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北京科技大学经管专业保研去清北的可能性如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没问题啊,北科每年保研的最差就是本校,去北航北理及以上档次的很多
中国大学如果分档的话:
第一档:清北就是神,单独算一档,在国内就业,任何专业任何地区对全球99%以上高校都是无限大的优势,但是清北在体制内外的认知程度也不一样,体制内清北还是清北,和有清北本经历的差距不算大,体制外清北本的经历会显著大于无清北本的,尤其是和国外TOP比较的时候,但是清北硕也大于其他一切国内高校。
一档半:985的超强势专业算一档半,这个级别体现在,地域认同度覆盖全国,优先认同你的学历专业而不是个人素质,比如人大经管,同济土木,华五的TOP专业,中游985的公认全国第一第二专业。
第二档:985中游专业(学科水平一般,专业热门)与顶级211超强专业(双一流专业,热门专业)。这两类专业可能有同学有异议为什么排在一起,认为后者更好,我的理由是,其一,按照现在进体制的风向,各省定向选调基本主要覆盖985,甚至有些省份覆盖985的一部分比如江苏,211是没有机会的!其二,顶级211的超强专业(专指双一流专业,如两财一贸金融经管)在山东、广东等省份的定向选调。此外,顶级211超强专业尤其是一些金融经管电子信息计算机类专业,在进大厂、券商,投行,政策性银行方面也具优势,但同样985中类似专业可能不太强势,但是并不代表进不去以上这些单位,因此两者放在一档。
第三档:985天坑与211强势专业(双一流专业,非热门专业)。前者定向选调有机会,读博空间大;后者专业口内找工作较强势。
第四档:211其他专业,双非行业内特色专业、警校。211其他专业就是个普通专业而已,进体制和双非一样,找工作的优势就是可以蹭校内双一流专业的就业资源,此时个人能力远远大于学校能带给你的加成;双非行业内特色专业一般有几种情况,全国专业规模小而精,校友基本垄断行业(某印刷学院之类可能算,我不太了解),区域地头蛇,地区行业被校友把持。警校,入学即入警,毕业即公务员,还用说什么。
第五档:四非学校四非专业。并不是说这类学校同学没希望,只是学校能够带给你的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你的能力提升锻炼,考研、公考、普通选调、考证、学生工作带给你的会更多,同时压力也最大。#大学# #就业# #学校#
实际数据是没有的,不过我觉得多数还是看自身能力,其他都是无用之谈
可能性是有的,得看自己的水平。学术能力,个人综合能力。
评定这些能力要么就是论文数量,要么就是你获得的证书,参加的大型活动。
关于高考,我认为目前有两点不太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革:1、允许清华北大等顶尖985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顶尖高校,应该以学术,科研,人文,经管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向发展,体育、艺术特长生,应该由专属高校招生,比如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属的体艺高校,毕竟这些专属高校专业,清北没有这些高校专业,还不如把名额让出给文化生,纵观全球其它顶尖高校,如哈弗大学,麻省理工,剑桥,牛津都没有特招体艺特长生,清华北大,什么都招,杂七杂八,中国近代顶尖科学家少,要反思一下。2、高考招生不平衡,大家都知道,目前是为了平衡各地的考生都有机会上好大学,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在是乱七八糟了,985录取率最高的是京津沪和青藏宁等欠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考生(西南地区也是欠发达地区,云贵桂,三省一本录取率却全国最低)最苦逼,目前流传的主流的观点是京津沪发达,学生素质高,同分情况下比其它地区考生强,欠发达的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向那些地方倾斜,但是近100年,京津沪出过什么科研,学术,人文方向的牛人,两院院士?基本上没有,所谓的高素质考生,怎么没有产出?另外真要想西北地区发展起来,就应该鼓励西北大学生,技术人才留在西北,这才能从根源人解决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落后,目前西北出来的985学生,基本上不回西北了,以上两种现象,长期存在,民间也有不满,希望相关人员重视,为我国科研提供真正的人才,任重道远呀,我国的工科慢慢走到世界前列,但理科,基础学科还是很差的
首先北京科技大学是211,还是在北京,有一定优势,其次,这个要看看你所学的专业!
有,关键看你的能力。2019有去清北,中财,复旦的。你大学间论文发表过没有?你得过什么奖?
沉稳如山
2022-11-26清华70%至80%的高考学霸去哪儿了?答案是:去了经济管理学院。很多最优秀的学生,万里挑一,他们醉理想的大学就是经管学院,学好专业赚大钱。
当然经济、金融很重要,但当一个国家所有的精英学霸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都想大赚一把的时候,就大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目前,经济学、管理学在清北,乃至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不是一个好现象。
你会怎么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