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所谓国学,主要是学哪几本书?

想咨询一下关于所谓国学,主要是学哪几本书?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教育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部——儒学经典:《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国学大成:《二十二子》(《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 静以修心丶

    国学要学的东西非常多。

    但是最重要的基础是——学会繁体字和文言文 。

    再來就是十三經、廿四史、諸子百家、文學集成,即各文學家作品,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小說。

    光以上这些,不知道用一辈子能不能学完。

  • winter

    国学说到根,就是礼和音乐,诗词实际上就是歌词。喜欢音乐,学下管乐,笙,箫,笛。书呢,除开公羊派和阴阳的书都可以,推仪礼和礼记吧

  • 教育

    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分析提问者的用意,应该是指狭义的国学。

    广义的国学是指只要是中国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畴,门类比较宽泛,有子、史、经、集等,内容浩繁,穷经皓首也读不完。

    狭义的国学是指先秦时期的文化学术,说的更窄一点的就是诸子百家的著述。

    由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着主导地位,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儒家和道家经典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更是每一个读书人必读教材。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形成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了解国学,就要寻找中国文化的源头,学国学就要从中国的源文化开始,这样才能掌握国学的精髓。

    建议读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著述,先读儒家和道家,再读墨家和法家,然后是兵家及其他杂家。

    • 儒家书籍主要是四书五经,重点读四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另外加上《荀子》。
    • 道家主要是《老子》(《道德经》)、《庄子》。
    • 法家著作:《韩非子》
    • 墨家著作:《墨子》
    • 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读懂这些书,基本上就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现代人读这些书还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最好的办法是借助研究诸子百家的现代名家注疏解读,这样既可以消除语言障碍,又能快速地掌握其内涵,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核。

  • 坏人。

    所谓国学,是中国人为什么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不确定哪几本书就构成国学。

    国学的学习是个庞大复杂的文化工程,广泛阅读,深刻思考,关注民生,琢磨人性深处的东西,穷一生,闻一道即可。

  • 金色夕阳

    《易经》何时成为群经之首?群经又指哪些经?

    金栋按:现在网络上多将《易经》称为群经之首,那么何时成为群经之首、而群经又指哪些经?

    据经学史料,所谓群经,指儒家经典十三经,即国学经部,亦称甲部,中国古代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分类中第一类的名称。收儒家经典及小学类著作。班固《汉志·六艺略》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

    所谓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名,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后《汉志》袭用刘歆《七略》编次儒家经典等书籍,称为“六艺略”。

    在先秦,六经之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如《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即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述《易传》。孔子删定六经之旨,见《史记·孔子世家》。以六经而言,《易》居第五位。

    至秦始皇焚书,《乐经》亡,故西汉始有五经之称,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2年),初置五经博士。《史记·儒林列传》说:汉武帝即位,“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此时五经之序是《诗》《书》《礼》《易》《春秋》。即西汉中早期,《易》居五经第四位。

    《易经》(广义),通常情况下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书,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于西周时期,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出自卜史官之手。《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编纂成书于西汉宣、元时期,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由于“传”释“经”文,《易传》大讲哲理,“论哲理、切人事”,故至汉代(西汉末)《易经》一跃而成为五经之首(与刘歆倡古文经有关)。如

    《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此时五经之序是《易》《书》《诗》《礼》《春秋》。

    又,在先秦两汉时期,五经之《礼》是《仪礼》,不是《礼记》,现在网络上多将《礼记》作为五经之《礼》,欠当。《经学历史》说:“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礼记》是“记”,不是“经”。

    《礼记》入“经”,始于唐代之九经。唐代分三《礼》(《周礼》《仪礼》《小戴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易》《书》《诗》为九经。宋代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如皮锡瑞《经学历史》说:“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

    要之,《易经》在汉代(西汉末)成为五经之首,在唐代成为九经之首,在宋代成为十三经之首! 一直流传至今。

    十三经具体有哪些内容?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自序》说:

    十三经者,我国古代之丛书也。《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为其中坚,余则附庸而已。

    以传统的观念,定其等级,则五经为“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为《春秋经》之“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义同注释);《礼记》为“记”;《孝经》虽独以经为书名,亦“记”也;《论语》为孔子之言行录,亦“记”也;《孟子》本列诸子,而其体仿《论语》,则亦“记”尔;《尔雅》集录汉代经师之训诂,又其次矣。

    以现代的眼光辨其性质,则《易》本卜筮之书,而寓哲理;《诗》本歌谣之集,纯为文学;《论语》《孟子》记孔孟之懿行嘉言,与诸子论哲理之书相近;《春秋》为雏形粗具之编年史;《左传》详于记事,亦史也;《公羊》《穀梁》详于义理之笺释,别为经解,而以大体言之,亦史也;《仪礼》记礼俗,《周礼》记官制,《尚书》记言者多,记事者少,皆史料;《礼记》半释《仪礼》各篇之义,半为通论,皆儒家言,《孝经》为后儒论孝之言,皆可隶之诸子之儒家;《周礼》,如余所揣度不谬,为战国才士之理想的官制,则亦可以成一家之言,而隶之诸子;《尔雅》直是杂录训诂,为字书辞典之滥觞。

  • 岁月如梦

    一年读700本书,不是吹牛就是读故事会之类的所谓的“书”。有的书可以快速读,有的书快读根本没用,不如不读。

  • 教育

    #国学# #博匀课堂# #商君书# 博匀课堂:
    博匀经典晨读(826):《商君书》—《错法》第一段:“治之本”。

    《错法》,错通“措”,是采取措施、建立的含义,法,这里主要是指“赏罚制度”。《错法》是论述建立赏罚制度的原则和方法。
    我们依然挑选几段来进行解读。

    原文: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道明。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诠释:
    我听说:古时的明君,建立赏罚制度而使民众行为不偏邪,施行政事官吏自发就能干练地做好,实行赏罚而使士兵战斗力强大。这是治理国家的三大根本。

    建立赏罚制度而能使民众行为没有偏邪,关键在于法制清明而民众可以从中获利;施行政事而官吏们可以自发干练地做好,关键在于职责分明。官吏职责分明则民众就能专注尽力在自己的农耕上;民众能尽力,官吏就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实行赏罚而士兵战斗力强大,关键在于爵禄的使用,让有功者可以得到爵禄,这是士兵们实实在在追求的。这里玩要注意君王赏赐有功将士以爵禄,一定要公开透明,遵循标准。能够做到这一点,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而如果赏赐爵禄不能做到公平透明,随意执行,国力就会越来越差。所以说,赏罚能否得到公平透明的执行,是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所在。

    那些国力被削弱,最后君王成为亡国之君,并不是他们没有用爵禄进行赏赐,而是执行的方法上出现了差错。所谓三王五霸的明君,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过是包含爵禄在内的赏罚制度,为什么他们的赏罚起到了如此重大的成功呢?也就是他们能做到公平透明。

    所以,圣明的君主使用他的臣民,重用他们必定因为他们的能力,奖赏他们必定因为他们的功绩。论功行赏的标准清晰并能得以公平透明地执行,那么臣民就都会竞相立功。治理国家能够让臣民都拼尽力量去立功,何愁军队战斗力不强呢?

    今日思考:
    奖罚资源是领导者领导团队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重要的领导手段。对于奖罚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是对于一个人领导力重要的衡量纬度。奖罚制度要清晰,围绕战略关键点展开,执行要公平透明,紧抓人性。这样才能发挥赏罚机制的作用。

  • 岁月如酒

    所谓的国学主要学的是古典中的选集。所谓的选集就不是成本大套的书籍,选集就是在成本大套书中选出几段经典。就是把所有古籍中的经典片段挑选出来再汇集成一本书,这叫选集。也可以说是提取精髓去除糟粕。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应该学的国学。目前还没有人去整理编写国学选集。我想在提倡国学的前提下,这本儿书即将会问世的。但是我没有这么大的学问,这本书绝对不会是我能够写出来的。

  • 金色晚霞

    国学,也叫汉学吧,就是指中国人应该知道和至少略知一些的知识,普通人启蒙可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诗经》尔后读点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就可以了。

    做学问的人,教书育人的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孔孟之道,老子旬子,《史记》,《论语》,《孙子兵法》,《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本草纲目》中再去拓展视野,丰富汉文化知识。

    最后成了大师,除了汉学,还要懂点《乐府》,研究下《文心雕龙》揣摩下《张草汉碑》修为点《金刚经》《道德经》。最后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代,姓啥名谁,吃过那种的米,喝过那条江的水,自己有多渺小,祖国有多强大。

  • 左岸

    所谓“国学”,就是将“中华民族远古政治哲学著作”与后世所有“伪易,伪老子,伪儒家(包括朱王曾)”站在“做人处世,道德教条”立场上的注解——混为一谈于“追求个人功成名就富贵荣华”。

    除此,还有其他定义吗?

  • 金色岁月

    1902年,梁启超提议创办《国学报》,几年后,章太炎发起“国学讲习会”,而后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分别是1.诸子学,2文史学,3制度学,4.内典学5.宋明理学。6.中国历史。此后国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就是指我国特有的文化、学术。和最早国学一词的含义“国家设立的学校”特地脱钩。


    上述国学,不仅仅包含了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几乎包含了古代中国一切成为典籍的学问,大概除了《九章算术》《齐民要术》这类技术性较强的。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即使作为文科生,文史专业的硕士、博士,想要完全熟悉上述国学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普通人士想要了解,读一读唐诗宋词,论语、老庄,史记、资治通鉴就差不多了。若时间有限,多看看头条上古代文化、历史等,也都是国学。想要求全是不可能的,最好是找准一个兴趣点学下去。


    尤其要注意成年人不是为了学而学,最好能学以致用。比如教育孩子要按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等孩子经过冥思苦想,努力求索而不得时,再去开导他,启发他。”不能整天唠唠叨叨。如此看来,国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并不是死的知识,而是能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