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怎么看北京大学不用考试就录取外国人?而本国人录取确门槛高高?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前些时间,多所国内大学陆续表示要退出国际名校排名,不过英国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宣布从5月30日开始启动的“高潜力个人”(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签证途径,全球排名前50名(英国学校除外)在过去五年的毕业生,都可以开放申请到英国工作,美名其曰,此举是要面向全球吸引刚刚起步的“最聪明和最优秀”的人才。
换言之,脱欧之后,英国人拿回移民自主权,希望掀起一场全球人才争夺战。最引人注目的是,按照英国政府在官网上公布的申请资格和要求,以及2021年合格大学名单,清华、北大和香港大学过去五年的毕业生都符合条件,香港中文大学(2021年),香港科技大学(2016年至2019年)毕业生同样可以申请。
英国老牌移民国家,但近年对外国人发放工作签证及居留权收紧,投资移民门槛很高,需要200万英镑(近1700万人民币)。虽然英国移民的吸引力不如美国,但北大、清华会不会变成了新的“移民预科学校”?考虑到英国通胀率创30年来新高,如果老欧洲的经济形势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估计吸引力仍然有限。 头条热榜
可以这样理解,国内的上层精英先把小孩送出去留学,弄个外籍,然后就读外国名牌大学或回中国读清北,有这个平台,依然可以继续做上层精英。
上海解封后移民的排长队,很多网友都在讽刺这些移民的人,就这么迫不及待的想当外国人了吗?
就目前情况来看,有能力移民的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就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移民,第二就是高技术人才移民,第三投资移民,第四亲属移民。如果以上几点你一点都不具备的话,那就没办法移民了,估计也没有发达国家会接收你!
当然任何地方移民都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发达国家还是有他们的一些优势,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挤破头也想移民到发达国家了,你肯定也很难会听到有谁会移民到非洲和印度吧?当然除了极少数“脑壳有包”的女性会嫁到这些地方也算是移民。但是大部分人移民的目的地还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那么除了上海,下一个移民高峰的城市会是哪一个呢?依我个人推测,很可能是唐山,由烧烤店暴徒打人引发的舆论危机,公信危机,已经让很多人对唐山这座城市产生更多的疑问,所以在一个有太多疑问,和公信危机的城市肯定会让一部分人后怕和没有安全感,因此最后有能力的那部分人只能选择逃离!
所以这次唐山突然在全国再次“名声大振”,不是因为又遇到了灾难,也不是出了什么正能量的大事,而是由一起烧烤店暴徒打人事件引发的一波舆论海啸和公信危机,虽然打人事件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暴力案件,但是引发出的舆论海啸却久未消退,而且一波接一波,似乎久久都看不到尽头了,的确这段时间唐山留给我们的疑问和悬念太多太多,一时半会都没办法说得清道得明了!
我就不明白了,作为唐山地区的官方,你们把所有的问题透明一点不好吗?为什么很多事情都要遮遮掩掩呢?媒体和群众有那么多的质疑和疑问为什么就没有官方出来解释和澄清一下呢?反而外地各路媒体记者来唐山调查还被设门槛,有的还被暴力对待,这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外国人的学校当然外国人优先,北大清华复旦就不是中国人的学校,是外国人的是富人的是北京上海的。
未来网北京10月10 日电(记者 谢青)清华大学2017级国际学生(本科)的申请近日正式启动,与以往不同,今年招生采用申请-审核制。即外国人想进清华读本科,无需参加考试,提交申请材料审核再面试通过即可。
虽然无需笔试,但是申请者的汉语水平要达到HSK(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五级(含)以上。记者了解到,通过HSK(五级)的考生水平要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
清华大学2015级外国留学生新生报到。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官网
首次通过申请审核制招收国际生
记者查阅以往清华大学录取本科国际学生的形式,采用的是笔试+面试,并且根据考生报考的不同专业,需要参加4至5个科目的考试。
而今年采取的申请-审核制,通过网上申请和综合测评,再确定招收则是清华大学首次采用这一方式招收本科国际学生。
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对媒体介绍,今年清华大学首次采用申请-审核制录取本科国际学生,考虑到既是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入学申请接轨,另外也将有效地避免采用同样的试卷测试所有国际学生,从而导致的信度效度缺失。
在2017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中,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制为4年(建筑学专业为5年),采用中文教学(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或英文教学)。
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考核合格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经学位审查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取消笔试并不代表容易录取
清华招收国际学生取消了笔试环节,这是否意味着录取更容易呢?据清华大学公布的招生要求,申请者除了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和年龄要求外,还注重了汉语水平的要求标准。
招生简章显示,申请者的汉语水平要达到HSK(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五级(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
而HSK(五级)的通过要求是要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并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
另外清华大学表示,如果申请者汉语水平最低达到HSK四级也可申请,但需在入学后一年内达到HSK五级(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否则取消就读资格。
而即使是HSK(四级),也需要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并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
北大暂未公布今年国际生招收标准
相比较国内其他重点高校,清华大学取消国外留学生笔试项目,其他高校是否也会做出调整?
对此,同为国内著名重点高校的北京大学,在招收国外留学生时有哪些要求?记者致电北京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招生热线了解到,今年北京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但是往年的招生方式依旧是有笔试科目。
在《2016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招收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攻读学士学位招生简章》显示,文科和理科申请者都需要通过语文、英语、数学三门笔试科目,并且HSK(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要达到五级以上。
即使是免笔试招收外国学生,北京大学也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成绩要求,如申请者需要“SAT I总分1900分(含)以上;须具有三门以上SAT II成绩,每门课程600分(含)以上。”或者IB全球学生高中课程成绩“至少三门HL课程成绩,所修课程须与申请专业相关,总分在35分以上(含)”等。
十年苦读不如一本护照!
人大附中是北京市一等一也是中国一等一的名校。人大附中有个国际部,招收的都是外籍学生。可打开名单一看,除了两个名字带点日本风味,一个名字有点韩国style,其他都是清一水的中国娃。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外籍学生”。更好玩的是这些外籍学生可以在人大附中选择就读“中国课程”或者“国际课程”。更更好玩的是这些外籍学生貌似都选择了“中国课程”。
因为毕业的时候36名学生里,16名考上北大,16名考上清华,3名考上人大。比中国籍考生的北大清华录取率高出无数百分点。
这!是出口转内销吗?
一样的孩子,一样的家长、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课程、一样的志愿。什么都没变,只是在考试前换了一本护照,从中国娃变身外国娃,北大清华就唾手可得,然后再以高级人才引进回国,拿一张外国人永居中国的小卡片。
神操作啊!
假设移民成本是100万人民币,那么一个中国国籍的娃花费100万人民币用于补课、求人、甚至是搞不正当权钱交易,他有多大机会成为北大清华的一份子呢?
简直是性价比爆表的神操作啊!
清华北大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多种几颗外国萝卜就要拔掉几颗中国萝卜,我们不知掉哪些中国萝卜不知不觉的失去了坑,但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哪些中国萝卜暗渡成仓,换了一本护照就霸占了一个坑。
俗话说,孩子是无辜的,但总有什么是不无辜的吧。
小编读书的时候最羡慕班里拿下北京户口的小孩,他们随便靠400多分就能上一本大学,考到550分就能轻松秒北大,而本地考生考北大最冷门专业也至少620分。
没想到多年后,高考移民也与时俱进开始了国际化,出口转内销的手段也用上了,也许我们能靠这个办法对美国取得教育产业的顺差。
但谁在乎呢?
美国人?华裔美国人?在中国土生土长每年去美国玩几天的华裔美国人?
小编同事的孩子已经有了加拿大护照,今年12岁。她说赶紧回国占个坑,不管北大清华,这份成就感和优越感是无可比拟的。
我们对一些漏洞和后门很生气,但我们最生气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走?
附:为什么外籍考生上北大清华易如反掌?
先看北大外籍学生想进北大读本科,只需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部分。而笔试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科目,连汉语等级测试都不用考!
再看清华,已经取消了对国际生的笔试,改成了审核制。外籍学生只需要提交申请以及所需的证明文件(比如学历证书、考试成绩单、获奖证书等等),这些材料审核通过之后,直接进行面试!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面试都免了,直接录取!
除了清华之外,像是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招收国际生时,也启用了“审核制”,不用考试,只需要通过面试就可以。
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不太好!不要紧,汉语水平能达到HSK四级、入学一年后达到五级就可以入读北大清华了!
HSK达到五级是个什么概念呢?
为主子服务呗。
谢谢邀请。
首先,北大这样做有疫情背景下依然要完成国际化率的考虑。毕竟,按照清北浙等高校的方案,今年就要完成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国际化率是重要衡量指标。
其次,你能改变这个世界是最好的。有朝一日你成为决策者时,可以尝试你理想的方案。
最后,如果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
清华北大的领导班子自有想法。只要他们能把外国优秀学者留在中国效力就行,就像美国留住优秀中国学者那样。如此说明他们才是有本事的领导。
大部分就是定向国培。就如你朋友或生意伙伴之间,孩子在你居住城市上学,他们让你照看一下,基本就是这个道理
外国学生比例是世界名牌大学评比条件之一 所以必须录取一些外国人 其次他们不会占用国内高考名额 而且毕业不能进国企工作和考公务员
教育
2022-11-25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教授所提出的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中,光“获得10个以上诺贝尔奖”这一条,就把中国的大学全部卡在了门槛之外。标准一经公布,很多国人相继表达自己的不满。“一个外国人提出的标准,没有参考价值。”“诺贝尔奖是外国人评的,我们不稀罕。”“我们自己的学校,不需要外国人认同。”对于这些声音,我不予置评。
我们先来看看石毓智教授提出的8条标准都是什么?
1、获得10个以上诺贝尔奖;
2、拥有一批世界级大师;
3、培养出世界级人オ;
4、拥有开辟新学科的领风骚者;
5、其科研成果改变世界;
6、对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
7、教师能写出影响世界的科普著作;
8、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访问。
对于这些标准,我全部举双手赞成,尽管它十分苛刻。要知道,一所学校能被评选为世界一流大学,自有它独特的地方。首先,它必须是研究型大学,且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另外,学校的教师必须要有能写出世界级科普著作的能力。放眼世界,共有400多位大学教师获得过诺贝尔奖,无独有偶,他们全部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这足以说明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众多高校陆续公布了双一流建设专家评议结果,有的高校甚至在评议结果中提到了“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引用教育部发言人续梅的话说:“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这种清醒的态度值得肯定,有些事不能盲目自信,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知识与创意集散地的根基。而大师能否发挥预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不说别的,哈佛大学栽培了8位美国总统、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名普利策奖得主。中国大陆哪所大学栽培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想要进步,必须正视差距,进而奋起直追。而不是找一些所谓的专家,弄一些花花绿绿的指标,就说自己“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毕竟这个是需要国际社会承认的,不是自说自话就可以蒙混过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