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各大数据中心全部建立在贵州?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成都头条#成都是不是一坐被高估的城市?
成都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
1.缺乏本土龙头企业,谁能料想到堂堂四川省会的第一大民企竟是做饲料、禽蛋奶加工的新希望呢?说实话,成都的经济模式像缩小版的上海,作为西南大区的中心承接了大量央企、高校、科研院所。同时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又形成了涵盖民计百态各方面的国企—事业单位体系。
再者,仰仗着其在多群山深壑的西南地区的独特区位,不少民企与外企也会选择在此建设分公司或办事处。若说外资在申城建立的是大中华区总部的话,那它们在成都所建设的,便是统摄西南乃至整个西部的大区分部。这样的总(分)部经济给成都托了底,无论经济局势怎样变化都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冲击。
但本土企业孱弱带来的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成都缺乏行业内的话语权,多半时间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位置,给人做代工、外包等利润率低的活儿,难以提供足够的高薪岗位不说,也不能为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政收入——毕竟,在如今的分税制度下,分部也逃不开被总部吸血的宿命。
以成都的互联网、IT行业为例吧,市值超过500亿的本土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只剩下名不见经传的一些小企业,连五险一金跟双休都做不到的那种。可即使这样,成都的IT、互联网岗位数放全国仍能排第六第七,为什么呢?本土不兴,全靠外省、外国的大厂分部来凑,如腾讯成都、阿里成都、华为成研所、成都字节等等,规模还是有的,只是核心的研发岗少,多客服、销售、附属工作室。
其实,光看川大、成电这两座985高校的毕业生流向的话,成都对于大学生的吸纳力在整个中西部都是首屈一指的,基础很好。可在后续的人才补助上却不够用心,隔壁武汉将“留住百万大学生”提升为上层意志的时候,成都多少还在吃当年低房价、低内卷的老本。
16、17年那阵成都房价不贵,1.5万都能买到二圈层以内地段、房型比较好的房子了,租房成本也低,生活成本相对适中,且重点行业的发展飞速。对于当时的毕业生而言,若是专业碰巧对上了成都的优势产业,那留在成都真的可谓是件安逸之事——工资可以、房租不高,家里支持一下房车都能在30岁前解决。
可现在成都的房价已经不便宜了,且外来人口相较五六年前可谓是暴增,但高薪岗位来来去去也就那些,虽有提质却并没有跨越式的井喷。所以现在的成都开始变得很卷,考公考事业编进机关,以及大厂的实习机会那是黑压压一群人抢破头去。
原先还只是四川省内、最多加上重庆的年轻人来卷,现在不少甘肃、贵州、新疆等大西部省份的年轻人也因区位、发展前景等因素选择来到成都发展。当然了,这肯定是好事,说明成都的人口吸引力正不断提升,吸引范围也从省内扩大到省外。
但问题在于,就业岗位(特指高薪岗位)的增速赶不上人口流入的增速,再加上成都“轻二产、重三产”的产业结构,能吸纳大量普工、技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不兴旺,而较发达的“分部经济”对员工的学历要求相对更高,最终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一边是学历不高的四川人往外省大量流出,一边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外省人向成都流入。
四川地市上读书读不走的年轻人,往往十八九岁就去广东、浙江等地进厂打工、学手艺做活计,又或者去开店做生意了,这部分人的流出比例非常之高。成都倒是想留住他们,可四川的民用工业不够发达,工厂还是太少了,难以满足旺盛的务工需求。
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四川人,哪怕只是读的普通二本,留在四川工作的意愿就要强太多了,宁愿工资低一点也不出省。至于普通985、211成绩中等的毕业生,那成都可以说是他们最适宜的舞台了,因太顶尖的清北本QS top20硕们只适合去京沪或者欧美高就。
但光靠四川一地所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不足以满足当地那样多国央企、机关单位与大厂的需求,故你会发现,在成都工作的外省人多半集中于互联网及IT、医疗与教育、央企部门之中。这部分人群的求学履历也有个共性,即多半在成都或周边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就近选择留在此地。
不过呢,其他批评成都的缘由,如什么气候不好啊、饮食偏辣啊、人均GDP低啊,那都是很次要的因素。
气候不好?那长江流域的95%以上的城市论气候跟成都别无二致。论冬寒,南京武汉的1月均温较成都只低不高。论夏热,那除了贵州,几乎任意一个长江流域城市都热过成都。
再说人均GDP,虽然成都的人均GDP只有8.46万元,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为4.21万,人均收入占GDP的比重约50%,说明GDP转化为工资的效率还是过关的,经济质量还是在的。而某些城市(不点名批评了),人均GDP动辄12万、13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成都还低是怎么回事?
最后补充下1月底出炉的七普四川人口迁徙数据,整体来看,全方位强于成都的大陆城市也就只有这五个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也是为什么,四川人口仍能被广东跟浙江继续大量虹吸的原因。
必须要有大数据,这是我们科学管理,发展的技术要求!
能从局发展规划好贵州省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好,更多的信息采集资源建起,经济发展起来更有活力!
#贵阳头条#
刚看到两个数据:
一是贵州大学新校区建设迄今累计投入约70亿元,高等教育真不是一般费钱。贵州这种经济欠发达省份办大学真是不容易,从中央到贵州,从部省共建到双一流学科建设,贵大真是得到了鼎力支持!
二是贵州大学2500余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超千人,占比44%,博士真是不少啊!且外省籍博士越来越多,看来贵大的人才吸引力正在逐年增强,看来博士们的最终归宿大多还是高校科研院所。
国家设置5所高校,为大数据中心科研基地,是比较科学性的均衡分布,其中有2所是西安交大、哈尔滨工大均是理工类高校,另3所是东北财大、南京财大、贵州财大,属于经济数据网络统计与金融工商管理类高校,国家是以地理环境方位的战略眼光均衡分布,和政策性倾斜度,与大数据中心联络互动,将大数据统计科研基地,设置在这几所财经大学也是必然性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金融、商业、经济贸易、生活扫码消费、人脸识别消费等任何一切智能化,都是以财务经济数据为主流的关系,与数据网络统计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贵阳成为国家大数据中心,将贵州财经大学打造为国家大数据统计科研基地,是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标配,贵州财经大学环境优美,加之政策扶持将会奇迹般的脱变为贵州一特色。
贵州应该建立一所全世界顶级的大数据大学,要知道每个一线大城市都离不开相关专业性标杆的大学。希望贵州的领导能有这个意识和觉醒吧
完全没有必要。
其一,贵州很多高校开设有大数据相关专业,有的本科高校还有专门的院系大数据二级学院。现在各高校的培养规模已经很大,足以支撑贵州大数据战略。
其二,大数据的价值在与其他产业融合,高校专业建设也是融合型,单设一个大数据大学未必有利于人才培养。
其三,现在直接设为大学几无可能,需要先设为某某学院,若干年后有研究生才能升格为大学。到那时,省里战略重点应该已经有所调整。
这个工作就是贵州的工作,贵州要成为世界大数据中心,要成为中国的数谷,没有一所专门围绕大数据中心,就体现不出大数据中心的具体事情,只有一所相应的大学来匹配,才能够产生大数据效应和效益,是的大数据在目前还没有哪个上升到研究的程度,兴许某些重点大学自己进行研究和研发,但是,没有专门的大学来进行研究与研发,可怕这个大数据不能长久,大数据就会断送它特有的本质。大数据既然可以为我所用,就要下决心来研究和研发它,把大数据真正搞好,使之把潜在的大数据的实在意义全部挖倔出来,并成为世界大数据的中心……
教育
2022-10-17要有培养大数据人才的学院,要有吸纳顶级的大数据团队、创建应用研发中心及政策和规划。不是只在几栋房子上贴上大数据中心或修条数据大道就成数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