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考生选择人大法学还是复旦法学?
都可以
浙江考生的选择: 法学Vs金融,法学胜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667分,两财一贸金融657,原因何在?
今年招生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金融类专业,除第一梯队的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人大5校外,第二梯队院校及以下院校金融录取分与往年尤其是前几年相比,表现不佳。
反观法学类院校,表现相对比较稳定,法学行业顶尖高校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分居高不下,法学专业更是表现强势。
我们以公布专业录取分的浙江为例,来详细看看法学和金融录取形势的变化。
一、中国政法Vs两财一贸
以两财一贸的王牌金融专业和中国政法大学的王牌法学专业为例,在浙江省的招生呈现出了法学大幅超越金融的情况。
上财在浙江算半个主场,金融录取分依然没有超过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
二、金融专业出现弱势的原因
1、网络舆论居首位
对于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来自于网络。以前口号是西财以下无金融,现在网络开始宣传的是人大以下无金融。导致金融报考越来越趋向金字塔化,非金字塔顶端的院校报考人数衰减,原先的第二梯队高分生源开始转向。
2、两财一贸硕士生源有一定双非比例
金融就业主要指的是硕士,本科可以忽略不计。两财一贸硕士的生源不少数量来自于双非院校的考研生,这给网络喷子有了非常好的借口,说什么高考那么高的分数去了两财一贸的金融,最后跟高考差一百分的人在一起读研,亏大了。
上海财大2020年公布过自己的硕士生源,除本校外,主要来自10所大学。硕士生源确实相当大数量来自双非。
3、保研率低于985
两财一贸虽然在财经领域属于行业顶尖高校,但因为是211,与大部分985相比,保研率还是低一些。这对于现在大家都在卷考研的形势下,处于劣势。
金融和法学哪个好?各有千秋。
世界上没有差的专业,只有不适合你的专业。
报考需理性,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家庭状况、就业形势等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一窝蜂地追赶网络上宣传的东西。
“说好的带我回家呢?”上海嘉定,70多岁的大爷张某通过网络认识了60多岁的奶奶赵某,两人相谈甚欢,赵阿婆便开始约张大爷见面,两人一拍即合,由张大爷赶到到安亭来找赵阿婆。
见面后,赵阿婆异常主动,挽起张大爷的手就往家里走:“走,到我家里坐坐!”张大爷虽有点害羞,但不好拒绝,只能点头附和:“好.....嗯!”
张大爷根本没想到赵阿婆人这么主动,感觉自己要走桃花运了,心里美滋滋地。就在他狂喜之时,赵阿婆突然提出要买些水果,张大爷想着到别人家里做客,带点东西那是必须的。
赵阿婆的提议让他无法拒绝,两人来到附近的水果摊,赵阿婆熟练地点了1200元的水果,要求张老伯付款,张老伯憧憬着两个人的美好生活,便付款了。
此时,赵阿姨突然说:“水果我们就不拎了,等下由孩子过来取,我们到旁边的咖啡店坐坐吧?”张老伯只能跟着,谁知道两人吃过饭,赵阿姨就借口逃之夭夭,再也联系不上。
【蜜蜂说法】
有网友说,老太太都开始出来骗钱,诈骗行业真是太卷了!确实如此,在追求金钱的道理上,那是无所不用其极。
有关部门提出,要严厉大家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他们的血汗钱不应当被骗走。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赵某已经连续20多次,采用同样的手法,在同样的水果店,以购买后退款的方式非法获利7000多元,目前其已经被刑事拘留。
以黄昏恋之名义,抓住大龄男青年的软肋,乘机骗取钱财,赵某的行为在法律上如何评价呢?她可能被判处多久的刑罚呢?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上海市司法机关的规定,诈骗5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诈骗5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诈骗50万元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了谈恋爱的事实,让大龄单身青年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自己的财产,赵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并且应当认定为诈骗财物数额较大,可以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应当从严惩处。
据此,根据赵某的犯罪情节,即使她认罪认罚,也应当判处实体刑而非缓刑,诈骗的钱财不多,判处1年以内的有期徒刑比较合适。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和@蜜蜂说法 一起关注热点案例,多学法律少吃亏!
#上海头条#
#普法行动-律师来帮忙#
#老太交20位男友以买水果为由骗钱#
2022软科中国大学法学专业前十排名(2022年6月18日最新发布),传统的五院四系发生重大变化。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法学专业耀眼占榜。
第一名、中国政法大学。
第二名、中国人民大学。
第三名、北京大学。
第四名、清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并列)。
第六名、武汉大学。
第七名、上海交通大学。
第八名、南京大学。
第九名、华东政法大学。
第十名、复旦大学。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于2021年首次发布,排名覆盖92个专业类的500多个本科专业,发布近3万个专业点,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排名采用独具特色的学校﹣学科﹣专业三层次专业竞争力评价框架,设置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生源、专业就业、专业条件5个指标类别和19项指标,对1200多所高校的6万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动态监测式评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旨在为学生和家长选择本科专业提供客观参考,也为高校的本科专业建设与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晨光微露
2022-08-0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创立的第一所正规、新型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法律家的摇篮”,是中国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
建院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法律人才。作为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智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老中青三代学者参加了新中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为共和国的法治和法学教育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法学研究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人大法学院还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1]
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人大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2]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的行列。作为中国法学事业对外交流的先锋,人大法学院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上百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学术交流格局,不断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
学院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王轶教授任院长,曾宪义教授任名誉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它也是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1998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法学家,更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律界和相关学科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先后有9名教授13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过法制讲座。
人大法学院先后有10名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过法制讲座。学院现有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70余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3名,有50多名教师在国际、国内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同时,人大法学院还聘请了60余位国际上著名的法学家和国内法律知名人士为名誉(客座、兼职)教授。[3]
60多年来,人大法学院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并为法学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复旦大学法学院初创于1929年(法律系),是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之一。在九十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法学家群星璀璨,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执教。[1]几经改组与调整,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如今复旦法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重镇,为我国司法界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法学院成立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 已设国际法、民商法、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和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设除军事法学外的其他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建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自2000年起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培养;学院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等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复旦大学法学院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和国际法学等九个学科组和民商法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法治研究中心、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司法研究中心、比较法与普通法研究中心、日本与东亚国家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等八个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与2005年先后获批设立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博士点;2007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民商法学科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11〕8号文件《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我校自行审核申报的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获准备案。
复旦法学院
此外,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挂靠法学院管理。2000年至今,我院教师共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司法部、上海市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0余部,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师资力量
复旦大学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6位,其中教授25位(其中博士生导师20位)、副教授20位、讲师11位,35人具有博士学位。我院多名教师曾受各级国家机关邀请,参与立法、司法和政策咨询工作。建国以来,张志让教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孙南申教授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另有多名教授任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政府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为法治建设提供实务性服务。董世忠教授入选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董茂云、张乃根、龚柏华、谢佑平、季立刚、王志强等六位教授先后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王蔚副教授、孙晓屏副教授、郭建教授、段匡教授、杨心宇教授、侯健副教授先后获“上海市育才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