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国的博士教育还要扩招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未来是一个扩招的趋势,但我完全不理解,博士应该是看一个人的研究意愿,研究能力天赋和研究方向。博士已经不是学习,更多的是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做研究了。不断的扩招会让生源的水平越来越差,也会让发表论文的水平越来越差。在国外读博士的从来不用知网,我本人也在知网上看过一些文章,在相关领域很多论文都是为了毕业而滥竽充数,完全达不到国外博士拿学位的标准。
扩招带来的结果就是博士门槛的降低,也会导致中外的博士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打个比方,北欧尤其是丹麦,挪威,会在博士3-5年期间给每个学生提供200万人民币的研究经费,这个条件在中国可能?但如果没有这个经费,我都不知道博士能研究个啥?难道就是把前人的研究,改改拼拼凑凑,变成一篇毫无意义的自己的文章吗?
扩招的同时经费又不够,国内的博士生每天都给老师打下手,完全没了做研究的时间,一个月几千的生活费什么项目也开展不了,经费蹭蹭审批,干脆我们的别叫博士了,应该叫“后研究生”或“后本科生”。
博士研究生要不要扩招,主要看两方面:
一、博士研究生是用来用什么的?传统意义上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是从事学术研究,在学术理论的原创方面去出成果。从这个角度看,要不要扩招,主要看国家战略和科技布局。从当下的文凭泛滥的现实来看,国产的博士大多不务正业,不过是用文凭换取生活资源而已,对学术研究的作用有限,扩不扩招,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了。
二、博士研究生扩不扩招,还要盘点一下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到底是什么家底?硬件设施这些玩意有钱就不是事,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却是核心技术。中国博导的家底有人做过调查摸底么?多少导师带多少学生,这个数学还是容易算。师资家底不清初,谈扩招,同样没有意义。
我国78年才开始招博士,到现在才40多年。
我国总人口数是美国的4倍,我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只有美国博士学历人口的1/4。
我们为什么要停止扩招?
换种思路,我们不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大力繁荣人文社科吗?我们不能为博士寻找更多出路吗?
话又说回来了,比如,高校多招点博士,咱们也不是养不起呀!高校博士干到教授工资也不算高的。
想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不能减少招生。
为了缓解就业难,各学历层次都在无止境大量扩招,按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博士将成下一个学历贬值泛滥重灾区。
我国博士教育规模已经很大,今后的五年内不会再扩招,主要是在提高博士含金量方面下功夫。比如,读博士的足够时间年限,对导师的更高要求,规范对博士毕文论的盲审,对取得科研成果的鉴定等等,将台一系列规范条例。
理工类博士适当扩招可行,文史类管理类不宜扩招了。另外,非科研机构的在职官员读博建议取消。
感谢提问:
教育应该成为促进社会繁荣发展、提振家庭生育能力的帮手,而不是“孤注一掷”地追求自我卓越发展。当前,我国高学历教育提升社会生产劳动能力很明显,拉低人口生育能力同样不含糊。考研报名人数:2017年201万人、2018年238万人、2019年290万人、2020年341万人、2021年377万人、2022年457万人......我国真需要那么多高学历研究人员吗?
物质是宇宙的基础,物质的聚散离合形成了宇宙星系,地球是人类文明已知宇宙唯一存在生命物质的星球。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自然创造生命物质之时并没有锁死生命的成长轨迹,每种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长形态、体貌特质、营养补给途径,真实的生长状况仍然需要生命个体诞生之后自主适应。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归纳总结、抽象发散、模仿借鉴是人类与其它自然动物族群相区别开来的“三大支柱”。因此,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唯有人类进化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群体生存技能传承体制——教育。
鲁迅先·《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人类社会原本没有任何国家、没有任何劳动职业分工、没有任何文明形态、没有任何学历证明......人类社会文明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是人类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读音+寓意,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程序物质实体—>物质用途—>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文明成果。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人类先有生产劳动实践后有文明、先有生产劳动实践经验后有相对领域的学术贤人、先有学术贤人传教后有学术著作......教育就是老师通过讲解、演示将人类文明成果与自然物质比照、对应之后,促使孩子大脑中形成文明生存行为“条件反射”的复杂行为艺术开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教育即引导孩子形成看见某物就想到这种物质的文字符号+读音+实际用途、见到某种特定符号/听某种特定发音就能联想到某物的“条件反射”,教学的程序文明成果—>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物质用途—>物质实体。
植物种子发芽之后就会努力向上生长,最终达到植物根系营养供给的最大值而停歇;动物生命出世之后就会努力生长,最终达到动物生命的生理体格极限;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协作职业一经诞生也会努力发展壮大自己,比如农业、畜牧业、军事、商业、社会综合治理......同样,作为人类社会职业分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类教育事业与人类社会文明一同诞生、同步发展。
总结汇集形成初级文字、语言文字属极少数部族首领、语言文字成为国家统治的象征、语言文字逐渐被普及、全民扫除文盲、普及基础教育、高等学历教育越来越普遍......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化不断深入,人类对后代的教育活动亦愈加重视。然而,现代高学历教育在提升人类劳动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副产品——拉低人口综合生育能力。
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学历教育普及率高的国家都先后患上了人口低婚育综合症;尼日尔+索马里+刚果(金)+马里+贝宁+安哥拉+布隆迪+尼日利亚+冈比亚+布基纳法索等教育欠发达国家则稳居世界人口总和生育率前十强。因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长达近20年【以我国学历教育为例幼儿园3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之后在为事业拼搏几年,很轻松就越过的最佳人类生育年龄【20岁-30岁】。另外,高学历教育产生的高成本,也会让很大一部分普通职业家庭“望生却不能”。
非生命物质多于生命物质、植物生命多于动物生命、食草动物多于食肉动物、无智动物多于高智商动物.....自然生命是相依相随的“命运共同体”,越是高等级生命越离不开其它自然生命提供养料供给,比如人类就必须依赖植物和动物提供的蛋白质存活。同样,人类社群内部亦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多职业分工协作,并且基础职业相对价值越高社会结构越稳固。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拥有向往更轻松惬意生活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是,人类社会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是农业和实业制造,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系列现代科技都属于“锦上添花”。同样,现代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提升全民生产劳动素养、需要科教兴国。但是,如果如果搞学历教育让越来越多家庭生不起孩子、学历型专家太多就会拖累了人类综合自养能力,就会导致人类社会进入凋谢式繁荣。所以,学历教育应该成为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和提振家庭生育能力的帮手,而不是“孤注一掷”地追求自我卓越发展。
博士研究生招生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意读博的考生和家长应多加了解!
2011年,中国内地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为6.56万人,2020年为11.6万人,十年间增长了近80%。2021年招生12.58万人,比上年增长8.5%。2022年不少高校已经明确博士研究生继续扩招。
国家层面上也明确了博士生扩招的计划,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到2025年……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开举认为: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仍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希望能够放开博士生招生指标……
除了博士扩招外,政策上也明确了要扩大直博生的招生比例,很多的高校也明确表示要扩大直博生、硕博连读的招生比例。
另外,博士由统考改为“申请考核制”已成为趋势,学制也在改变,很多高校的博士学制由3年改为了4年。同时,博士的分流机制也在完善,对不于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也将尽早分流,转为以硕士身份毕业。
最美
2022-11-06完全不需要扩招,目前博士相对以前已经扩招了不少,且每年有一半的博士毕不了业,继续盲目扩招会导致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