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2)每天可以列一个list,睡前总结当天的复习状况,确保对于自己的复习进度有清晰的了解。
3)不要觉得看懂答案解析就懂这道题了。大部分时候,看懂答案≠懂这道题,最终还是要不断动笔去操练,去演算,只有从头到尾不看答案完整做对过一遍,才能算是真的掌握了这道题。
4)做题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真的通过这些题目掌握了对应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