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沈阳考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沈阳大学和渤海大学怎么选择?从就业和考研的角度分别说说?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你好,我是陕西省目前唯一正规注册的,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审批的专业权威机构一一西安市户县金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心的首席专家张老师,现在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在渤海大学和沈阳大学之间进行选择,肯定要选择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从大学的综合实力以及专业的综合实力等方面来看,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要比沈阳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好。
首先,从院校的综合实力进行比较,渤海大学的综合实力要比沈阳大学的综合实力强。
渤海大学是辽宁省省属大学,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科技路19号。
渤海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在第262名,其中,人才培养第306名,科学研究第212名;
沈阳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在第423名,其中,人才培养第406名,科学研究第457名;
所以从院校的综合实力进行比较,渤海大学的综合实力要远远超越沈阳大学。
其次,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实力进行比较,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比沈阳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好。
沈阳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440所大学里排在D类;
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440所大学里排在B/440,具有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绝对强大的专业实力;
所以,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都要超越沈阳大学。
渤海大学占地面积225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拥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计2万1900余人。
渤海大学非常美丽,在考察渤海大学的过程中,遇到了陕西杨凌籍的老乡,她在锦州市的一所军队医院里工作,她的老公是锦州市驻军的首长,她的娘家是陕西周至县,见到老乡,她非常热情,侃侃而谈。在她的言谈举止中,对渤海大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渤海大学工程和化学两个学科键入全球EsI排名前1%,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培养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熟悉汉语及中文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中文表达能力,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和语言文学教学能力,能够胜任我国未来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学,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汉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渤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点,专业的实力也非常强大,考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发展都具有广阔的前景。
国内985高校,TOP 10剩余席位之争,理性分析
1、大家经常讨论关于TOP10的剩余席位,985排名之类的,其实都毫无意义,不仅没有明确结论,而且地域差异极大。比如中国的三大经济区,中山在珠三角经济区碾压其他兄弟学校,南开在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碾压其他兄弟学校,同济在长三角经济区也碾压其他兄弟学校。比如最热门的武大,在找工作时,差不多的实力下,在广东很可能会被中大的抢走工作,在北京很可能会被南开北理的抢走工作。高校排名只在年轻网民中热传,而要知道找工作时你面对的是一个在十年前上大学的面试官。在一些国企,你面对的甚至是一个90年代上大学的领导。
2、个人提出几点:
(1)老牌工科就业不好不代表就拖累了学校的实力,评top10不需要考虑学生就业薪资,更何况人大同样有汉语言历史学哲学等大量不好就业的专业,跟生化环材无异,不要搞双重标准。
(2)同样,讨论学校实力跟地理位置无关,地理位置只会影响分数线,这也是我一直不认为北航强于哈工的原因。
(3)男女比例同样不影响学校实力,这里讨论的是大陆高校top 10。
总结:
全国范围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济哈工西交南开武大华科六校都很难分出胜负。想要从这六校中脱颖而出,过硬的实力必须拿出来,不然任何现阶段想要高半档的想法都是无理取闹。
其实像北京的北师,上海的华师,天津的天大,等一些学校,和上面六校也都是同一水平,在教书育人培养成材方面也都没有差别。更何况上面六校之间的差异更是微乎其微。
北航我没有列在其中,因为我觉得明显形成了优势,高半档的存在。但即便如此,很多南方的同学在排名的时候自动忽略北航,这已经足够说明光南北差异就已经很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处在华中的武大华科被议论的比较多的原因。
大家怎么看
我是竹韵挽清风,关注教育,科技、情感,旅游、文化,历史,诗词,生活方面的问题,点赞是对我的支持,关注是对我的鼓励,评论是对我的鞭笞,转发是对我的认可!#武汉头条# #今日头条#
注:图片来源网络。
沈阳师范的汉语言文学不错
#天津头条#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介绍天津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的文章,其中有一张师生合影照片。文章中谈到与老师们合影的同学们自称是1979级的学生,并称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这个说法,我不同意。因为新华职工大学取消工矿企业选送上学,恢复高考录取的首批学生是1978级。
我本人就是新华职工大学恢复高考入学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78级2班的学生。当年我们这批学生是在和平区贵州路中学参加的入学考试,是在河北路新华职工大学门外看到的发榜,贴的考试合格录取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00名学生名单的几张大字报,是按入学考试成绩的名次排列分别编了4个班。
1978年暑假期办理了入学手续,每个学期的学费是6元,1982年夏季毕业。每周上课时间是三个晚上与一个下午,直到1982年毕业。
我们上学时地点有一中(那时的一中都是平房)、南海路中学和新华职工大学的河北路口的平房校址。
那篇文章中的这张照片中第二排的几乎全是新华职工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教师,由于时代久远,很多老师我都记不起来名字了,但看到这些老师都能记起他们是教授哪个课程的。如古典文学的刘老师、文学概论(文学评论)的唐老师、现代汉语的肖老师等等。
特别是刘老师教学时,穿着一个棉祆,讲到情绪激动时,顾不上用板擦擦黑板,而是用右臂的棉祆袖子去擦,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刘老师及三个孩子在文革期间遭受了很多苦难,他们原住在河北路后搬到体院北九区。我在前年曾去过,已经找不到他们了。
我上学的时候是企业的装卸工,职大未毕业时已被调到公司的一个新组建的部门担任了劳资干事。1995年离开原公司后干过超市小老板、北漂在中国质量报社和中国消费者网(315网站)做过记者编辑与站长,做过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场所的代理商,后做过某交易市场的市场总监、总经理。在2013、2014年荣获过天津滨海新区五一劳动奖章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由于二十多年不在天津,与原来的同班同学的联系都中断了,原来毕业时的合影照片也找不到了。印象里只能记起几位同学,如在天津渤海证券退休的张志军、在天津日报社退休的苏连雄、曾在化工原料公司集体办的李士忠、在今晚报退休的姜维群及他的爱人,曾在外贸工艺品公司的赵景路、上学时就是中学教师的黄伟、孟广利、司法局新生医院的赵丽君、原在天津日报社印刷厂的黄庭章与他的在化工站工作的爱人(姓刘),曾创建天津青旅78-4班的孟宪林、在市财政局的白欣凯,还有很多想不起来名字的同学,如曾在水上公园财务科的女同学等等。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是想澄清新华职工大学恢复考试入学的首届学生是78级,二是想借今日头条找寻找寻我曾经的同学们。
下面我选用的几张照片均来源于网络,其中有来自“情系五大道”那篇文章里的,如有冒犯请原谅。
金色夕阳
2022-10-21“2017国际满学研习营”在吉林师范大学四平校区成功举办。
为促进海内外满学界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尤其在非汉语言文献利用上的经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开拓学术视野,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我校主办了“2017国际满学研习营”。
吉林师范大学满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小萌教授召集并主持了本次研习营活动,美国哈佛大学欧立德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杉山清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定宜庄研究员、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赵令志教授、四平市文管会主任隽成军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楠木贤道教授、范立君教授、许淑杰教授等组成专家组。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四平市文管办的14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研习营。
研习营期间,隽成军研究员、楠木贤道教授、欧立德教授先后作了三场专题讲座,研习营成员还前往铁岭考察银冈书院、铁岭博物馆、辽塔、开原古城,以及叶赫东城、西城、商间府城和布尔图库边门等历史古迹。
通过此次研习营,海内外满学界老中青三代学人充分交流,增进了彼此友谊,为进一步密切学术交往打下了基础。“2017国际满学研习营”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校在海内外满学界的学术影响力,推进“满族语言文化”特博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