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应届毕业刚来国企上班,同事都985或海归而我只是国内双非普通高校,别人问到我是哪个学校的,应该怎么应对?

想咨询一下关于应届毕业刚来国企上班,同事都985或海归而我只是国内双非普通高校,别人问到我是哪个学校的,应该怎么应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9 个回答

  • 沉稳大叔

    #高考2021# 【如何看待高校招聘中的第一学历歧视?】
     
    有学生来信:“乐老师您好,我是广工的毕业生,关注您的微博很久了,应该算是一个老粉丝了哈哈,最近有一些疑惑想问问您,感谢您的查看与回答。  我在广工某工科专业毕业之后就考研到了一所省内985读研究生,后面毕业就到了海外一所高校读博士,毕业应该30岁。我很希望能够到高校做教师并且努力成为一名教授。
     
    但是一路走过来,我的第一学历都受到了不少歧视,有一些同学跟我说我的第一学历很难到比较好的高校(985,211)任教。尽管一路以来我一直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打破这些例子,但有时候我也难免会觉得挺泄气,担心自己努力很多也改变不了一些固有的看法。
     
    我觉得自己与身边名校毕业的同学相比并不差(可能是我的自我感受良好,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中上水平,一些科目还能全班前几)。基于上面的一些担忧,希望老师您能给我一些关于未来就业的建议。例如就业的选择;读完博士直接就业,还是说留在海外先做博后等等。我的博导是一个优秀的学者,组里师兄师姐毕业之后的去向都不错,目前他们是去了浙大,哈工大,同济和海外做教师或者博后(他们第一学历都是985或者海本)。”
     
    作为一所“双非”院校的本科生,一路打拼,依靠自己的努力,即将拿到海外名校博士学位,真的非常不易。在此我向他表达敬意,也为广工拥有如此优秀的学子而自豪。
     
    你提出的高校招聘中的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确实客观存在,自不讳言。可能有人说,很多985大学和211大学的教授第一学历并非一流大学,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行业内的顶尖学者。但此一时,彼一时。在高校招聘竞争越来越“内卷”的今天,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只能是凤毛麟角。
     
    有一次,跟某位高校领导交流关于高校招聘中的第一学历歧视问题。他说现在这种情况不仅在985大学和211大学普遍存在,而且很多普通一本大学也在效仿。他说,学校每年的教师岗位需求只有那么多,但人事处收到的求职简历数千份,优秀者不计其数。
     
    通常来说,学校人事部门在查阅简历时,一看求职者的科研成果,二看求职者的毕业学校及学位。如果这两条难分伯仲,第一学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毕竟,优秀的人太多,尤其是近年来海归博士大量回国的大背景下,对求职者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以前那种凭借一纸海外名校博士学位就可以轻松获取教授职称和不菲的安家费和高薪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真相很残酷,但你必须面对。如果你的科研成果不是非常突出,手握十余篇以上的SCI一区和二区的论文,你很难在国内名校的教师竞争中获胜。我一位同事,第一学历是双非高校,努力拿到985大学的博士,后来又到香港高校做3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发表20余篇SCI论文,最后入职广工“青年百人计划”A类人才。他的经历你可借鉴。
     
    不过,想入职985大学或211大学,虽然很难,但也并非没有机会。努力的人生并不一定能得偿所愿,但不努力则一定一无所获。
     
    最好的途径是争取在海外做一个博士后,一定要找一个好的合作导师,努力多出成果。目前国内高校招聘,最看重的是SCI论文,尤其是顶级期刊论文。如果你拥有这些,我想进入985大学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不想做博后,直接回国求职。那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份量。如果你觉得跟同龄人的科研成果更突出,可以考虑冲一冲985大学强校。如果稍弱,也可以考虑一下偏远地区的985大学如东北大学、兰州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如果觉得科研成果份量不够,争取进入一二线城市如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杭州等地的211大学或强势一本大学。当然,如果你想回母校任教,机会相对会更大。
     
    你同组的师兄师姐们很优秀,相信你也会很优秀。但我觉得,即便不在985名校任教,一样可以做出靓丽的科研成绩来。出身无法选择,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争取多出成果,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 Zhang123

    学校的毕业证是你入职的敲门砖,国企录用了你,说明你符合该企业的录用条件。学历不代表能力,人才的岗位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能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在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才是你体现价值之所在。不必太在意学校的排名,当有人问你哪所学校毕业的,你应自豪的告诉他你毕业的母校,无论你们背后的学校如何,你现在与他们在一个企业,不分彼此。如你能干出成绩,你的母校会为你高兴的。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精英菌认为,你不仅可以大声说出来你的学校,还应该感到自豪才是,毕竟,你一个双非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能和他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吗?所以不要藏着掖着,大声告诉说出来就是。

    既然大家在一条起跑线上,以后就是同事了,也要相信这些985或者是海归们的觉悟,应该说,他们骨子里并没有对其他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有什么歧视,毕竟,这样的歧视是没有意义的,学校好,说明高考这一关赢了,但是,人生就是长跑,赢一次不等于次次赢,所以,一般来说,都在一个单位,对学校其实并不是太关注。记得当时精英菌去第一个单位的时候,同年来了很多其他高校的,有北大,清华,上交,西交还有电子科大,等等,也有本地的当时算是二本的高校的毕业生,还有专科学生也进来了。所以也不要太过敏感。

    意识到自己是双非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身边都是985,海归这些高手,这很好,所以,沉下心来,专心钻研自己的业务,做好它,向这些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拓宽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在下一程竞争中争取胜出。

    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

    高薪职位,猎头服务就上无忧精英网(www.51jingying.com)

    点击右上角关注无忧精英,了解更多职场支招!

  • 岁月如歌

    直接说,你一个普通院校的能和他们一块进来,就说明了你的实力。另外在国企,学历只是敲门砖,进去之后,靠的是能力和人脉,学会为人处事更有利于你往上走。

  • 坏人。

    #我要上微头条# 上海市2021年录用公务员名单公示,90%出自名校,网友直呼:生源档次不亚于选调生啊!

    别的先不说,光海归留学生就有36人,就凭这一招就秒杀帝都啊!伯明翰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是世界排名前100强的高校。听说上海土著人家的孩子,流行去境外高校读书,略见一斑啊!
     
    待业的有51人,这都是备考状态中,全力以赴准备二战的人,兴庆的是这51人上岸的背后,有5000多人落水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海岸线就这么长,限时登录,智者胜出,弱者失水,很正常。
     
    应届毕业生有480人,基本都是985或211高校;其中博士8人(上交4人,北大、同济、上财、中科大各1人),硕士298人,本科174人,显然硕士博士是公务员的主力军。大上海,如果不是985或顶尖211的研究生,你都不好意思考公务员啊!但是也有能力超强的人,有7人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民办三本高校,直接拉低给上海市公务员的生源档次啊。
     
    我们看看主要来自哪些高校?
    华东政法大学32人(22硕10本)
    同济大学27人(1博20硕6本)
    上海大学26人(24硕2本)
    复旦大学26人(19硕7本)
    上海交通大学22人(2博16硕4本)
    上海海事大学18人(11硕7本)
    华东师范大学15人(12硕3本)
    华东理工大学14人(9硕6本)
    上海理工大学12人(8硕4本)
    上海师范大学12人(8硕4本)
    南京大学10人(均为硕士)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0人(4硕6本)
    上海财经大学9人(5硕4本)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9人(均为本科)
    上海外国语大学8人
    上海政法学院8人
    北京大学6人(1博5硕)
    东南大学6人
     
    上述院校都是录用人数比较多的高校,令人刮目相看的有双非院校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及上海政法学院等,尤其是华东政法大学,简直就是为上海市公务员而来的啊!
     
    在职人员548人,大多来自企业,有的来自事业编,有的来自党政机关,但是未解决公务员编制;这548人毅力坚强,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考不上公务员誓死不结婚或不成家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上岸啦。其实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酸,只有自己才清楚!
     
    公务员考试,与在校学习和考试基本没关系。不管你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以及洋校,大家一个起跑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笔试+面试总成绩高者胜出,低着出局,很公开公正公平的,没什么猫腻。

    所以很佩服这些二本、三本以及3名党校研究生,综合能力很强。许多985、211研究生,笔试占优势,面试这关却败下阵来,有的还远远不如三本生呢,真的耐人寻味!

    以上数据来源于官方公示,仅供参考。
     

  • 教育

    其实你会有这样的顾虑还是“攀比心”在作祟,不过说实话,我也会有这样的担心。毕竟你好歹是全日制本科毕业,我因为家境原因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的,虽然也是本科学历(有学位),但是却是“自学考”。很多企业甚至在招聘的过程中是要求必须“全日制本科”的。

    但是这毕竟已经是事实了,我们再多去纠结也没有意思。

    回过头来看你遇到的这个问题,虽然你们在学业上的高度不同,但是你们现在都是职场人,你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领导虽然在后续筛选人员提升的过程中会考虑学历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会看工作能力。只要你能坚持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的,加油!

    如果其他同事询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可能开始他们还会有些想法,但是时间旧了以后他们就会很平淡的看待这件事了。

    尤其是你本人都很淡定的情况下,他们会被你的从容所感动的,所以努力把脸皮练的再厚一点吧!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 ^_^

  • 秋水共长天

    其实不用应对,你只需要回答家族安排你懂得,既能打断别人的继续追问,又能为以后工作的同事关系铺垫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路,让所有想坑你的同事望而却步。

  • 陈楚涵Royal.Free

    同事都是985或者海归,而自己只是国内双非学校毕业,说明楼主非常厉害?实力很强!

    回到问题,别人问您是哪个学校毕业,该如何回答?建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关系非常近的同事,比如本部门的上级/平级同事,坦白告诉他们自己毕业的学校。因为你不说,他们也可能知道了。在告诉他们同时,也可以客观说明自己学校和个人的情况,也可以稍稍表示羡慕985/海归同事。作为应届生,应该表示谦虚和低调。

    2.其他同事随口一问,既然他也随口,那楼主也可以随口回答“不知名的学校等等”朦胧的词语。但是切忌不要撒谎,宁可说“不出名的学校”也不要说“XX大学”。打工皇帝的事情应该听过吧。在职场中切忌不要撒谎。

    3.分享一下个人经验,本人毕业于双非学校,但一直在外企工作,周围的同事很多985学校,非常多海归,坦白说,最开始两年,自己非常自卑,别人问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都不敢说。那时候自己还负责校园招聘的项目,每次听到/看到别的同事说这是我的母校,真的非常羡慕。也抱怨过自己当时的不努力。有一次,直接领导还说以后有机会去你的母校招聘吧…… 接下来一句却是,你的学校太差了…… 当时的自己简直无地自容!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看到你的问题真的想到自己当年的状态。不管怎样,我在那家公司做得非常好,跟上级领导的关系也保持的不错。即使到现在,离开已经有5年,他们仍然期待我可以回去。再回头看看那些同事,有一些还在原地,而自己已经经历过很多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见过很多不同的人,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我想今天我们不能以母校骄傲,但是希望未来我们的母校可以以我们为骄傲,加油?

  • whatsns

    蓝翔技工学校毕业的,或者新东方厨师学校毕业的,我能用挖掘机炒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