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各位学长,我是大一数学系新生,想提前自学高数,应该用什么课本呢?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当年读高数#
文革后期我初中毕业去技校学习,一天路过新华书店居然看到一本简版的《高等数学》,附页写着为大中专学生使用。我当时囊中羞涩,忍痛将身上尽有的几毛钱买下了该教材。因为当时教材奇缺,又是花光了自己仅有的财富,所以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艰苦。
当时在技校学习,再加上自学,有一定的数理基础。要知道文革中,中小学基本关门,中学里学工半年、学农半年,在学校里挖防空洞,制作砖块,备战备荒。虚度岁月。根本没学到多少知识。并且我就读的中学是一所民办中学,没有高中部。以至于刚上技校时摸底考试,许多同学有理数四则运算都不会。我也常常出错。也不知当时哪根神经搭错,想想还是要读点书。
我当时完全靠自学,初读该教材,有如天书,记得开始讲极限,引入伊不希隆-德尔塔的概念。完全不懂,依样画葫芦,终于知道了怎么求极限,后来讲椭圆方程,看得懂推导,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再后来终于明白了怎么求导,怎么做微积分习题等等。当时技校有个数学老师是复旦数学系毕业的,文革中贬到我们技校。经常去请教,给了我不少帮助。这本教材最大的好处是,每章后有习题,书末附偶数号习题答案。
要说我当时为什么能自学高等数学,是因为技校里有文革前留下的一些教材,印象最深的是一套上海空军二技校编的数理化高中教材,我从图书馆借出后自学了一段时间,再加上不耻下问,终于有了点基础。
读完以上的简版高数,再读我父亲书桌上一本精装硬皮的解放前出版的高数教材,书脊上三个漂亮的镏金大字:微积分,顿时感觉可以入门了。再后来高考恢复,挤上独木桥。又在学校里浸淫多年,乐此不疲。再后来投身工业界。如今常常在头条上胡说八道,遭人嫌弃,唯高数带给我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终身受益。为什么要学高数?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有些人的说教就是胡说八道!
数学系不学高数
《高等数学》是作为非数学专业的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医药类、农林类等专业的教材。您现在就读数学系应该学习门类更细、更专业的各门数学课程,而不需要学习《高等数学》了。
#为什么数学系的学生不学《高等数学》# 高数对数学系来说是一门大杂烩课程 数学系有更加细分的课程
建议你先过英语四级和学好编程,数学系的专业课,只要按照你不缺课,及格很容易。
同济大学的就可以了,如果感觉得心应手,很轻松,就换成哈工大的。
数学系大一要学数分和高代,不学高数[抠鼻]
刘道玉1981年被任命为武大校长后,四处网罗学术人才。
他从贵州山沟挖来下放的北大教师张尧庭,又把北大胡迪鹤教授调入武汉大学,不仅使数学系增加了实力,而且引入了北大优良的研究学风。
之后刘道玉校长又利用中法两国在武大建立学术交流中心的契机把北大法语老师叶汝琏调入武大,担任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接着刘道玉又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挖来郑克鲁。郑克鲁是晚清维新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之孙。
在物理领域,他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调入田德成教授担任物理系系主任,从暨南大学挖来黄念宁教授。黄念宁的父亲是国学大师黄侃。
曾在狱中自学高数、资本论和英语的杨小凯被刘道玉邀请到武大经管院担任讲师。1996年杨小凯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一位叫毛咏计的留学归国人才听说武大教育改革搞得好,放弃清华的聘请,专门写信给刘道玉,加盟武大,后来担任经管院院长。当时武大的经管院被公认为全国5所最好的经管院之一。
易中天,邓晓芒,李敏儒等人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都以同等学力考上武大研究生,毕业后又在刘道玉校长的支持下破格留校任教。
易中天是胡国瑞教授培养的唯一美学研究生,经教育部长特批留校。为了把易中天留在武大,刘道玉校长当年分配5个本科毕业生给新疆作为交换。
刘道玉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武大人才辈出。泰康保险创始人陈东升,小米创始人雷军,人福医药创始人艾路明,中国现代设计奠基人王受之,著名调查记者王志安,1药网创始人于刚,作家熊召政、池莉,著名主持人窦文涛等都是那个时期就读于武大。
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了解一下,哈哈哈!
数学专业的学高数?
称呼不叫高数 建议自学也要从数学专业的谈起
数学系白勺不学高数。数学系的基础专业课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还有些专业课比如,泛函分析,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偏微分,等等。
不过我建议你先学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有个经典教材,华东师大版,但是个人认为中规中矩无特色,推荐陈纪修版。另外还有菲赫金哥尔茨的数学分析也很不错,上面有个兄弟也推荐了,这本内容详实也比较厚。高等代数有个北大版,很多高校在用,不过我推荐蓝以中版,写的很好。
另外你也可以直接看外文教材,写的都很好,对以后搞研究也有帮助。
沉稳风度
2022-10-25数学系的学生不需要学高等数学,因为高等数学是数学专业里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微积分的杂烩。所以我推荐你去学我说的这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