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三本学习英语专业好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二哈同学2022暑假总结
1.完成《中国古代故事》《呼兰河传》《列那狐的故事》三本阅读,科普杂志七本,《兵器知识》共8期
2.英语:RE-1五个单元(15篇文章)+练习的学习。
3. 语文:完成两本名著《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草房子》的精读学习;3篇作文初稿及2次精改;预习五上语文+练字帖
4. 参加两个夏令营:
军事夏令营,科技夏令营
5. 参加四场比赛(市赛+全国赛)
6. 参观电影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世界机器人大会。
7. 运动:羽毛球集训
8. 数学:自学举一反三4(a+b版),习题正确率90%以上
真是个满当当的假期!
英语专业现在已经基本接近饱和了,这全国的高等院校中开设本专业的院校有600多所,这些都是公办本科大学开设的英语专业的院校的统计,三本大学本身就是应用型大学,所以想选择三本大学的英语学专业,还是一定要慎重的,必须冷静,理性,科学,合理的进行选择。
英语专业在不同的大学也是不同的专业方向,它在师范类大学是从事使英语教学管理工作的专业方向,在财经大学主要是财经领域的英语专业方向,在医科类大学主要是医药英语专业方向,在民航类大学主要是航空英语,所以该专业在不同的特色的大学是不同的发展方向,在石油类大学主要是培养从事石油工程领域科研和技术翻译资料里等专业方向的。所以你选择三批本科大学的英语专业,一定要认真研究它的专业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潜力,兴趣爱好,再做出选择。
如果你所就读的三本大学的英语专业实力和特色都相对逊色一些,建议你还是努力学习,发奋向上,考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为自己拓展脱光,将来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外交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湘潭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周具有强大的专业实力。
考研答疑:老师您好?,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是15年毕业于一所三本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专四一次过,专八第二次才过,打算今年考MTI,因为希望以后的工作与说英语有关,最近几年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但都是日常的口语,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很一般……之前有老师推荐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她说都是口译专业比较好的学校,但是后来又推荐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觉得比较稳,,正式开始学习还没多久……因为决定考研比较晚,所以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考,本来打算向您咨询一下推荐学校~但是刚刚看到您说的口译的工作并不多,以后还是当老师???瞬间更傻了,更觉得是不是应该放弃,直接去考老师,谢谢老师,打扰您了——————————————————————————————————————答:现在英语专业基本上都是当老师,即使口译专业研究生,也很难找到口译工作。尤其现在疫情爆发,外贸受阻,国际关系又不是很好,口译需求更是减少。但考研还是必须的,没有研究生文凭,就业很难。你基础可能不是很好,建议考个够得着的学校,考取是王道,推荐广西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如果想考外国语大学,推荐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都是很难考的,你老师推荐得不符合实际情况。人生路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沉稳如松
2022-10-30一个老朋友的女儿,29岁,本科是老三本,英语专业,研究生就读于省城一所211大学,期间国外交流学习一年,因此有两所学校的学位(国内和国外的学校都有学位授予),现在在省城一所三本学校当老师(没有编制),听她姐姐说,学校工资不高,但在外面挣的钱多,平时在几所培训学校兼职,一节课400元,每周十多节课(主要是双休),每个月最少两万出头,最近又准备换工作了。这样的例子好像很多,同事的女儿是学播音主持的,本科也是老三本,研究生考上了中央传媒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签约了一家电视台(也没有编制),每周上两天班,其余时间不用去台里,她便在培训机构兼职,主要是普通话培训,一个月也是三四万。北京的那个女孩,当初可以在省城一家电视台进编,但她不愿回来。父母肯定希望她回省城,在父母眼里,没有编制的工作,一点都不稳定,在孩子眼里,一个星期的外快,就超过体制内一个月的工资,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父母希望孩子安安稳稳,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就好,孩子觉得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太没意义。不过,能留在大城市里,机会还是多一些,平台还是不一样,年轻人选择留下来,锻炼几年,闯一闯,还是很有必要的吧。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会如何选择呢?我们儿子当年也没“放”出去,主要是他爸爸和姑姑极力反对,加上正好碰上2020年疫情,就“留”了下来。不过,他已经多次表达出要离开体制内的想法,我不置可否,不敢支持,因为就业这个未知数太大了,也不想反对,因为年轻人耗在体制内也确实有种备受折磨的感觉,最终他能不能坚持下来,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