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考研,本人感觉自己对经济学的知识吸收理解得很好,可以选一些较好的财经类院校吗?该怎么选择学校?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对财经类东西比较关注并不等于适合考经济类的研究生。考经济类研究生首先得把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好几本书都弄透,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各种分门别类的经济学的书背的很熟,能分析具体问题才行,其次,经济学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很多是原版书。 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考这一门,首先建议你先把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书借来读一下。读得进去,读得很懂了之后,再决定要考哪个学校,仔细读一读参考书目列出的书籍。 其实,考生物技术类的研究生也很好啊,我有两个同学都考的生物类的研究生,一个在南京农业大学,一个在山东大学上学。 跨专业得慎之又慎,不能平一是兴趣就去考,而且你现在大四了,感觉来不及了。因为跨专业考研得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
2020年山东省专业录取分析——经济类专业全解析[灵光一闪]21届山东家长考生报考必备❗️抓紧收藏!
高考报考中,专业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分析了解各专业录取情况,后期将以专业为单位整理2020年山东省录取情况,供大家参考!
今天先来看看经济学大类下的经济学类专业,在专业分类上,经济学类下包含9个专业。
从今年山东的录取分数来看,录取最低分排行前五的有:北京大学692、复旦大学684、中国人民大学680、中央财经大学669、南开大学669,有72所高校都在600分以上。省内优质院校中山大645、山威621、中石油611、山财579。录取最低分在青岛黄海学院469分。
从选科来看,基本上大部分院校是不限选科的,部分有选科要求,比如:复旦、中大要求物理/化学、华中大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具体选科要求还是以招生手册为准。
@高考志愿填报魏老师的几点报考建议:
1、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如税收和货币政策等等,属于研究型专业,适合想深造的学生去学习,本科就业难度比较大,建议做好考研的打算。
2、数学基础要好,尤其是经济统计学,会有较多的编程课程,难度比较大。
3、经济学类比较看重院校出身,首选985、211、双一流或者财经类院校。
4、就业一般是公务员系统、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或者财经媒体、金融系统等等,前景还是不错的。
下图为2020年山东省经济学类专业录取最低分从高到低排序?计划报考的家长考生记得收藏,明年报考必备[灵光一闪]
还想了解哪类专业?欢迎积极留言[玫瑰]
关注@高考志愿填报魏老师,持续解析其他专业,分享更多报考干货!
#教育爆款我来说##教育微头条##微头条名师团#
全国各省市比较好的财经类大学名单
近些年,经济、金融类专业可谓是受到了广大家长和考生们的热烈追捧,因此,不管是本科录取线还是硕士研究生录取分数线都是居高不下。
而经济学门类,包括经济学类、经济与贸易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其中近些年比较好的有互联网金融、国民经济管理、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投资学、经济与金融等专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全国各省市比较好的财经类大学名单。
金融学研究生的择校大致可分三类: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财经类大学金融专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研究生在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包括地域,兴趣和今后的就业问题。这些方面可以参考考研论坛和考研网的建议,但不要盲从,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还可以看一下同专业的招聘信息,对今后的就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网上的一些择校的建议,切勿人云亦云。
报考经济学专业,如果未来想到公司里或者政府机关就职,地缘因素比较明显。而且一般比较好的院校都在上海、北京两地。同时,报考时要考虑毕业后想留在什么地方工作,想在什么地方谋求发展,就业或者创业,还是想继续读书,争取留校任教,或者到一些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这些问题在择校报考时最好妥善处理好。 #新高考##新高考专业##就业与高考专业#
当然可以,但是考研人数逐年
递增,考研难度也逐步加大,你也要做好失败的心里准备。同时你也要努力学习,比别人更加优秀,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同时注意学习方法,劳逸结合,祝你早日考研成功!
金毛大汪汪
2022-10-26你感觉你自己对经济学的知识吸收理解的比较好,但是经济学专业是一个大而空的专业,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家或者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知识理论,专业前景的最新动态;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公民个体的消费与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选择经济学专业必须要有独特的思维和宽广的胸怀以及超强的视野,还有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另外,所选择的经济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否则一般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业是相当艰难的。所以,对经济学专业的选择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要谨慎冷静,理性科学地做出评估才能够进行选择。
你想在财经类的大学中学习经济学专业,建议你可以报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湖南商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