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退休老人,热衷与关注和争论国家政治问题?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谢邀,这可老年人是没什么爱好的,退休后和老人在一起,只有聊这些,很多有爱好的,什么唱歌,弹琴的,打牌的,少聊这些,在一个,老了也没什么爱好,没什么什么追求,外部很多东西他们都不是很关注,没事只有看新闻,聊新闻,
笔者也即将面临退休,但退则退矣,称老人,则为时尚早!
退休的同志是不是热衷于讨论和关注政治问题,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身边不少的退休同志不是这样,他们更热衷于过家庭生活,热衷于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不愿讨论,过问是是非非的政治问题!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退休后除少数仍在政坛上参政议政的老同志,尤其是一些政协委员,议论一下时事政治,大部分老同志哄孙子,抱外甥,其乐融融!世界是年轻人的,也是那些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的,老年人要懂得激流勇退。退休后更要多支持,鼓励那些中、青年人,不要成为他们的挡路棍,拌脚石。
我是不主张退休同志热衷议论政治的,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然,我们退休同志一定要相信,庙堂之上的这些同志们,一定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围绕联想而来的争论在向意识形态领域靠近〗
这是在多个微信群看到有人将司马南此前“反对共同富裕的势头来势不小”的言论再转发所感。当然,一波跟评文章更是借此表达旗帜鲜明的政治意图和政治倾向。
限于“国有资产流失”与超常退休金而来的“分配有违公平正义原则”等议题,尚属就事论事,如果与“共同富裕”挂钩,事件注定走向意识形态。要承认很多重大社会事件皆与政治关联,这是社会生态决定的,特别是在强调政治敏感性的当下,人们都在争取更有利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
其实,既便就事论事已经凸显双方的攻势与守势,因为攻方几乎摧垮了守方的道义基础,在特定语境和生态下这带有致命性。经验表明,只要道义基础不稳,便被置于辩解表白地位,结果就是跟着别人鼓点跳舞,并且因话语权走弱而被人追着打。
具体来看,原本二者社会形象都不是当下状态。联想作为吃螃蟹者辉煌了很多年,但近年来屡陷舆论旋窝,或因自身漏洞或因处理失当,总之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每况愈下,这次更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司马南从早期被誉为反伪科学伪气功斗士到后来是非缠身,长时间走在下坡路上,但这次似有东山再起味道,至少在某个阶层和一定时空内有此趋势。
当然,只要我们将这一公共事件放到更深层次和更宽阔时空思考辨析,结果会有所不同。这里试图超越事件本身分析问题,并不是基于站队和倾向性而来,主要还是笔者习惯于追求理性,也就是放下个人好恶和最大限度避免站队。
跳出事件本身讨论问题,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
其一,民营企业的“原罪”。熟悉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者一定清楚,在产生资料完全为国企掌控,“投机倒把”是大罪的情况下,个体户和私营小企业要想分一杯羹,必须运动掌权者,这个过程中就运用了潜规则,因此产生腐败。所以,以今天的标准衡量那个阶段走来的企业,恐怕没有几家轻松过关。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成因。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有个阶段理论界提出“腐败合理论”,“腐败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与此有关。
理性分析,即便当下也少有企业独善其身。一直是反腐重灾区的山西和内蒙煤炭产区或煤炭业,已经清楚表明官商之间难以切割的关系,能够正确处理“亲”“清”二字者比例不是太高。这其实也为大批落马官员所证明。所以,追溯企业“原罪”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理性客观而非理想主义。
正如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论观点,不能以当下的现实评价历史要求古人,任何事物都要放到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社会环境中衡量。以今人要求古人,没有人经得住拷问,就如同所有质疑者,如果将自己放进去一并接受考评,未必仍然那么理直气壮。
其二,涉及指标性民营企业的定性和处理,一定把握好就事论事还是立标与释放信号。二者反映到处理问题上差异很大。如果是前者就必须避免引起社会舆论的过度解读和连锁反应,尤其力避公众误以为因舆论所致,这样会形成示范效应。
很多事情看起来是非对错一目了然,但深入其间便发现问题的复杂性,放到更大时空又是一种评判结果,至于上升到政策制度层面则需要战略考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是非对错评判。这一点可以回想当年邓小平处理傻子瓜子雇工事件,便获得深刻启示。
需要借此强调的是,由于剥削概念理论深印于全社会的思想深处和价值系统,即使政治意义上的剥削阶级已经消亡,仍然被一些人用来衡量事物,稍有不慎还会影响决策和重大问题处理。问题是坚持剥削思维和价值观念,可能很多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措施都要推倒重来,由此而来的社会冲击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不可掉以轻心。
到这里需要明确个人态度或判断,因为攻防两家实际上各有基点且遵循着不同的逻辑系统而不能轻易下结论,若要提点希望,一个是希望联想高管将个人收益大头放到股权上来,而不是拿国人一般不太认同的畸高薪资和退休金,那样对大众心理上的冲击会小很多,至少不会失去太多同情分。
另一个是希望我们社会尽快廓清或厘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原罪”,并且还要明确哪些归到体制制度不健全,哪些由参与游戏者个人所承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每遇舆论风波都化为社会热点,这不是法治社会应有现象。
怎么解决?比如明确一个追溯期,让各方有所遵循。如果短期内不会作专项决定或决议,那么就如同释法,由权威部门从六中全会决议中作出相关解释。
这一点很社会意义很大,为什么“民企退场论”、“一场深刻变革正在进行”……,屡屡掀起大的社会波澜?除了大多数人对中央大政方针缺乏深入把握,主要还是无法找到权威界定。
一旦先富群体或阶层认定趋势已成,大限已至,或许一场经济领域的大变革真的到来。问题是目前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状态和社会就业是否能够承受如此风浪,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任何公共事件都存在狭义和广义,关键是裁判方选择从哪个入口进入,最终落到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乌克兰打个仗,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搞“窝里斗”?现在大量的普通民众,以及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的“门外汉”疯狂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头条里因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爆发了激烈的争论,甚至到了朋友绝交的地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这种争论,完全是意气之争,非常肤浅,极其浅薄。不管是谁挑起这样的争论,不是蠢,就是坏。
发挥余热。
目前我国的确存在着退休老人热衷、关注与争论国家政治问题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一是目前的退休老人大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经历过苦难与风雨,经受过爱国主义的强烈教育,家国情怀普遍深厚,民族与国家的人格观念突出。二是目前的退休老人曾经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亲身参与谱写了国家建设动人篇章,在这些老人身上不光是自豪,更多的是大时代激活的智慧。三是目前的退休老人贡献了国家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衣食无忧,正因为衣食无忧,才会产生心理上的更高需要,比如追求荣誉,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于是,他们凭着还可以的体格和充沛的精力、智慧,积极投身到国家政治发展等宏大的事业上,为国家贡献余力。
这应当是退休老人与年轻人的区别:代沟。
不敢说退休老人是出于家国情怀,但至少有一点应当肯定的,退休老人的人生经历,有过太多的坎坷与奋斗,而退休之后回看自身与社会,感慨不少,于是有了较多的议论,又因为退休,这议论与自己的工作和单位的同事领导关系不密切了,于是多与国家大事挂上了钩。
至于年轻人,因为经历较少,所以感慨少,而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自然也就与身边实际的人与事关系密切,因为与国家大事较为疏远。同样,不能说年轻人缺乏家国情怀,只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他们无暇顾及而已。
按常理,老人们对身边人身边事絮絮絮叨叨,忽略国家大事;年轻人好高骛远,多关心国事而高谈阔论才正常,怎么相反了呢?
闯出一片天
2022-10-24原因很简单,这些人都是从文革那个年代过来的,当时的口号是站在田头胸怀世界的。经年累月的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和红旗杂志上的文章,培养出来了关心国家大事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