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中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宽松?什么环境、条件更适合做科学研究?

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宽松?什么环境、条件更适合做科学研究?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5 个回答

  • 教育

    有本质区别。

  • 静以修心丶

    作为一名制造业的科研工作者,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说,要从各自优劣分两方面来看待国内国外的科研环境:

    首先,国内的科研环境相对欧美国家确实存在一些相对浮躁的氛围。其实就科研环境来说,确实存在一定非科研因素的干扰,这个情况其实全世界都存在,在这点上国内博士与国外博士的学习生活已经有很多案例分享,不多谈。但相对而言,我们国内的科研事业毕竟刚刚开始起步,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与观念的转变来慢慢进步。

    另一方面,国内科研课题的资金与项目优势是国外比不了的,这个国外当然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国内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课题,国家的投入相当巨大,人力财力是一般国家难以企及的。另外,国内巨大的市场与完善的全产业链也使得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带来巨大的收益与市场前景,也就真的能使一项新技术真正能有其用武之地。

  • 撩人心.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虽然有系统性逻辑,但对企业压力是结构性的。美国宽松退出,但实体回流、就业强劲、债务减少。东南亚全面向好。欧洲对俄罗斯胜局显现,副作用需要消化。中国纠偏后大概率放水刺激。需要一点耐心,并做最坏打算。

  • 沉稳风度

    美国的科研技术及设备应比中国早些或投入多些,加之体制原因,美国的科究自由度或许更宽松一点,民间及个体私人研究组织相对放松,这样可以放手科研,人才方面利用的更好,建议在国家监督范围内允许私企个人进行科研活动。

  • 良心宝贝

    温铁军:我们眼下最大的矛盾其实是“资本过剩”| 文化纵横
    当前,疫情、地缘政治、逆全球化等多重压力下,国内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如何发展?增长点在何处?如何才能保持稳定增长?如何处理共同富裕理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期,温铁军教授发表演讲,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一个主张:乡村和生态资源,正是应对资本过剩的“第三资产池”。
    温铁军认为,我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美国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输入通胀,二是贸易冲突,两者结合来看,情况不可能比1989-1990年的境况好。而从内部看,则是上一轮快速增长后,房地产市场这个“第二资产池”在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问题爆发边缘,被政策控制、遇冷之后带来的资本过剩,银行存款大量增加,但贷款找不到好的项目。
    他指出,国家要用7万亿振兴乡村,但现在没有很好的项目,那么就要继续推进乡村地区的“五通一平”,把基础设施建好,便于各种经济活动直通乡村。同时,在生态环境领域,许多潜在的资源可以成为良好资产,进入金融循环。可以把在建的省级产权交易所扩大到县一级,把各种乡村生态资源纳入融资考虑,这样既可解决地方招商引资难,也可解决银行放贷项目问题,从而使具有整体性、非标性、公共性的“空间生态资源”资本化,在县域内形成闭环,如此,才有望打造“第三资产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