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今年怎么了?很多省不管一本二本都征集志愿多次还招不满学生?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我大河南两次就完了 抢着上
高额的学费让很多家长和孩子望而却步,宁愿放弃选择读公办专科,还能学个一技之长。
那些高收费的学校看到今年的招生情况也该反思反思了,国家也该管管了……
所以说,与其一次又一次地降分录取,还不如直接降降学费,也许比降分数更有效果。
现在的家长学生都知道报考热门专业的重要性了,花几万块钱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而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就是专业要对口,热门专业肯定是学生抢着报考了。特别是体制内报考,如果不符合专业要求的话,直接连报名资格都没有。竞争是相当激烈!很多一本、二本的专业太冷门了,毕业出来也难找工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家长和学生都提高了了解高校的专业的能力,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只看学校不看专业了。
先把民办本科和公办本科分开,让人看明白之后就能分析出来了。关键是20000学费和4000元左右学费让人看明白
首先第一个是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问题,因为大多数高校近年来逐年都在扩招,而考生总数在逐年减少,所以越靠后的本科学校招不满的情况就越多。像今年广东肇庆学院,一次性比去年扩招几千人,类似这样扩招大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学校不在少数,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分一本二本了,统称本科大家都可以报,那么靠后的学校自然生源就少
第二就是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了新高考,高考的录取由以前的院校为单位变成了具体的专业或专业组。冷门的不好就业的专业肯定就没人选。今年中山大学国家专项计划爆出多省录取分数线才400多的核心原因就是放出来的专业很差,考生都是拿脚投票。云南考生521分捡漏北大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报的是谁都不想去的护理专业。那么对于那些学校也不出名,就业前景还差的专业,自然就没人去选
所以在第一轮志愿填报被剩下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大多数人不要的,你再怎么征集志愿,考生投档的意愿也不大,还不如回去复读或者报个好就业又便宜的公办职业院校来的实在
现在高校的竞争都具象化到专业的竞争了,没有好的就业前景和升学质量,很多专业会在未来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我是美成生涯黄老师,专注新高考改革5年多,服务过五省区上百所高中,近期我将把我这几年的咨询经验和案例逐步拍成视频材料放到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谢谢!
可怜呐,七八万人竞争459个学校几千个志愿!河南考生关注!一本第二次,二本第一次征集志愿,今天九点开始下午六点结束,没有降分录取的可能,也没有降分录取的政策!河南考生真是难!
目前,广西高考的录取工作已进入高职高专的录取阶段,按照录取日程表,本科的录取是结束了。根据计划表,可以看到原计划一本是计划进行两次志愿征集,二本是计划进行三次志愿征集。但是实际上,一本征集了三次,二本征集三次,一本多了一次征集。
之所以要进行志愿征集,应该是正投时,填报志愿的考生人数不够,招录的学校没有招到原先计划数的考生数量,不得不在正投结束后,进行志愿征集。因此出现了一次、二次甚至三次征集。今年,广西的一本就比计划的日程表多了一次志愿征集。是因为前两次志愿征集结束了,还有部分大学的招录数没有达到计划数。那么,是不是只要没有录取够计划数就一直征集呢?
原先,我也以为会继续,但是通过今天查阅资料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2021年就存在部分大学的计划数出现空缺,最后也不录取的。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我做了两个表,通过两个表,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有部分大学的一些专业就没有录取到计划数的考生。(时间、精力有限,只收集了北京的大学和985大学的情况)
北京的大学中有15个大学(系部、类别)的文科、理科都存在部分专业没有录取或者是录取不满。理科不论是人数还是专业都远远多过文科。
北京以外的985大学中有21个大学(校区、分校、类别)同样存在专业录取上空缺,文科就三四个专业,理科有一大串专业,人数也远远超过文科。
北京的大学有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和北方工大四个学校空缺太大。京外的985中有东北大学、哈工大、武大和哈工大(深圳)有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哈工大和哈工大(深圳)分别有25和21的缺口。[捂脸]
出现这么大、这么多的专业空缺,难道去年(2021年)没有进行志愿征集吗?显然不是。而且表格看的数目,仅仅是表示对应表格里的专业的空缺,并不是最后都直接不招录考生。
分两种情况:1.大学名称前带“*”号的大学,在专业出现空缺,经过征集后(也可能不征集),用别的专业通过超计划数的“超录”模式不上了空缺,最后把院校的总计划数全部用完,甚至还“超额”完成录取。之前提到的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就是这样的情况。北方工大,虽然也用部分专业超录了8人,但最终还是没有能补完9个空缺。京外的985大学中大部分也是这个“超录”模式处理空缺的。
2.部分超录后,仍旧补不完空缺的大学有:北方工大、北语、中央民族大学、华北电力、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吉大、吉大(预科班)、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交大(医学类)。一共有34个计划数没有录取,其中理科31个,文科3个,最大“浪费家”东北大学和它的分校,一共浪费了10个计划数。
(特别说明:表格里没有名字的北京大学和京外985大学,都没有存在专业空缺的情况。)
在所有大学的“超录”中,最抢眼,最慷慨大方的是北理工、哈工大及哈工大(深圳):
北理工出现了13个空缺,在进行部分专业“超录”时,从自己的最负盛名的“徐特立英才班”抽出了10个计划外的录取名额来“顶缺”。[耶]
哈工大就更“出彩”,居然一口气拿出22个计划外的工科试验班(本硕博连读)的名额。这一波操作,真让人觉得这个本硕博连读不值钱了?但是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要想进入这个班,却不是这么简单的,号称精英中的精英。看着查到的资料,我都不知道哈工大是咋想的?[what]
哈工大(深圳)一样是令人费解,拿出来进行“超录”的专业居然是热门专业: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这三个专业。就为了补上21个却空,至于要花辣么大的“代价”。
最后还“表扬”一下出现了11个空缺的武大,拿出来“超录”的专业居然是法学和计算机。[赞]
不可否认,34个的专业空缺,令人惋惜,但是有上述的惊喜来补偿也是令人稍微满意的。
2021年有这些意外惊喜,2022年还会有吗?拭目以待吧。[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广西高考# #志愿征集# #2022高考那些事# #热门专业# #本硕博连读# #大学志愿我来说# #高考填报志愿# #优势专业# #来宾头条# #柳州头条# #南宁头条# #我要上头条#
一本征集志愿的多半都是些不入流的辣鸡专业。比如,专业冷门,不好就业,读了等于没有读,啥也不是。还有可能就是所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听上去高大上,其实就是花钱买一本的文凭。
至于二本征集志愿,公办二本可以肯定的是部分专业也是偏冷门个不好就业。
还有就是现在二本三本合并了,有些所谓二本就是以前的三本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这些院校,因为没有教育经费,所以学费很高,少則一万多,多則2,3万,试问大多数家庭哪有经济条件支持?其次,办学实力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很难就业。
现在社会网络发达,学生不好被忽悠了。还不如踏踏实实学技术,好就业才是王道。
现在大学生满地都是,原因是什么想到大家也都知道
这些学校估计不是学生向往的学校吧。
山西省内高校征集志愿,反反复复为哪般?
历时11次,征集志愿公告从第5号到第15号,2021年山西省高校本科征集志愿工作全部完成。于今天上午11点截止的第16号征集志愿公告已经没有了山西省高校的身影。
为什么有些高校会一直停留在征集志愿名单里?为什么招生人数和志愿填报人数相差悬殊?事出反常必有因!
表面原因很简单:生源招不够,有缺额,没人选。第一志愿没选也就罢了,那就赶快征集志愿。可是有的高校多次征集志愿,都很少有人应征,就是没人选,你说气人不?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高校排名和社会认可度的综合体现。
如果说投档最低分数线已经毫不掩饰的真实展示了一所高校的排名和社会认可度,那么征集志愿院校,则向人们展示了真实背后的真实。很现实!有些高校,有些专业社会认可度就是不高,总是志愿填报的冷门。
我整理了山西省招考中心公布的历次《山西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征集志愿公告[2021]》中的山西省本科征集高校名单。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第一批本科A类院校,共4次征集,多次征集的是山西农业大学。
(2)第一批本科B类院校,共3次征集,多次征集的是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大同大学,其中山西大同大学就两个缺额专业,分别是中医学和临床医学,但是缺额很大,两个专业加起来缺额超过300人。
(3)第二批本科A类院校,共2次征集,没有了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大同大学,但学校也多了,分别有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吕梁学院、太原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和山西能源学院这6所高校。除了吕梁学院的采矿工程(煤层气方向)专业和长治学院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缺额较多外,其它几所高校的缺额都是个位数,不多。
(4)第二批本科B类院校,共3次征集,征集院校多,而且缺额较大,最后剩下的是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工学院、山西科技学院、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以及定向征集计划的长治学院和运城学院这7所高校。其中,定向征集计划的长治学院和运城学院定向西藏就业,但是连征3次,都没有一个人应征。
(5)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共有2次征集,第一次征集,山西的院校只有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和山西工商学院这2所高校,缺额不是很大,并且已经征集完成。第二次征集是在10号晚上到今天(11号)上午,征集名单里已经没有山西的高校。二本C这两所山西的高校能高效率一次性征集完成,倒是很利索。
为什么多次征集志愿无人应?从这十多次的征集志愿公告,你会想到什么?
#山西高校# #报考# #本科# #征集志愿#
陈....
2022-10-15钱钱钱,命相连,大学生三四千工资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