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怎样认识文学的起源和生产劳动的关系?

想咨询一下关于怎样认识文学的起源和生产劳动的关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教育

    【在大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的种子】 “作为一名文科生,这次下田实践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真是一种与往常不一样的学习!”西南大学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雅舒参与了“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马铃薯收获活动后,深有感触。
    作为一所综合类大学,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从顶层设计、实践活动、评价引领3个方面,积极探寻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构建基于专业成长的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打好“设计牌”
    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重点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绝不是简单开一门课、老师讲几节课,而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入手进行劳动元素全过程融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劳育人。”谈起学校劳动教育总体思路,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说,主要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4个方面,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学校以研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为契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务处处长吴能表介绍,学校专门增设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以劳动教育学分为引领,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实践核心课+综合实践必修课+劳动特色选修课”劳动教育课程群,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新建了一批劳动特色选修课程。“农耕文化的浸润式劳动实践在我心中播下了崇尚劳动的种子,让我感受到劳动自愈的奇妙”……学生在学习教育学部教师李学垠开设的“巴渝农耕文化劳动实践”特色选修课程后,对劳动价值有了丰富的感悟。
    念好“实践经”
    分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西南大学从劳动实践场所的分类建设和劳动教育的专业特色挖掘两个角度,分类开展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指导。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上,学校分类拓展“新农科”“新工科”与“新文科”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各类专业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农科特色,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分别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建设点、农科教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4类农科专业劳动实践基地。”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军介绍。
    从2020年开始,学校每年派遣学生前往浙江省兰溪市国际杨梅基地等农科实习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短短两小时的直播活动,使直播账号涨粉3倍,直播点赞量超过1万,大大提升了当地相关农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2021年6月,在兰溪市参与“重庆‘小面’遇上兰溪杨梅”主题助农直播活动的学生苏可佳兴奋地说。
    此外,学校还每年派遣500余名农科学生到乡村持续开展农事帮扶、农业科技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持续开展“顶岗支教”,每年组织近千名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劳动实践,开展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农村社会发展咨询等劳动实践活动。
    把好“方向盘”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也是“方向盘”。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我们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为指导,探索构建‘基于专业成长的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吴能表说。
    学校将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4项内容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一级指标。其中,劳动观念占比10%,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劳动反思、择业就业创业观等;劳动知识占比10%,内容包含经典阅读、课程研习、主题演讲、讲座聆听等;劳动技能占比30%,分为专业性劳动技能和综合性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占比50%,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为凸显高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还将创造性劳动作为额外加分指标,鼓励学生根据专长开展创造性劳动。
    此外,学校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学校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学生登录系统上传劳动活动资料和反思感悟;指导教师在系统中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系统根据学生的劳动数据和教师评价,自动计算每名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实现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评价。#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 #劳动教育#

  • 岁月沉香

    关于文艺的起源,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模仿说”,主张文艺起源于模仿(对社会和社会人生的模仿);“游戏说”,则认为人们利用过剩的精力创作一个自由天地,这就是游戏,而游戏的本能便是原始创作的动机和发生;“巫术说”,却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原始宗教巫术的直接表现,描绘动物是为了把它作为巫术仪式和膜拜的对象;“心灵表现说”,主张文学是宣泄主观心灵和情感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心灵表现。以上说法,都接触到原始文艺产生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大都从唯心观点去阐明文艺的起源,或以偏盖全的毛病。

       普列汉诺夫提出了“劳动说”,认为原始社会的文艺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产生于劳动实践过程中,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密切联系。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的。但是,劳动生产尽管是原始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却并非一切内容,生活与劳动的内涵并不完全等同,生老病死,男欢女爱,宗教巫术、战争厮拼等也是生活,而且也在原始文艺中得到了反映,如原始人的性爱舞、宗教舞、战争舞、昆虫舞等。所以,说“文艺起源于劳动”还不够全面,我们把它修正为“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原始文艺与劳动关系特别密切,因为正是劳动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和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和认识感受能力等等;原始文艺往往带有功利目的,文艺与劳动交织在一起;劳动生活是原始文艺重要表现对象和内容,如原始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同“肉”)先秦·无名氏的这首歌谣,生动概括地反映了人们砍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以猎捕鸟兽的完整过程。

       鲁迅在《门外交谈》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原始文艺往往采用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方式,大都是集体创作,集体享受的。

       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原来的文学又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文学创作就一定要以社会生活作为唯一源泉。巧媳妇难作无米之炊,谁要想写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的生活斗争中去,开掘那最生动最丰富的宝藏,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或只到古代的、外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素材和灵感,那是不辨源流、本末倒置,肯定要失败的。

       时代在前进,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不断变革上。每个不同社会形态自有其特定的社会生活,(如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纸醉金迷),反映到文学内容自然各有不同;就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同是封建社会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时的短篇小说《搜神记》主要是搜神志怪,而明清时的短篇小说《三言二拍》却主要描绘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

       其次在表现在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变化。原始文艺只有口头流传的歌谣和神话,后来出现了简单的诗歌散文,随着社会的进步又逐渐产生了小说和戏剧。再拿诗来说,从四言变到五言,变到七言,再变到白话自由体,就在不断地发展着。

       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

       文学发展归根到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基础的变更促使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变革,文学艺术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但是,文学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它不随着一定经济基础的消灭而消失,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呈现着多种情况,有时是平衡的,例如盛唐时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终于产生了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艺术的空前繁荣;有时却又是不平衡的,如古希腊神话的灿烂高峰却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我国抗战时期经济惨遭破坏,却产生了辉煌的抗战文艺,显得艺术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物资生产发展的水平不成正比。所以,不能简单从事,要作具体分析。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也对文学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部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文学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把丁玲、艾青、王蒙、刘绍棠等一大批优秀作家打入冷宫,对新中国的文学之发展繁荣产生严重的后果。道德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描写人为中心的文学,自然离不开道德的内容。哲学思想往往是文学思想的基础,哲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文学思潮发展发展变化的先导。一定的宗教与一定时期的文学题材、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够有着密切关系。此外,文学与美学、心理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文学的发展除了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部门的影响外,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和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任何时代的作家都要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代代相承的情况。这是由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有连续性,人性有一定的共性,人的思维、情感及其表现形式有相似性,艺术样式和方法也有继承性。

       新时代的文学适应新时代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对过去的文学总是根据时代和阶级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有所吸取又有所舍弃。鲁迅提倡过“拿来主义”,毛泽东确立了“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就是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该剔除糟粕,吸取其精华,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部接受,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承的目的是为了革新、创造,继承传统是为了突破和发展传统,注入新的因素和新的生命力,努力创造出各种新的艺术形象,新的典型,新的表现手法,新的艺术形式。

       文学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进行着互相的影响和交流,往往表现为一种双向对逆运动,向对方的文学成就学习和靠拢,由此产生民族文学交融后的新质和新的生命力,推动本民族的变革和发展。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我们曾经从西方的民族文学中吸取过许多有益的营养;当代世界文学中,东西方文学正在大交流,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文学思潮各个方面,都在发生互相影响。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作用。文学向人们传播多方面的社会和人生知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活,争取美好的生活。文学的认识作用分成表层与深层两个层次,通过作品了解前人生活情形和他们民族的风土人情。如读《巴黎圣母院》,认识十九世纪法国的宗教生活,便是表层认识作用,通过作品揭示出历史过程的某些规律性。如读《水浒》,认识到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客观规律,便是深层的认识作用。文学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教育千千万万年轻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文学的教育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和潜移默化的特点,要通过审美才能实现。“寓教于乐”,是发展人的感受能力,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显然,认识、教育。审美德作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马克思把人类的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层面,即政治、法律制度和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情与景启迪了作家的心灵,触发了他们各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是一种意识活动,作为创作成果的作品也是社会和时代意识的艺术结晶。

  • 秋实累累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述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