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有哪些?怎么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四重进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即实现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发展。基于新任务新要求,本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克思主义而立身,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宗旨。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日常中心工作之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同样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层面着力。以科学研究支撑教育教学,以教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理想状态。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提在于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正是找到了这一救国救民的真理,才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道路。因此,研究、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的书斋式学问,而是要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要注重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政治方向,在充分尊重学术自由的前提下,保证学术研究的政治立场坚定。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核心在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基于鲜明的时代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造,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们只有抓住当下最突出、最紧要、最核心的现实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当中寻找到理论增长点,围绕着当前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激荡,产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才能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也是高校学生思想和精神的指引者,更是思政课改革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力军,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推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必须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从多个方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目前来看,根据高校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规定,各大高校都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了思政课教师人数,优化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进一步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应着重从内在驱动因素层面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
一是要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思政课是一门铸魂育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其中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其他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党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及思政课改革创新相关文件的学习,实现理论学习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在持之以恒地理论学习和使命教育当中培育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其立德树人的使命感。
二是要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首先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同感。思政课不是一门一般性的知识性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化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任务。这就决定了办好思政课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锤炼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解决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同时,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也指对思政课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认同感,对思政课政治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其科学性,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使思政课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
三是要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一方面来自教书育人活动中学生的正向反馈,高校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性群体,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从政治立场、教学技能、科研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成长,这样才能使其在教学当中有更强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来自学术研究中的成就感,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学术研究机构建设,积极促成学术团队的组建,开展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完善科研评价标准,设立基金项目予以经费支持,为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搭建优质的学术平台。【作者马晓琳 刘敏,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 #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黑白
2022-10-26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增强师生关系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今天学习时看到一句话,是李希贵老师说的:“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不由纳闷,教育学怎么可能是关系学呢?
教育不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吗,和关系学有什么关系?
好奇查了一下李希贵这个人,才发现这个人很有意思。
他是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开创了教育的新模式。
在十一学校,学生入学前的半个月,所有的老师都要提前熟悉每个学生。
有的人就纳闷了,学生还没入学,怎么去熟悉学生呢?
他们会通过问卷先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爱好等等,以便一开学就能有一个相对温暖亲密的交流,如果学员的名字有多音字的话也会提前和学员确认读哪个音,真的让我感受到特别的平等尊重。
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是回到他们的主题“教育学就是关系学”
他们认为教育的开始,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当学员第一天就对教师产生了好感和兴趣,后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学习再也不是老师带着学,而是学生主动学。
突然想到自己小时候,好像也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了那一科,讨厌那个老师随之也讨厌那一科,赌气的让自己和老师作对,那科成绩也随之降低。
如今有人提倡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感情进而促进学习这种新的模式,自然更加开心。
当有一天真的能出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全班同学的1/40,相信我们中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你认为“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吗?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看法,欢迎一起留言讨论[心]
#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