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各专业怎么选?,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学,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招生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北京理工大学【985】王牌专业有哪些?
北京理工大学这座创办于1940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大学,也是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被美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
北京共有8所985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就是其中一所。
这座占地面积2820亩的大学,拥有21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等8个其他教学科研机构。
说到学校的王牌专业,那就得说说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兵器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一。
方向上分武器设计与应用工程、毁伤与弹药工程、爆炸理论与冲击工程、含能材料与特种能源、目标探测与弹药信息化、安全技术与防护工程等六个方向。
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去了科研院所和兵工厂工作。
另外装甲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等兵器类专业也是北理王牌专业。
北理非兵器类的专业也有几个很厉害,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北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一流专业。
另外还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也算得上北理工众多王牌专业之一。
总体来说北京理工大学还是比较务实,低调。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多国防获奖科研成果不能公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在民间“排行耪”中的评估。
从就业来看,北理工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国内一些骨干企业,比如航天科技集团、科研院所和航天科工集团等工作。
岁月如梭
2022-10-20#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 #专业选择#
专业解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理工结合、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在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从事有关的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验、教学等工作。
「课程体系」
1.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二次电池;
2. 主要课程(群):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应用电化学、材料表征的近代物理技术、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化学电源设计、能源材料与器件综合实验等;
3. 专业特色课程(3~5门):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储能材料与技术、化学电源设计。
「就业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其专业领域可以覆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能源存储与转化材料和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相关的领域和行业。
「工作类型」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诸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及证券分析等单位和机构的相关岗位从事新能源技术应用、科学研究、设计、管理、教学,以及动力电池、小型储能器件、不间断电源等的开发等工作。
「培养能力」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各种工程(如材料、能源等)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各种工程(如材料、能源、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工程(如材料、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各种工程(如材料、能源等)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2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参考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关注我,了解更多大学专业知识~
#知识分享# #教育微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