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你看过最好的心理学书籍是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你看过最好的心理学书籍是什么#【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心想事成三十天实践手册》!这是一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拿出来反复阅读,并反复实践的书!对我的影响大到看到这个问题,就果断地舍弃了脑海中所有的大部头书籍!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这本书是我人生首份工作离职的时候,那对我器重珍视的领导临别赠送。翻开扉页,留言赫然出现:一路风尘一路歌,大胆向前,美好人生!至今想起,心中还是涌出阵阵感动!
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与这本书的相遇本就充满了美好,实践手册是《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配套附带的,翻开书页,它带给我的惊艳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书!它的那股令人平静稳定的力量,让我更成熟更清澈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当时设定的心愿,今天已经达成!朋友们,你遇到过三十天改变一生的书籍吗?#抄书打卡##打卡挑战局#
我看过最好的心理学书籍是《少有人走的路》一段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律,爱,成长和信仰以及恩典4个要素,
自律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4个方面。
关于推迟满足感:我们首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快乐,而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至关重要,家长应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培养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以及爱的力量。
关于承担责任:患有神经官能症的人表现在强加责任,而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表现在不愿承担责任,我们应该学会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人和事承担责任,你不解决问题,问题永远在。
关于忠于事实:我们应实事求是,杜绝黑色谎言,慎说白色谎言。我们的人生题库需要不断更新,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不要移情。敢于迎接挑战。
关于保持平衡: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中,有生气的能力,更有克制生气的能力,平衡好彼此的冲突,目标和责任。学会放弃旧的观念,腾出空间,兼容并包,保持平衡。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自我完善。
爱关于爱的定义:在书中,作者提到爱是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长期关注地爱。延展自我界限,使心智不断成熟。
关于依赖性: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表现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上,他们不在乎依赖对象,只要有人依靠即可,他们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空缺。要想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双方应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的需要,维持长久的关系。而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要自律,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学会自尊自爱和爱别人。请注意爱与依赖的区别是:不是所有的“精神关注”都是爱。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督促。
关于自我牺牲: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让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是爱的滥用。我们应摆正角色,爱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而真正爱的本质是自我拓展,不是纯粹的自我牺牲。
爱是行动,始终如一的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真正的爱是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的力量。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是自主的选择。
关于关注的艺术:关注是爱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而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是努力倾听,具体表现形式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在亲子关系上,家长要体现你给孩子的尊重,孩子感受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越多,家长听的多,会发现孩子会表达出有价值的东西,家长了解的越多,更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更愿意听你的话。我们需要耗费精力,以爱为出发点。
关于爱与自律:爱是自律的原动力,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而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感情更加深刻和成熟。我们需要认识到爱是极具特殊的情感,真正的爱珍贵而有限,应倍加珍惜,投入给真爱的对象。
关于爱与独立:在情侣或者夫妻关系上,应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在亲子关系上,诗人纪伯伦的诗歌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这种关系,你的儿女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其实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话题大发明家#有哪些改写你一生的小事?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多年后回头看,其实恰是决定着人生轨迹的一个关键点。
多年前恋爱中的我心情郁闷,开始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并在网络上记录心得。没想到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纷纷鼓励我写下去,从此改写了我的职业道路。[送心][玫瑰]
您好@
心理学书籍浩如云海,并且理论流派众多,名词、概念各说各话。应该是很多心理学书籍都是很好的书籍。如果想进入心理学这一领域,个人建议还是可以读读朱建军的《我是谁》,个人认为比较中国话,并且接地气,不那么晦涩难懂。
金色晚霞
2022-11-28我读过孟刚老师的几本关于强迫症的书,写得不错,因为他本身也是从强迫症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好的心理学书籍最好看作者本身是否有这方面的经历,这样的书更会对患者有帮助,而不是只会说一些理论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