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有没有研究佛学的专业?,大学有没有佛学专业,有没有佛学专业研究生,北大有没有佛学专业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出家人的另一个世界~甲措】
一直行走在路上,遇见过很多人,接触过很多人,很多人的认知里对于出家人就是不学无术,逃避社会,出家去过自由简单的生活,其实你错了,他们不是不学无术,反而他们的知识水平储备是最多的。
如果您去过五明佛学院,你就知道,在那里博士,博士后,海龟,留学生是最多的,有趣的佛学不只是读书念经,还有文学,哲学,建筑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佛学,北京大学硕士专业有宗教学研究方向佛学。
甲措,1994年出生于四川阿坝州,从小选择出家学习,除了日常学习佛学,他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摄影摄像,因为很多人第二份职业,比如木工,建筑师,画家,画师,等等,甲措第二份职业就是摄影师,除止之外,八廓古法藏香创始人。
图一到图三是他的工作相片,记录当地大型文化非遗活动,摄影摄像,还有阿坝州的点点滴滴,གནས་མཆོག་གི་ཡུལ་གྲུ། དག་ཞིང་གི་རྔ་བ། ,神山净土 秘境阿坝#晓龙眼里的内蒙古# #晓龙带你去旅行# 。
大学里肯定有研究佛学的专业,比如设在宗教专业、哲学专业之下。
不过,研究佛学并不等同于学佛修行。佛法并非仅仅是一门学问,佛法超越了哲学、学问、宗教。
真正学佛修行,需要解行并进,行解相资。寺院、佛学院的学修一般应比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更为全面和实用。
和尚禅师就一定比我们凡夫俗子更能看透人生意义、更懂人生真谛么?
答:并不一定。
人们往往容易把所谓的高僧大德神化了,认为他们具有无上智慧,是彻底开悟、悟道的人。因此,网上就会看到很多类似“一禅小和尚”讲情感的视频,咋一看很有智慧的样子。
我曾经也很好奇,为什么网上很多情感号很容易吸引一大波流量呢?
后来我逐渐发现,任何人,买几本情感类书籍,自己也可以天天做视频做“情感导师”。可问题是:那些所谓的情感教学视频里的内容,包括和尚讲情感真谛的视频,说得都对,但就是没有一个是啥新鲜内容,网上早就可以搜出成堆类似教程或秘籍攻略。
我有一个大学女同学,考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然后也做了头条账号,于是当起了情感导师。但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单身n年了。讽刺吗?她粉丝眼中的情感教主,实际上只是一个“读书人”——讲书里写的东西揉一揉后重新端出来。
所以,类似现象的本质在于大家缺乏逻辑思辨能力,缺乏理性。情感导师绝不是纸上谈兵或考一个心理咨询师就能充当的。诸多情感文或情感教学视频,性质和心灵鸡汤无异。你以为的情感导师,也许毫无实践经验,她只是比你多看了几本书或者多考了一个证而已。之所以网络上情感文或类似软文、自媒体账号最容易吸引流量粉丝,因为情感是大家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无论你是失恋期还是热恋期,网上总有适合你的情感软文向你推送,只要你曾经点击浏览过一个类似视频或文章——背后的事实是,你已经被大数据算法推荐了。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深山修行的和尚并不比我们凡夫俗子更能看透人生的意义;浸在故纸堆或象牙塔里的人,只是多了思考的时间而已。然而,诸多人生终极问题并不是想的多了就成了“导师”。一个未经历三千红尘的和尚,人生大半躲在深山里,他凭什么就比凡夫俗子更能看透人生真蹄呢?和尚又凭什么比普罗大众更懂感情?为何大家要相信这种和尚就具有大智大慧、洞悉人生真谛了呢?
逻辑学的两大功能,一是驳斥谬论,二是优化表达。常年在深山念经修行的和尚,他对《金刚经》的理解绝对比不上正儿八经研究佛学专业的学者正宗。所以,如果你看到有头条账号上和尚解读《道德经》或《金刚经》,那你得分清楚了,他是何种解读方式。如果是类似于当年于丹解读论语那样,用心灵鸡汤方式解读经典文献的,但你作为一个读者又抱着学知识的态度鉴赏的(即理性读书方式),那不必看,此种解读纯属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而已;但如果你是感性读书方式的,那也许心灵鸡汤式的解读正合你胃口,而且往往让你觉得“有智慧”。
p.s
最后以一个实例结尾吧。读书的两种不同方式:理性读书(求知识型)和感性读书(求智慧型)。比如《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这句话的白话翻译并不难,通行观点认为,这句话中的“习”,是指“温习”或“复习”。
然而也有一种感性读书方式,比如已故的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他曾在讲座中说到,大家都理解错了,这句话里的“习”是“习惯”的意思。孔子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学的东西要自然而然养成习惯。
看吧,曾老师的解读方式,很另类,但确实很有“智慧”。然而,如果从学术角度来探本溯源,从古汉语、训诂学以及《论语》全篇上下文内容等角度分析的话,这句话里的“习”,绝不是“习惯”的意思。
那么,大家读书是该感性读书还是理性读书呢?
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思考了。
沉稳如松
2022-10-26冥想成“年轻秘技”?诺奖得主证实延长端粒30%,3个月或逆龄20岁
冥想起源于印度,和打坐类似,佛教中禅宗高僧常常用闭关静思的方法寻求顿悟。
在西方人看来,冥想是一种身心治疗的方法。坚持42年冥想的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管理1400亿美元,曾说过,他的成功,就是冥想带来的。就连比尔盖茨也在笔记中提到, “冥想是对大脑思维的训练,就像运动是对身体肌肉的训练一样。”
人们普遍认为,冥想能让我们沉浸在“安静且专注”的状态中,能够实现身心放松。而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冥想除了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外,还能延长人类寿命。
一、诺奖得主研究:90天冥想可逆龄20岁
早在2009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伊丽莎白博士发现端粒与端粒酶与人体寿命的密切联系,从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在当时的实验中,她发现生理年龄增长越大,细胞中的端粒越短。经过多年试验证实后,伊丽莎白团队进一步提出观点:冥想三个月可以延长近30%端粒长度,相当于倒拨生命时钟20岁。
起初,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发现端粒长度与精神压力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弄清二者之间的关联。伊丽莎白博士团队耗时四年,从收集到的58位母亲血样中,得出结论:母亲所承受的压力与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水平成反比。
于是研究者们进一步开展实验,寻找能够 “干预拉伸”端粒的方法,以实现获得人类延寿研究的重大突破。于是伊丽莎白瞄准了火热的“冥想运动”。最新的实验在香巴拉山脉进行,科研团队招募了239名60-70岁的女性,她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90天的冥想运动。
这些女性每天要进行2小时的冥想,科学家们定期记录其血样中端粒及端粒酶等重要指标变化,制作关键指标曲线图来观察冥想对人体延寿的效果。
经过三个月的封闭研究后,伊丽莎白博士在《OXID MED CELL LONGEV》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实验中83%女性的端粒长度延长将近三分之一,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细胞更加“年轻态”,相当于生理年龄逆转20岁。
二、冥想虽有用,但“时间成本投资太高”
研究一出,不少网友误以为“打坐就可以长寿”。实际上,在实验中,冥想是进入一种打破思虑、感知万物的状态,这需要冥想者深度沉浸。有冥想者曾评价:“我真正的通过冥想,感受到了自己生命河流的那种流动。”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想要实现加利福尼亚实验中的每日两小时沉浸式冥想,也并非易事。甚至有人直呼:“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投资太高了。”
三、脱下“洋外衣”,冥想“回热”东方
冥想在中国早已有了几千年的传承,古之圣贤曾说过:“一切大智慧皆从静定中来”。古代儒学讲究“静坐修身”,其实就是冥想的一种形式,但碍于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因此冥想似乎总有一顶神秘主义的帽子。
如今有关冥想的研究已涉及到神经学、细胞学等各个学科,从微观细胞到宏观行为认知,都有着扎实的实验数据证实冥想在延缓衰老方面的积极作用。
曾被看作“玄学”的冥想如今也褪下神秘面纱,从西方流行回国内。Keep运动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起,每月有30万人在站内搜索“冥想”关键词。在科研成果支撑下,人们对其的追捧不再是为了那层洋外衣,而是从专业角度开始审视这项运动。
只是2015年逐渐火回国内的冥想,显然还未完全被国内医学市场接纳,毕竟冥想领域研究还缺少从微观角度和运作机制的研究,想要彻底打开国内市场,仍然有很长的科学之路要走 #每日养生小常识#
关注@番茄健康 每天分享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