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南大学在广西河南江西黑龙江等省招不到学生你如何看?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广西考生很少人填报,即使填报的看中的是医学类 。而广西抛档线低于非985、211的广州医科大学,说明考生冷静与慎思。
这么一说,倒是想起来我自己所在的专业,也很少有广西和黑龙江省的人,同时,海南,湖南这些省份的也很少,我在想是不是因为这些省份的考生的整体观念不同的原因,比如在有的省份,就都认为某一所大学很好,在有的省份,却认为另外一所大学很好。河南考生我所在的专业倒是有,而且成绩还比较好。
至于中南大学为什么在黑龙江,江西,河南招不到考生,一个是学校知名度达不到,学生有其余更合适更划算的选择,一个跟招生力度,录取分数线都有关系。
当年我们同学有去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成绩还不错的一位同学,那个时候,我就不明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哪里,哪个省份。可能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考生不太知道这个中南大学到底是在哪里,有什么吸引人的选择点,可能同样的分数差不多的,就去到了其他的学校。
另外考生还是更希望去一些自己心目中知名度高一些的大学和地方,及时分数达不到要求,也可能会选择去一些中心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像黑龙江本来就在最东北部,比较偏远,可能对于中心城市的选择和向往稍微多一点,要不然就在自己本省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我自己当时在得知高考分数和录取分数线之后,选择了几个一本A大学,然后去年名字简称,哪个读起来好听就去哪个,可能是当时对于北大这样一个听起来朗朗上口的名校的执着,当然了,我去的不是北大,是排名前十几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中南大学,是985大学,其厚实的学术底蕴,良好的声誉,深受广大学子们的喜爱。
针对广西、江西、河南、黑龙江等省招不到学生的情况,要客观看。
其一是往年中南大学在这些省份招生的分数过高。过高的分数,令考生望而却步。高考每年只有一次,备考的难辛是每个考生都难以忘怀,谁都不希望去冒险,这样将中南大学予以仰望,使学子们失去了去中南大学求学的机会。
其二中南大学是埋头干实事的大学,不搞学校宣传。现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对大学适当的宣传,也是学子们对其认知的一个途径。
总之,中南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大学,考进了中南大学,就是学子们成为国家栋梁的有效途径。中南大学在湘楚之地,为楚有材,于斯为盛呀!
中南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有三分之一选择本省就业,去东三省就业的仅占0.84%。
其中辽宁40人,吉林22人,黑龙江18人,远远低于东三省籍学生人数,仅仅相当于广西的零头,同为北方省份,辽宁和吉林的总和甚至不如西北内陆的甘肃,表明东三省不仅吸纳省外高质量人才的能力匮乏,就是本省学生也不愿意回家乡就业。
深造方面,本科升学率约43%,其中约85%为国内升学,深造比例和出国人数均不乐观,作为双一流A和985高校,这个深造水平在同类学校中较为落后。#大学生就业# #东三省# #东北#
985,211高校,哪些对河南考生更友好?
不考虑体量问题,从单校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吉林大学、武汉理工、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海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新疆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招生人数都在500以上,人数多,机会也更大。
从省份上看:
首先,北京作为高校龙头,对河南的生源分配并不突出;北大相对于清华,更友好些。
第二,对河南考生友好的省份(招生总量大)第一梯队是陕西、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第二梯队是湖南、安徽、山东、新疆和海南;第三梯队是甘肃、宁夏、青海等偏远省份。传统的南方省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不管从单校招生规模还是从全省招生总量上看,都算不上友好,体量大、招生人数少。
中国素有南北之分,从地缘上看,这种招生政策的倾斜也不足为奇。毕竟南北人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民间习俗的差异,有时也会实实在在影响大的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
明白了这些,考生就要针对性地做好准备。985,211这些高校都是皇冠上的明珠,是我们眼望星空的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城市和学校,作出成功几率最大的报考选择,让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发挥作用,成功属于明年的你。
#985##211##河南高考#
winter
2022-10-30第一是地域原因,几个省份距湖南较远;第二是风俗原因,这几个省份较其它省份还有差距,人们的思想以及眼界可能还不是特别广阔,太多数人都想待在本省,毕竟熟悉,有安全感,不愿意跳出舒适区,因为外面不仅有机遇,而且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