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古汉语和印欧语有什么联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汉语至少在汉代就和印欧语建立了联系。
由于佛教的引进,印欧语的梵语对汉语有很深的影响。
汉语“用心思考”中的“心”源自梵语的“चित्त(Citta)。
汉语中,分别用“心”翻译梵语的“चित्त(Citta),源自PIE(原始印欧语*kʷeyt- (“to notice”))”,意思是“思想、心灵、想像、理智”等,音译为“质多”;另外,用“心”翻译梵语的हृदय(hṛdaya,国际音标/ɦŕ̩.d̪ ɐ.jɐ/),这个对于“心脏”,音译为肝栗大(हृदय,Hṛdaya)。源自原始印度-雅利安语źʰŕ̥dayam,源自原始印度-伊朗语*ȷ́ʰŕ̥dayam,源自PIE(原始印欧语)*ḱr̥d-,*ḱḗr (“heart”)的变格。和古希腊语καρδίᾱ (kardíā),古教会斯拉夫语ьдьцє (srĭdĭce),拉丁语cor,古英语heorte (whence English heart)同源。
请特别注意:拉丁语的c(读[k]),希腊语的κ对应英语的h。
哈拉帕印章、文字,仍然无法破译
哈拉帕文化与后世的印度雅利安文明有何种联系目前还是个谜,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根本无从推断。上世纪初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了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的存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甚至更早。中文文献里有时用“古印度文明”进行描述,容易产生歧义。Indus Valley 指的是印度河河谷,这片文明的涵盖范围指的是上图中的绿色区域,图2。它与后来我们所说的印度文明关系并不清楚,并不一定存在直接传承的关系。
最有名的两处遗址是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与哈拉帕(Harappa),这里有令考古学家震惊的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建筑采光、通风设计。同样不可思议的一点,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印度河谷的印章和货物,二者的贸易似乎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展开。 他们被认为在公元前3000年之时古代印度便已出现较大规模的城邦社会的证据——一种反常的高度发达文明 。 对了,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巴基斯坦境内,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学界主流的说法,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古印度文明也消亡于此时。
气候的变化导致印度河改道、土地耕种情况恶化等自然灾难,让此地的居民不断向东迁徙,穿越了沙漠和密林,来到了恒河流域 。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河文字,存在于印章(Seal)上,他们的功用和意思都没有定论。不过通常认为,当时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行政管理体系与贸易体系,因此这些各式各样的印章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具备实际功用的交流系统,图3。有人对印章文字和甲骨文、水书、金文做了参考对比,发现有相似的地方,图4。
学者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不断尝试解读这些印章文字。最主流的说法也不外乎三种: 第一,这是原始的印欧语 。 第二,这是原始的达罗毗荼语。 第三,这是和以上二者没什么关系的独立存在。但是,图5的印章人物和图6的湿婆神坐姿高度相似,可以知道印度河文明与后来的雅利安文明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这不是所谓征服与奴役的过程,而是物质和文化层面上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吠陀文明。(何赟)
汉语为汉藏语系,离印欧语系太远,所认交流太少,相互影响极其有限。
感谢题主:
咱们先说说古汉语:广义地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指书面语言。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在部分汉语方言中仍有遗留。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和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印欧语系(英: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的一个语言学概念,威廉认为印度和欧洲的大部分语言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的,这些语言彼此之间具有亲属关系和相似性。按照母语人口来排名,印欧语系是世界上第一大语系,占世界人口的41.8%。
如今印欧语系包含了四百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威尔士语、希腊语、印地语、伊朗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波罗地语等。使用者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从15世纪开始,随着欧洲殖民势力不断扩张,一些欧洲语言陆续传到世界其他许多地区,这是印欧语系分布如此之广的直接原因。今天,讲某一种印欧语系语言为自己母语的人,加在一起有15亿以上。
但是,欧洲的巴斯克语、匈牙利语、拉普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苏联的少数几种阿尔泰语言、乌拉尔语言、高加索语言、土耳其语、马耳他语,以及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德拉维达)诸语言虽然也分布于欧洲或印度,但均不属印欧语系。
古汉语,包括现代汉语是表意文字,就是看到一个生字,从字面上可以推断其大概意思,但看不出应该怎么读,这就是很多人会读错别字的原因。
印欧语系绝大部分是表音文字,就是不知道一个字什么意思,但是也可以读得准确。所以中国学生如果想提高英语得分,必须学习词汇学的原因。
古汉语和印欧语系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但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补性,在国际上很多重要文件和条约都要用多种文字来表示。
语言,特别是一些词汇,也会相互渗透,五四运动以后,很多外语特别是英语被补充到汉语里;比如:雪茄 cigar),卡车(由car而来),有的直接用外语了,如:IT,AI, AR等。
现在也有很多汉语已经被外国人所熟知了,比如: 功夫 (kung fu), 大妈 (dama),土豪(Tuhua)等。
怎么样,学习外语还是蛮有意思的吧?
古汉语和印欧语有些联系,因夏商周三朝的王族都有印欧人的踪影 ,中国青铜文明的主要是吐火罗人导入,吐火罗语杂和了很多印欧语成分,后周武王和秦始皇家族都与西戎千丝万缕,西戎包含斯基泰人和胡人,所以古汉语与印欧语相似不足为奇。
教育
2022-10-02中国在英文中被称之为”China”,在法文中称之为”Chine”,为什么西文中的中国都与”Chin”有关?
现在普遍存在这两种说法:它们都是基于中国秦朝音译的”Chin”的基础上,一是葡萄牙人为表示地域加上了字母”a”;另一种是古印度人称为”Chini”,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高僧再次音译国名为“支那”。后英法对中国成为都源于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呼"Sinoa"。
而还有一种鲜少人知道的说法,说中国的称谓是音译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现今俄语还在用"Китай(契丹)"来泛指中华民族。
若说用秦朝的音译是代表正统文明,那么用这个消失的古代少数民族又有何依据?那不得不提对西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由契丹族建立的西辽政权了。
在唐朝建立以前,南有中原、西有突厥、东有高句丽,契丹族人在三个强大的国家的压迫下,在辽河上游艰难求生。所幸的是,唐朝的建立为契丹消灭东西两边势力的威胁,契丹在唐的庇护下逐渐壮大起来。
壮大起来的契丹族建立了辽国,早已开始野心蓬勃,五代十国时期辽收割了燕云十六州后与中原北宋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但是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崛起并猛攻辽国,南下还有宋的紧逼,在这种情势下辽末代皇帝天祚帝携臣子弃城而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在这群龙无首之际挺身而出,击退宋军,自立新帝。可气的是,此时的天祚帝又跳出要回帝位,不顾耶律大石主张擅自对金发动战争。
可想而知,天祚帝最终成为了金的阶下囚。而耶律大石带兵逃亡至新疆地区,随后开始壮大自身,降服了中亚和西亚诸多民族,重建了辽政权,史称西辽。
随后,中国文化随着西辽的建立和扩张得以向外传播,那个时代的西方人纷纷以为强大的西辽就是“秦”、“唐”的继任者,于是为中国起了又一个叫称“Cathay”(契丹的音译)。自此,在外语中,就有了这么一个词汇代指中国。
如今,在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飞机外壳,这家公司引用了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这个别称来作为飞机国别的标识,即契丹音译过来的外文单词“Cathay”,可见中国古代的割据政权“辽国”也早已成为外国人心中的“明信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