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历史专业学历史地理学怎么样?需要哪些准备,有什么就业前景?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北京大学有个辛德勇教授,这些天因为学校评“一级教授”(据辛教授说,是“文科院士”),未进入初评,所以发文讨公道,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我此前一直关注辛教授的公众号。辛教授是治“历史地理学”的,1980S就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我猜测他大概率是史念海先生的高足。他后来到了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大学,应该说,学问做的还可以(“知乎”上有一篇业内人士,介绍分析辛教授,非常到位,有兴趣的可搜)。
辛教授的大致观点是,一,北大不该找校内相近专业的专家做评委,而应该在国内找相关专业专家做评委,因为前者不懂他的专业;二,应该像选举一样先推荐初选人,然后再确定人选(以上大意)。
我不懂辛教授的专业。但对历史地理学有兴趣。早先除史念海先生,复旦大学的谭其骧先生也是这个专业神一般的存在,谭先生的高足葛剑雄先生,也是大专家。说到评一级教授,我想更多的是从相关领域(比如历史学或者中国古代史,再或者唐史宋史明史等)出发来评的,而不是具体细分到子系统(比如历史地理学,或者更细分到某一项专门学问),要照顾到具体的人的具体学问,就没法操作了。这个可以参考诺贝尔奖的分法,也可参照中科院院士的分类。
辛教授锲而不舍的据理力争(是他自己的“理”),也借助网络来为自己助力,在我看来,其实于事无补。因为任何评选都有自己的操作流程,任何评选的公正性都是相对的。文科大学的“一级教授”,也如此。说穿了,也只是名利工具而已。对于学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做出大学问。
刘超建,男,副教授
学历:
2011.9-2104.6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学 获博士学位;
2014.7-2016.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博士后流动站
工作经历:
2009.7-2011.8 新疆财经大学 讲师
2016.7-至今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所属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历史人文地理,移民社会史,边疆问题
◎著作:
历史社会地理视野下的移民社会研究(1821-1949)——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
◎论文:
[1] 异地互动:自然灾害驱动下的移民——以1761—1781年天山北路与河西地区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4期;
[2]从清代新疆屯垦政策的角度谈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天山北路东部屯垦为中心,《干旱区地理》2015年第2期;
[3]1821—1949年间乌鲁木齐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
[4]晚清民国乡村水官研究——以乌鲁木齐地区“水利”为例,《新疆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5]乌昌地区民国婚姻档案的主要特征及史料价值,《新疆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6]清末新疆乡土志及其史料价值,《历史档案》2015年第2期;
[7]乾嘉时期新疆舆地学研究初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新疆婚姻纠纷与社会关系探讨—以清代吐鲁番地区档案分析为中心,《农业考古》2017年第4期;
[9]“小官”巨贪:近代乌鲁木齐地区斗级研究,《农业考古》2018年第6期
教学:
◎研究生课程:中国现代史研究专题、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专题、华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科生课程: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历史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
获奖及研究资助:
2019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研究课题:
中越沿边村寨治理与边境安全研究(1864-191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8-2023)等
骚年_不问东西,纵马向前!
工作前景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发展,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总的来看,当前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在高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毕业生则彻底转行,最终从事了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但是我要说的是:学历史的人一定要是兴趣导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把他当工作你就很难做好,要达到痴迷的状况只有兴趣热爱是你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你学富五车,足够博学,你所掌握的历史,可以把你塑造成属于你自己唯一的品牌,你就是有特色的历史品牌,这才是一生所求!纵观历史都是走出来的,坚持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风华依旧
2022-11-01张健(1980-),男,副教授。汉族,陕西大荔人,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历史地理学专业),现任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气候变化"、"环境变迁与社会响应"、"西北边疆史地"、"GIS在人文社科中的应用"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70064)与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JK0042)等科研项目;在《地理研究》、《古地理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地理》全文转载;教学工作主要承担环境变迁、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文化地理、文化地理专题等本科、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