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告别“保姆式”迎新:不接站、不设点、无横幅,你怎么看?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这样不太好,虽说新生开学大多都有家长陪同,但是好多学生是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学校在车站设点接学生,可以让学生心有所依,感受来自学校的关爱,华中农大这样做虽说是让新生得到锻炼,但让新生锻炼的机会多的是,不应该急于一时
不好。显得学校很冷漠。 孩子初到异地,有学校欢迎,会有心理上的归属感。容易建立与学校的感情。
首先纠正题目中的一个伪命题,保姆式迎新。这是自我定义,迎新是一种正常的活动,硬是通过自以为是的伪命题,自以为是。第一,迎新迎客是一种礼节。第二,为新人提供方便。第三,增加了部分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的报到。部分家庭开车送学生这种仪式不重要,部分学生到达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后,直接打车,影响也不大。但对于某些困难学生还要反复乘坐公交来报道,他们恰恰不是那种保姆式的。第四,如果是为了锻炼新生,有很多种方式,不需要以这种简单方式
华中农大如果能在上级领导视察时,取消横幅和接送,才是真正有骨气大学。
今天同样一个新闻,女生独自报到,蓝村火车站,被七八个黑车司机拉扯无法脱身,不得已上了黑车,又过了二十分钟强行拼满四人才出发,可想而知女孩子想哭的内心如何,庆幸是没出事。
这种经历,男孩子还好,可以提前知道社会黑暗一面,女孩子还是不要经历为好。
该农大蹭热点好像蹭得不是地方,安排大二大三学长们接站,本身也是对学生们组织能力的锻炼,同时对外地同学体现关爱。
估计华中农大担心横幅上也出现错别字,干脆取消这种低成本,但能给几千新生发挥指路牌作用的横幅。
生存还是情怀?清华北大毕业生就业也开始进入下沉市场和低门槛行业,这些学霸们的到来,对其他人来说堪称降维打击。
近年来,清北毕业生的就业明显呈现多元化,很多被认为低端的职业也开始有了清北学子的身影。比如房产中介,以往都觉得这是专科生、三本学生的主场,但现在,清北等名校毕业生也开始进入中介行业。他们头顶着名校光环,在这个行业里,可以碾压大多数人。
还有基层公务员,比如前不久热议的街道办,清北学子的出现,让其他高校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清北学子更是显示出绝对优势,比如去人大附中、华中师大附中、深圳南外中学等等。他们的到来,让其他高校毕业生无路可走。最近,清北学子又开始挺进K12培训行业。培训行业得清北者得天下。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虽然清北毕业生“屈尊”进入了这些行业,但他们占据的是这些领域的高端岗位。就说培训机构,不是每个机构都能有幸招聘到清北的毕业生,有清北名师的,往往也都是一线城市的大品牌。所以说,对三四线城市的学生们来说,想要在家门口接受清北学子的培训,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选择线上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北上广深的名师带回家,还有专人一对一辅导。更重要的是,还真不贵,比起线下课程划算很多。
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未来,清北毕业生还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说不定,某天你请的保姆就是清北毕业生呢。不知道这是让人高兴呢,还是让人惋惜呢?#线上学习方法#
高途小初高名师特训班
不用搞的那么隆重,简单的指引接待还是应该有的,大山里面的孩子可能最远的地方就是考上的这所大学。开学各种流程手续还是比较复杂,帮活半天,吃饭喝水都顾不上,还是应该照顾一下。锻炼学生也不在这一次,也不是每次到学校都要学校接送。谈不上什么保姆式迎新。
这张照片的主人名叫#成本华#,在被日本媒体公开报道之前,她在中国尚不为人知,甚至连她的家人也一直以为她这些年是跟着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始终对她的存在闭口不言。直到她的照片几番被日本媒体刊载,才重新回到世人的视线。
1938年,日本为报台儿庄战役之仇,集结华中、华北两大地区军力围歼徐州,同时给驻扎在安徽芜湖的第六师团下发命令。要其出发攻占和县,再沿巢县攻占庐州,咬住中国军队火力,从侧翼支援日军围歼徐州。
此时的安徽和县中活跃着各类抗日武装势力。在这些地方抗日势力的组织下,和县人民组成自卫队,奋勇抗争,成本华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根据后世考证,成本华此时才24岁,并没有正式加入任何一方抗日武装势力,但她自幼积极投身各类抗日活动。那时各类抗日女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成本华受此影响颇大,小小年纪就有一颗抗日救国的赤忱心肠。
根据和县县志记载,1938年,和县县长赵永智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赵永智兼任司令,柏承君为特务大队长,而成本华当时就在这个柏承军家中做保姆。1938年4月13日,日军第六师团从芜湖出发,向和县发动进攻,成本华自告奋勇参加了抗日人民自卫军。在战斗中她的才能很快展现,表现极其英勇,实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4月24日,日军在遭遇城中居民的顽强抵抗后,用火炮轰开城门,和县沦陷,成本华在城楼上被俘。
作为本次战斗中唯一被俘的敌方女战士,日军对成本华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这名女子手里握着抗日军队的重要情报,几番严刑拷打逼问成本华,但成本华始终是轻蔑的、不屈的,从始至终没有透出任何消息。面对这样的俘虏,即便是刚炮制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队,也有些胆寒了。
在经受日军惨无人道的虐待后,日军见成本华的态度实在强硬,便想出了一个更加残忍的计划。他们将成本华押到广场,在她的面前屠杀和县人民,以为这样就会让她害怕。谁知成本华丝毫没有被吓到,她讥讽得看着日军的残忍兽行,一言不发。直到屠刀来到她的面前,成本华叫住了为她解开绑绳的士兵,向他提出了被抓以来唯一一个要求。
她要日军给她拍一张照片。
日军不解其意,但这段时间面前这个女人实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正她马上就要死了,拍一张照片确实没什么用。
成本华松了松胳膊,理了理头发,抬头挺胸,傲然面对镜头。刚才屠杀百姓的日军有些累了,搬了几张凳子坐在成本华后面休息,顺便看看她要耍什么花样。在成本华结束拍照后,便一拥而上将手中的刺刀狠狠刺进成本华的胸口。
这位被俘后一直不肯屈服的抗日女战士就这样死在了刺刀下。而当她最后留下的一张照片冲洗出来后,见过成本华的日军无不胆寒。照片里的女人抬头挺胸,脸上甚至带着笑容。除了往日的轻蔑,还多了许多无畏,仿佛在痛斥着侵略者泯灭的人性。
成本华的这张照片在日本几番刊载,配文是“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连残忍的日本军队都被这位年仅24岁的女子深深折服。[谢谢]#抗日战争##日本#
1955年,一位百战名将被授予少将,每月有310元的工资。可是他几乎每月都不剩下,资助了几十位牺牲战友的遗孤,他家里甚至到了断粮的地步。为了不让家人饿肚子,他只好向保姆借钱,才能维持到发工资的日子。
少将名叫张铚秀,江西永新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光荣参加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铚秀参加了田山战役、金华山战役、松山战役以及长征,居功至伟。全面抗战时期,张铚秀来到华中、华南抗日战场,参加了卫岗战斗、苏南战斗、丹阳上下会战斗,痛击日伪军。
解放战争时期,张铚秀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率部赴朝参战,为保家卫国事业浴血沙场。
1952年,我军为了给授衔工作做准备,开始评定军队干部级别。张铚秀被评为正军级干部,成为203名正军级干部之一,每个月享受310元的工资标准。为国征战一生的将军,享受国家的优待,再高也不为过。
按照普通人的想象,像张铚秀这样的老将军,一定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张铚秀一家艰苦朴素到了极点,甚至家中有时还会断粮,需要向身边的同志借钱。310元在建国初期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张铚秀为何还需要伸手借钱呢?还是因为将军的高风亮节,大公无私。
新中国成立后,张铚秀夫妇就开始资助牺牲战友们的遗孀、遗孤,一个月大部分工资都花在这方面。到了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张铚秀就买来粮油米面,给牺牲战友的遗孀、遗孤们送去,共资助了几十位牺牲战友的遗孀、遗孤。
每个月剩下来的工资,已经很少了,他还常常接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当身边的工作人员家里需要钱,只要向张铚秀开口,他一定会伸出援手,帮助身边的同志排忧解难。张铚秀公而忘私,因此他家里常常断粮,有时还需要向身边同志借钱。
张铚秀有八个儿女,加上他们夫妻两人,家中有十张嘴,都需要吃饭。每月剩下来的工资又不多,因此节省到极点,家中餐桌上常常十天半个月见不到肉菜,全部都是萝卜白菜。大儿子的衣服穿旧,就给二儿子穿,直到小儿子穿得补丁摞补丁。
女儿们穿的裙子上,也是大补丁、小补丁,一件裙子每个女儿都穿过一遍。将军除了外出公干,在家中也穿着带补丁的衣物,朴素到了极点。有战友就劝说张铚秀:“老张,你自己家都顾不过来,还给别人送钱,难道你们家就不穿衣吃饭了?”
张铚秀笑着回答:
“比起为国牺牲的战友们,我还活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我眼看着牺牲战友们的家人受饥寒,而无动于衷,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啊!”
有一次,张铚秀家里又断了粮,孩子们饿得哇哇哭。张铚秀想到家中保姆开销不大,应该有存钱,于是向保姆开口借钱。保姆感到很诧异,认为首长这么大的干部,怎么还会比自己困难?听到首长的叙述后,保姆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借给了张铚秀。
等到第二个月发工资,张铚秀立马还给了保姆。有许多人劝说过张铚秀,让他“量力而行”,首先要保证家人的温饱。张铚秀只是笑着答应下来,还是做着心中坚持的事,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所有。
-----
“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说出这句话的青年人,叫金方昌。山东聊城人,回族。20岁,他就当了山西中共代县一区中心区委书记。1940年11月,代县大西庄,金方昌与战友转移公粮时,被日军包围。展开一番激战。弹尽之后,金方昌不幸被日军逮捕,后被押往代县县城。日军利诱劝降不得,对他施以种种酷刑。最终,金方昌被凶残的敌人砍掉了一只胳膊,挖去了一只眼睛。但金方昌宁死不从。在牢房里,他用手指蘸着自己身上的血,在墙上写下了14个大字:“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从容就义,时年20岁。这是一位真正的山东汉子,抗日的英雄!
1938年,山西韩信岭,赶赴霍县的日军炮兵部队在艰难跋涉。左侧的山岭还是要高出下边的路很多。日本兵显得人都小了很多。路上,有几门火炮。路小人多,日本兵都挤到一块去了。看着土质,还有不少大石头。若是弹尽,可往路上投掷石头。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就曾在这韩信岭狙击日军,长达10天之久。可以说就是有了像卫立煌这种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英魂,卫立煌晚年因为心肌梗塞外又并发肺炎,经抢救无效,于1960年逝世,终年63岁。 1958年,卫立煌也曾住院过,当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多次来探望,可见这位英雄的重要性!我们要永久记住这些为国为民的英雄!
淡定人生
2022-11-26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是这样!
大学校园,不是幼儿园,要的就是培养独立自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青年人才,不是养老院,更不是托儿所!
那些大包小卷,父母爷奶齐上阵的幼稚做法,恰恰抹杀了大学生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天性!
所有大学,最好出台个政策,所有开学季,都必须大学生,包括新生入学,必须自己一个人,自己到校报道,有家长陪同,或者专车接送,视为违纪,直接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