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新闻传播考研该怎么准备?有没有一体化的资源平台?

想咨询一下关于新闻传播考研该怎么准备?有没有一体化的资源平台?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教育

    海外高科技人才“肉身回国”之后, “技术回国”将撬动更大规模不方便回国的人才为国效力。互联网行业的“国之重器”呼之欲出。

    国内一家互联网平台上发出了海外高科技人才“技术回国”召集令(图一)。

    仔细看了这份召集令,就是希望海外高科技人才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与经验通过在线课程与文档方式传回国内,他们给出单门课程最低20万人民币的承诺。

    他们要求是海外理工类博士学历、5年以上科研或企业研发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专业类别全部聚焦于我国高科技短板行业如:芯片、工业软件、生物医药、仪表仪器、医用设备、材料产业等。

    其实,细想一下,这种召集海外高科技人才“技术回国”方式也有很多优点:
    1、 没有那种技术不可以通过视频和文档来传播的,而且技术传承面更广,与他们“肉身回国”只能带动身边同事一般才10来个人相比,这种“技术回国”方式能带动全国同行业成千上万人的技术进步;

    2、 回顾最近20年我国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历史,确实有很多人回国后做出了非常大的成绩,但也有相当一大部分因为科研环境、创业环境、个人机遇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毫无建树,这其实也是影响他们“肉身回国”的最大顾虑,而“技术回国”方式就完全打消了他们这种顾虑;可以让“技术回国”相比“肉身回国”的人才规模可以翻10倍以上规模增加。

    这两种优势综合计算下来,就是可以促进国内几百万高科技行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召集令的理想让人激动,现实问题是吸引这些海外人才“技术回国”的钱从哪里出??

    召集令底部附图里面也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将平台打造为高科技技术传播与课程资本交易一体化市场,利用市场化的资金转换为支持他们出高科技课程的资本。

    举个例子: 假如召集令图片里的生物学家颜宁教授能来科创客上课,我肯定愿意去投资她的课程,情怀是一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投资这类高新技术课程可以赚钱,这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多年智慧积累的在线课程, 接受我们的投资,带着我们一起赚钱,这不比炒股买基金更香吗?

    能从高科技人才培养的角度解决我国存在的关键短板, 而且是多个行业产业同步破解难题,商业逻辑也完全可行,科创客平台绝对配得上“国之重器”这个评价,因为国内互联网行业能解决国家级战略需求的平台太少。

    我也在网络上搜索了科创客平台创始人的历史背景资料, 他自己本身就是非常专业的互联网创新大咖,10年前就是媒体报道几百篇了,属于互联网行业的资深创业老兵,通过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真的可以看清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

    科创客平台创始人有远大梦想、战略眼光与专业创新能力超群、执行能力强、创业历史公开透明,同时能满足这几项条件的创业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支持,果断关注@科创客李群林

  • 教育

    新闻学与传媒论文发表,新闻知识杂志,职评有效放心投


    新闻知识杂志,“双高”型新闻学双核心期刊,可用于职称评审加分、考研保研、课题与项目申报,是各级人事部门评定各级职称和科研成果验收有效认定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新闻院系列为研究生必读刊物。刊号齐全,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专家审稿严谨,编辑专业认真,栏目丰富,出版周期短,见刊快。

    新闻知识杂志征稿
    ★投稿信箱:xwzs001@sohu.com

    【期刊简介】
    《新闻知识》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由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大型新闻学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61-1022/G2;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3629;邮发代号52-188。创刊于1984年7月1日。
    本刊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被列为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新闻院系列为研究生必读刊物,是我国中文期刊中的“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双高”型双核心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办刊宗旨】
    创刊以来,本刊保持在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上的较高品位,融理论性、知识性、新鲜性、实用性于一体,密切关注新闻界的热点和新闻改革的难点问题,及时提供这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广泛传播新闻知识和新闻工作信息,并一直致力于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和对新闻工作人才的培养,努力促进新闻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为提高新闻业务水平而服务。
    本刊为新闻专业从业者、新闻理论研究者、业余新闻爱好者、大中专学生及各界爱好新闻的人员提供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传播、新闻经验交流、学术研讨、新闻理论研究成果综述、论文发表的平台。

    【主要栏目】
    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改革探讨、探索与争鸣、媒体观察、现代传媒建设、网络与新闻、采访生活、得奖新闻采写谈、写作研究、业务讲座、成才之路、视听天地、地市县报园地、企业报园地、通讯员之友、知识林、信息窗等30多个栏目。


    【稿件要求】
    1、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本刊投稿请一律用电子稿件,且采用Word格式。
    2、在题目下边写清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在投搞时确定并排好先后次序。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3、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立论新颖、论据充分、书写规范、文字精炼。文章内容不得与现行国家政策和法律相抵触,不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领域。文稿字数以4000字——5000字符为宜。作者所投稿件(含图表)文责自负。
    4、来稿严格按学术论文格式要求,附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及出版日期。
    5、来稿随附作者详细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单位、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在文章后面留下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手机、通信地址、邮编、邮箱、QQ等。
    6、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攻关项目,请标注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于文章作者姓名、单位下方。
    7、本刊因工作量大,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8、为了保障版权和作者的著作权,本刊严厉禁止一稿多投和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9本刊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凡投向本刊的稿件,本刊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的作者请投稿时注明。
    10、本刊来稿必复,如采用,将在15天内通知作者。本刊来稿或所约稿件15天内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或修改通知的可另投他刊。
    11、鉴于3600字符以内的文章结构相对不完整,理论深度不够,不能阐述清楚问题,因此对3600字符内的文章本刊恕不受理。
    12、本刊所发论文将为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龙源国际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凡投向本刊文稿一经采用即拥有在本刊出版物及相关网站刊登的权利,若有异议,来稿时请予以注明。
    13、国内外相关媒体出版物及网站转载本刊文章时请注明文章来源于本刊,并须征得本刊同意。

    刊社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新闻知识》杂志社
    邮政编码:710054
    投稿邮箱:xwzs001@sohu.com

  • 教育

    【融媒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力提升需范式创新】融媒时代的到来,使高校舆论引导传播方式转变成为可能。融媒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媒体接触习惯和接受心理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校舆论引导力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产品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需求。
    增强载体供给的对象意识。高校以闭路电视、广播台、校报、展架、橱窗、报栏等传统媒体为核心的宣传阵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载体,曾发挥了重要的校园舆论引导作用。但在融媒时代,它们却呈现出理念滞后、传播方式单一、平面化且变速慢、吸引力观赏性欠缺等弊端,其校园舆论引导作用正逐步减弱。当前,打造属于高校自己的校园数字化融媒平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舆论的关注度、信任度成为重要课题。建设校园数字化融媒平台,不只是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市场调研”和思维跟进,从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出发,了解掌握基于大数据分析支持下的大学生阅读习惯和内容喜好、内容创作和形式呈现、分类推送和参与行为、热点和难点、兴趣点和敏感点,以此构筑从大学生体验感出发的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化产品。
    提供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式、服务式产品。校园数字化融媒“中央厨房”建设,是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需要推动从内容、形式到方法、手段的创新。沿着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形成随时随地、随处可见的融媒产品。以服务为宗旨的校园融媒建设,是一种创新与突破,一改以往贫瘠的表达方式,按照学生期望提供更合适、更科学的学习平台,凸显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以照片、视频等形式为突破,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融合的新方式;以海量信息有选择优质推送等内容突破,并辅以体验方式和互动方式,在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新鲜感的同时,传递主流价值;以鼓励受教育者主动发声的传播技巧优化,利用学生喜爱的融合教学方式,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生活的“黏性”作用;以传播时空的优化,弱化单向灌输的劣势,形成课上、课下一体化学习时空,也“留白”独立思考空间。作为全体学生思政教育的阵地,校园数字化融媒平台的教育功能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工巧匠。校园数字化融媒平台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方便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知识学习。借助集成化的校园数字化融媒平台,可实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宣传及成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建设校园数字化融媒平台,需要一支保持技术敏感度的师生队伍。平台建设要着力塑造自身的多元媒体气质, 注重媒体间的融合与互补。校园媒体形式各异, 要力求通过优势互补, 创造共同繁荣的局面,需包括传统及新媒体手段,综合校园报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便于阅读与保存的优势,校园网络宣传快捷的优势,校园广播短、平、快、覆盖性好的优势,户外橱窗直观便捷的优势,校园公众号最前沿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同时,平台作为校园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文化宣传、思政课堂创新及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基于先进、灵活、开放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将各类基础数据存储于云端,并有效整合和管理各类媒体,形成权限分配、信息发布、内容审核、实时传播等标准统一的融媒体平台。因此,需要一支政治素质高、熟悉校园文化宣传手段、对大众传播革新怀有浓厚兴趣并善于学习先进技术的师生队伍,整合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协作共享,才能制作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融媒产品。(作者韩承敏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高等教育# #教育# #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