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化学课本编得这么奇怪?为什么不能先开始学原理反而都是先告诉你结论然后再慢慢介绍其中原理?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高一没有学好,这个暑假我到底是先预习还是先复习,在这里我先说结论,先预习,其他学科我不知道,但是对于化学这个学科而言,它一共要学五本书,高一上学必修一和必修二,他的联系方式的紧密,主要属于元素化合物这个板块儿,到了高二,主要学习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三,这三本书分别属于原理、结构和有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当然我们选择性必修一里面有些内容,我们在必修二的第六。当中已经讲过了,选择性必修三也是有机,里面有个内容在必修二第七章已经学过,但是从小在选择性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三的时候,我们都会把之前的内容重新复习一遍,再去学习,所以说如果高一没有学好,对我们高二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整个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升,特别是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被誉为高中最难的一本,所以这个暑假赶快行动起来,提前去预习,如果预习完新课有。更多的时间再去复习一下必修一和必修二的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谁来不及的情况下,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一定事先做好预习。
这样一个现象:学习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自然学科的时候,学生很少问知识,大多都是问练习题,能问有计算过程的主观练习题不问选择题,因为他们认为选择题跟做题过程无关;学习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社会学科的时候同样不怎么问知识,即使问也就问看不懂的概念,没有概念的特点,没有特点的思维过程,没有原理也没有方法,问练习题的时候也往往停留在选择题,感觉选择题一问就会;问非选择题太麻烦,不仅需要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还要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事物,太耽误时间,也没有明显效果。
这是为什么?该怎样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请问你工作了吗?
如果领导要你制造一台机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先给你个别的公司制造的实物,你去模仿,画图,设计,然后慢慢理解制造。
第二:没有实物你自己去悟,自己从0到1去设计,制造。
这个过程做一遍你就知道哪个快捷又效果好了!
讲化学反应原理之前你首先需要对化学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否则的话你就会每个字分开都认得,连起来一脸懵。高中的同学在学化学反应原理的时候都被折磨过,物理化学也是基础课里挂科率很高的一门课。
化学君跟你扯一扯:
1,化学理论,扯起来一切都要归入量子力学,热力学,动力学等,太深奥了,你一开始就只学理论,你会慢慢的变僵尸,走进死胡同。所以,只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学。比如,初中你学了原子,电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理论,而不是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狄拉克算符等。就像你知道s轨道是球形,p轨道是哑铃型,但是,你可以不必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
2,化学毕竟是实验性学科,结果更重要。而且,化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现象和结果,再找规律,再总结出理论,再验证的一个过程。化学早期的定律,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好笑?但是这就是化学发展的开始。
3,化学是有趣的,而趣味性来源于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
因为化学已经偏离了科学的线性逻辑模式,其结果更难于被科学预测,需要实验验证才能弄清逻辑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是台生化机器,其复杂程度远超简单的化学,现代医学理论采用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解决不了人体复杂的生化问题。
化学课程,化学教程,化学理论,这些有关化学的文献其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是化学反应。化学这门学科起源于古代炼金术,术士企图通过火烧加热加咒语,点石成金。他们当然做不到点石成金,却发现被烧过的石头发生奇妙的变化。
化学之父拉瓦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家。通过以定量定比方式研究多项化学反应过程,总结出伟大的化学定律:物质不灭定律。记得我当时在初中最初学习这个定律时,老师也是先做化学实验,让同学观察反应过程,然后总结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最后推出物质不灭定律。作为学生,这个定律从当初学习到现在已过去四十多年了,但一直记忆犹新。
人的认知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过程,不管是化学还是物理,包括数学,地理等课本都是这样编的,哪怕英语和语文课本也是如此,没有什么奇怪的。
大部分学生是从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而物理在初二就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安排?表明初中化学相对初中物理更简单,就是一个化学基础知识入门而已,主要是了解一下化学的基本常识,像化学元素符号, 化学反应式,化合价,金属排列顺序表等,就是熟悉它们,能背就尽量背下来,这是为高中化学打基础。
上高中了,才发现初中化学就是小儿科,是基础中的基础。高中化学明显就稍微复杂一点了,依然是先告知结论然后再慢慢介绍其中原理,如果直接告诉结论,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搞不懂。像氧化反应,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随便挑一个特例就是初中的知识,但是高中的特例太多了,同时化学实验也增多了。
高中化学学习有机物的时候,分子式那么长,不同的分子式名字又不同,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慢慢的开始学习有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比无机物的化学反应复杂多了。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一是基础知识要掌握牢固,二是要熟悉各类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是多刷题,不动点脑筋,下点功夫,化学真的学不好。
到大学了,学习大学化学时,你就明白了,高中化学原来也是小儿科,这个时候就是纯理论学习,还有各种复杂的化学计算公式。
大学化学开篇学习无机化学,像理想气态方程,这个理想气态就是高中化学的一个特例,事实上,气态很少有理想的状态,都是混合气体,相当复杂。跟高中化学的学习完全是两码事,都是不理想的状态下的化学。
我的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自我感觉学得还不错,在大学学习大学化学时就明显感觉很吃力,纯理论化,纯不常规化的,不理想的状态的化学,大学化学期末考试想得高分确实有点不容易。
上了大学后才知道,高中的各门功课真的太简单,不管是化学还是物理,都是在理想状态下的各种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掌握了,高考成绩不会很差。
所以,请不要质疑化学课本编得这么奇怪,为什么不能先开始学原理反而都是先告诉你结论然后再慢慢介绍其中原理,编写化学课本的老师都是化学方面的精英。
先开始学原理的化学书如下编排:
第一章 半经典量子力学
第二章 类氢原子薛定谔方程
第三章 希尔伯特空间
第四章 狄拉克算符
第五章 多电子薛定谔方程
学到这里,恭喜你成功理解了核外电子的2 8 8 18排布,并且进一步理解这种排布只是一个近似事实上根本就没有经典意义的轨道
撩人心.
2022-11-18在自然科学还没分家的时候,认识论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唯理论,这一派认为先有理论,然后推演出现象;另一个是经验论,先有现象,然后总结出理论。
物理学比较符合唯理论的思维,可以先讲理论,再从中演绎各种现象
化学是经验学科,它是先做实验,再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规律。实验现象是第一位的,化学理论不足以解释所有现象,与物理学交叉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之类理论,实际上也没法算出所有实验结果
物理与化学的分家,说明人在认识上仍不完备
以上说的可能太复杂,回到题目的这个问题本身。
我们不如这样粗略认为,自然现象中能够被清晰优美、逻辑严密的理论说清楚的那一部分,叫做物理;而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那一部分,叫做化学。
楼主希望化学先讲通用理论,再通过简单逻辑推演导出所有化学现象。然而那种美妙的化学理论还没被发现啊!