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

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想继续读博的话,学什么专业适合刚刚好就业?

想咨询一下关于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想继续读博的话,学什么专业适合刚刚好就业?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良心宝贝

    我朋友读博士快抑郁了,怎么安慰?

    初中同学,关系很好,一直保持联系,他高考去了一个二本,后来发奋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硕士,后来又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第三年了,一直感觉他挺拼的。但是最近跟他聊,他给我说他最近特别难受,最大的原因是他陆续知道很多老同学都在一二线大城市买房-成家了,他感觉自己还一无所有。我想安慰他,但觉得这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安慰。。。

    @达夫观察 私以为,读博只适合三类人:1、家庭条件特别特别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2、兴趣非常非常浓厚的。哪怕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对这一个东西非常非常感兴趣。不吃不喝也要把研究做出来那种人。3、有能力发文章,但是家境一般,兴趣也不是特别浓厚的。有能力发文章意味着有能力毕业。

    毕竟,同龄人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对比外面的世界博士还在象牙塔里换谁心里都会失衡吧。即使最后学有所成好像也缺失了青春的某些部分。如果家境优渥一招可破,买车、谈恋爱,边学边玩。

    换句话想,本来农村普通家庭,你26-27岁硕士毕业了,普通工作四五年到博士,一样毛钱存不下,一二线安不了家,博士读了起码这个安家的概率大了不少,家里条件不行的,我真诚建议读博然后找教职,解决居住和学区房问题(教职自带各类附中附小),然后对象就找个长远眼光的女生,一块儿存着就行,学区解决,户口解决,房子的事儿就不是一个必然焦虑的事儿了,到时候一堆的人才房,共有产权房之类的,存几年肯定买得起。

    而且,论学术环境的话,欧美造假灌水的比比皆是。这个一方面是语言问题,另一方面是圈子问题。很多国外高校很喜欢招国内博士做博后,但是很少留他们做教职,说白了人家认可你的能力,但是希望你永远只是打工仔。现在学术话语权基本掌握在欧美手里,国外找教职推荐信很重要,你不是人家圈子里的,人家当然不会带你玩

  • Zhang123

    有日本厂商说中国难以掌握EUV技术,或许事实如日本厂商所言

    JSR是全球最大、也是技术最先进的光刻胶企业,是ArF光刻胶、EUV光刻胶最大供应商,但同时JSR是一家美国资本渗透成筛子的企业,就像脚盆鸡的政府那样。最近其来自美国的CEO Eric Johnson就表示,尽管中国推动自给自足,但缺乏行业基础设施将使中国“非常难以”开发领先的芯片制造技术,这里的领先制造技术就是EUV光刻技术。“我认为中国也很想发展自己的 EUV 能力,以及这些东西的生态系统。坦率地说,我认为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21年工程院院士吴汉明也提到,让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做一个光刻机是不现实的,因为ASML光刻机供应商超过5000家。当然他的EUV10万个零件的说法就不讨论了,没必要。这儿笔者想说的是,无论是JSR高管说的中国难以掌握EUV技术,还是院士说的让一个国家或地区做光刻机不现实,此类说法还是直指两个核心点:光刻机需要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链,还需要基础技术的支持,比如基础学科和精密加工水平等。

    光刻机由光源、工件台、掩膜台、物镜系统、测量系统、减震、掩膜/硅片传输及环境控制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是一个多系统工程整合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搞定光刻机,也意味着每一个子系统都要搞定,每一个子系统的参数要达到整机设计要求。但说实话,单靠国内一己之力研究出高性能光刻机,是不现实的。很多人盯着华卓精科的双工作台、科益虹源的光源,但其他零零散散的厂商也不能忽视。

    关于EUV,目前国内从事相关子系统研发的动态很少,相关消息也不多。曾经国内也有从事相关系统研究的学者,比如张兴强博士。张兴强博士在哈工大读博期间开始研究EUV光源,曾发表《毛细管放电的X光激光若干特性及极紫外光刻光源研究》、《可用于极紫外光刻的三线毛细管的概念设计》等多篇相关论文,21年《毛细管放电三束等离子体极紫外光刻光源装置》还获得专利。张兴强博士目前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先进光学技术/光刻光源,但话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这个普通院校,在国产EUV光刻机研究中能期待多大作用呢?

    基础研究、供应链和生态,缺一不可。这是我们的短板,而ASML借助全球化优势扬长避短,终成正果。

  • 闯出一片天

    1999年,英国小伙儿胡润制作的第一届榜单“1999中国内地50富豪榜”上,排在第50名的是35岁的张朝阳,他是这张榜单上唯一的“博士富豪”(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从国际上的知名度来讲,他要压过排在富豪榜前10位当中、后来同样为我们所熟知的刘永好、吴炳新、黄宏生等人。

    基于当时中国特有的国情,这一榜单上的“草根富豪”占了绝大多数——高中以下毕业的有35人,占比70%,本科和大专毕业的有14人,占比28%,张朝阳显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中惟一一个,占比2%。

    4年之后,也就是民营经济地位首次受到肯定,许多民营企业家获得了政治身份后的第一年,胡润发布的“2003胡润百富榜”中,100位上榜富豪的个人总资产超过1900亿元,是中国上一年GDP总量的2%,其学历构成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观——高中以下毕业者只有23人,占比23%,本科及大专毕业的有57人,占比57%,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有20人,占比20%。

    2009年的胡润百富榜其实变成了“千富榜”,1000位上榜富豪的总资产为3.88万亿元,是上一年中国GDP总量的12%,胡润此后更是称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达87.5万人。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1000位富豪中的前100位的学历构成发现,高中以下毕业者只有陈发树等寥寥10人,占比10%,本科及大专毕业者38人,占比38%,而硕士及博士则有42人(包括在职完成的EMBA或获得的 “荣誉博士”),占比42%。

    42人当中,头顶博士帽的有近10人。不过,这10人当中,除朱共山等花钱抄近道修得的海外博士,以及如鲁冠球等后来获得的荣誉博士之外,按部就班、不打折扣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凤毛麟角,尚德太阳能的掌门人施正荣便是其中之一。

    施正荣两年前曾被通用电气高管罗琳·波尔森称为是“10年后超过比尔·盖茨的全球巨富热门人物”,从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到赴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念硕士,再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才开始参加工作,在澳大利亚奋战了8年,然后于2000年回国创业,成立无锡尚德。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学者创业型的富豪和企业家,对习惯了“野蛮生长”的中国企业家们来说,这种路径显然是不可复制的。

    不同于张朝阳和施正荣这种海归博士,张文中等民营企业家则是在国内高校拿到的博士学位。张文中是物美控股集团前董事长,1962年生于山东,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南开大学读的,25岁取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五年后,他在担任世界银行和国家“863”科技基金支持的一研究课题组长中表现突出,受到部委领导好评,不久后他于中国科学院获得系统工程学博士学位;1994年他在北京创建物美商城。

    张文中2006年身陷囹圄,两年后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8年。引人关注的是,接替张文中任物美董事长的是他的创业伙伴吴坚忠,亦有中科院系统工程学博士学位。更有趣的是,张文中的简历中称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而吴坚忠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且与张文中时间段相同,真可谓“黄金搭档”。

    企业家在国内高校读博,常见的一种情形是该校原本就是其母校或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近两年饱受争议的中国最大民营担保公司中科智集团董事长张锴雍属第一种情形,他是深圳市政协委员,1982年从中南矿冶学院(后并入中南大学)金属材料系本科毕业时,他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在金融行业崭露头角,中南大学校友会的网站上称张锴雍后来“先后攻读了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两门博士学位的全套课程”,而中科智的官方网站上直接称其获得的是“金融工程学博士”。

    国内最大民营钢企之一的河北建龙集团董事长、曾被称为“钢铁首富”的张志祥属后一种情形。他1989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94年开始创业,2000年时已声名鹊起,之后除其母校外,他还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合作频繁,奖学金是一种合作基本形式。他同时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特殊钢技术联合联发中心”,并任东北大学校董会常务董事——搞校企联合,推进建龙在东北的钢铁版图。

    2006年张志祥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在东北大学读冶金专业的博士,截至2010年,尚不清楚他是否拿到了博士学位。——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管理##商业文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