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哪个好?,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哪个专业好,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在哪个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在哪个位置,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离哪个火车站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专科在哪个校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属于哪个街道,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属于哪个社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距离哪个火车站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在哪个城市,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女生宿舍是哪个楼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赛项闭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为期三天的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赛项日前在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闭幕。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49所高职院校、196位选手同台竞技。选手们通过展示在宴席设计、烹调、菜品研发及厨房生产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技术、技艺,向社会展现烹饪类专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据介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赛项已连续两年在辽宁省举办。辽宁省连续两年获得金奖第一名。本届大赛,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代表辽宁省参加了比赛。
比赛中,选手们巧妙构思,并用巧手幻化出一道道美食,有对中华烹饪文化的继承,有西式烹调方法的融入;宴席主题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透理解,也有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热菜、面点,还是冷盘、汤羹,都呈现了中华烹饪文化养助益充的营养观、中华烹饪文化畅神悦情的审美价值,也呈现了高职烹饪专业建设花团锦簇的繁荣局面、新一代职教人的文化自信与豪迈。
经过三天激烈紧张的角逐,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等5支代表队获得一等奖、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10支代表队获得二等奖、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等15支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辽宁赛区组委会主任、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出席闭幕式并讲话。他希望各院校以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 #职业教育# #烹饪#
首先感谢你的邀请!确实不知道!
肯定是中华女子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是民办三本高校(后来湖北省二、三本合并),在武汉市综合排名非常低。
“能够为美国效劳,我自豪!”2019年,华裔女兵在美舰上用中文警告我国海军,由此晋升为中士士官,却洋洋得意。
她叫郑浩儿,是一名华裔女兵,在美国军舰上服役。
她1992年出生在上海,10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
刚开始,她们一家人居住在美国纽约的皇后区,这里种族杂乱、人员混杂。
她的黄皮肤黑头发让她倍受歧视,再加上英语口语很差,无论是同学还是邻居,她都很难融入其中。
尽管如此,她也不曾想过祖国,反而经常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美国人?”
后来,她为了让自己更像美国人,发愤学习英语,一有时间就跟着电视节目学口语,想以最快的速度改变口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英语口语无可挑剔,打扮、习惯、思想完全是地地道道的美式,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人”。
很快,郑浩儿顺利从美国的帕森斯服装设计学院毕业,她的梦想是进入时尚界,成为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
但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她仅仅找了一份小公司的服装设计工作,不仅工资低,还没有前途。
正在她为此苦恼时,一位朋友告诉她,参军进入海岸警卫队,不但可以到处“旅游”,更能在服役7年后,获得美国国籍。
这个消息对郑浩儿极具吸引力,她喜欢旅游,同时又太渴望成为一名有国籍的美国人。
于是,她迅速报了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就顺利通过体能测试,成为美国“斯特拉顿”号巡逻舰上的一名海军士兵。
到了部队,她仍然是被歧视的那一个。
刚开始,她是最底层的士兵,没有等级,除了负责机械维修工作,还要负责舰艇上的卫生,打扫上百间房间。有时候,还要在饭后负责洗碗。
尽管如此辛苦,她也没有想过放弃,为了心心念的美国国籍,她只能咬牙坚持。
但这一切,在“斯特拉顿”号驶入黄海时发生了转机,她最不愿意说的中文帮助了她。
美国一直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并表示他们将长期在南海及附近海域部署海岸警卫队,开展常态化巡航。
所以,2019年10月初,“斯特拉顿”号刚驶入黄海,就与我军海警船2901号相遇。
为了捍卫我国主权,我国2901船马上近距离对它进行伴航监视。
随着两艘舰船越来越近,“斯特拉顿”号船长慌了,马上命令通讯兵,向我国海警船发送信号。
但是,一连发了几次,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收到回复。
船长害怕发生冲突,更加着急:“谁会说中文?赶紧给我找来!”
就这样,郑浩儿开始对我国海警船喊话:“我方正在巡逻,切莫轻举妄动!”
这次,“斯特拉顿”号收到了回复,也因此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从此,郑浩儿彻底告别打杂,成了舰船上专职的通讯员,专门负责与我国舰船对话与交涉。
随着美国舰船到中国海域的频率增加,郑浩儿以其中英文都醇熟的优势,成为了美军舰船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晋升为中士士官,她更加肆无忌惮地对我国海警船进行言语上的警告与挑衅。。
郑浩儿不但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荣,洋洋得意地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能够为美国军队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非常的自豪!”
很快,美国的军方网站上,刊登了一张照片,郑浩儿站在美国军舰上,背景竟然是我国海警船,甚至配上了“太为你骄傲了,郑浩儿”的文字。
一下子,她成为了西方媒体的炒作热点,鼓吹着美国的强大,甚至连中国女孩都愿意为他们效力。
“华裔移民为美国舰队服役”的新闻刚一登出,就引起轩然大波,郑浩儿被中国网友唾骂。
像郑浩儿这种人,身上明明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却执意背离祖国,还要利用母语,与母国为敌,甘心做一个“黄皮白心”的香蕉人,真让所有中国人不耻。
作者:ZHL绥萍
编辑:剩草
#国际#
沉稳前行
2022-11-30“真是个傻老太太!”2016年,江西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花6000万打造了一座瓷宫,自己却住茅草棚,因此成了众人口中的傻子!
这位奶奶就是余二妹,江西都昌县人,出生在传统的制瓷世家,因家境贫寒,打小就在舅舅的陶瓷小作坊里做帮工。
余二妹虽然没上过学,但因自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勤劳和天分,12岁时,她就已经学会了从黏土到绘画坯料再到陶瓷的全套制瓷工艺,能够独自烧制瓷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舅舅的小作坊已经满足不了她对制瓷技艺的追求,之后,她进了景德镇陶瓷厂、红光瓷厂等各大厂子。
十几年的时间里,余二妹通过学习,吸取了各家精华,成了景德镇上有名的制瓷人。
改革开放后,余二妹顺应时代潮流,自己开起了瓷器厂,因她手艺精湛,所烧制的陶瓷深受喜爱,生意也越做越大,后来产品远销俄罗斯、泰国等地。
然而,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瓷器的生产开始批量化,余二妹担心这样下去,很多传统的制瓷工艺会失去传承,中国的瓷器也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特色。
于是,她开始走遍各大乡镇,去拜访那些传统的手工艺人,希望可以复原即将失传的制瓷工艺。
之后,余二妹还开始在自己的瓷厂研究古法柴窑工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又耗钱的事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是同行眼中的傻子。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余二妹终于探究了“柴窑复烧”的奥秘,成功烧制出了工业机器生产所无法媲美,独具特色的精美瓷器。
这些瓷器在市场上的走俏,不仅验证了余二妹关于传统工艺也有发展空间的猜想,还让她成了当地知名的女企业家。
因为生意的原因,余二妹经常出差,但她没想到,一趟天津的出差,会改变她的人生。
当时,她偶然间见到了天津的地标性建筑“瓷房子”时,内心深受震撼,随即,她为身为瓷器之乡的景德镇,竟然没有这样一座标志性建筑而感到遗憾。
这种遗憾让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建造一座属于景德镇自己的瓷宫!
雄心壮志的余二妹,回家后就与家人说了这件事,但没想到,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因为此时的余二妹已经80岁了,本就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闲不下来的她要做生意也就罢了,但要去建造一座宫殿的话,所消耗的财力与精力,却不是她能吃得消的。
但余二妹却异常坚持,谁反对也没有用。
第二年,余二妹将自己做生意和房屋拆迁所得的2000万元,作为建造瓷宫的启动资金。然后,花200多万元在景德镇瓷器的发源地新平村买了50亩地,正式开始建造瓷宫。
刚开始,为了节省资金,所有能做的事情,余二妹都自己动手,包括找来“永定土楼”的图纸,加工设计成了瓷宫的设计图。
随后,因为施工地交通不便,水电不通,为了更好地盯紧工程进度,余二妹直接住到了工地旁的茅草棚。
她还带来了自己多年珍藏的6万多件瓷器,要把它们用作瓷宫的原料和装饰,其中大部分是她从工厂生产里收藏的,但也有她花重金收购的明清时期的瓷器。
然而,对整个工程而言,这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她又把工厂生产的80多吨瓷料,也全部运来用作了建造瓷宫的原料。
但建造瓷宫的花销远不止这些,之后,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余二妹不仅卖了自己名下的所有房产,珠宝首饰,还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
为了建造这座瓷宫,余二妹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从一个身家千万的老总,变成了一个50元衣服都舍不得买,以泡面度日的乡下老妇人。
但与这些相比,最让她倍感煎熬的还是家人的不理解,那几年她活成了孤寡老人,不仅儿女与她反目成仇,亲友也从不曾来看望过她。
余二妹就这样在工地上苦熬了5年,直到2015年瓷宫建成,看着眼前这座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打造出来,代表千年瓷都的文化瑰宝,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三层楼高的瓷宫,不仅展现了景德镇的四大名瓷,还有丰富的文化寄托:八卦图、四大名著、历代皇帝、108个罗汉等。
实在难以想象,瓷宫这样一个集瓷器文化与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的中华文明的结晶,会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的老太太一手打造出来的。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余二妹会把这座花费她全部身家,耗费她无数心血的瓷宫,无偿捐给了国家!
余二妹这样的举动,再次让她成为众人口中的傻子!
对此,余二妹曾说:“辛苦赚的钱,最后也带不走,不如用来做一件造福这座城市、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余二妹或许学识有限,但她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匠人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参考资料】:《91岁“瓷宫奶奶”:圆梦,多晚都不晚 》.人民日报网
作者:童童
编辑:池鸿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